期待4:個人收益跑不過CPI,如何能不“坐等貶值”?
條例修訂:促進資金保值增值。可以將住房公積金用于購買國債、大額存單、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金融債、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支持證券等高信用等級固定收益類產品。
記者調查:以往,受投資渠道狹窄等因素制約,加上物價水平不斷上漲,出現(xiàn)住房公積金巨額結余保值增值難、個人賬戶收益“跑不過CPI”的情況。
現(xiàn)行公積金的增值收益規(guī)定是,金額繳存一年以上的按照三個月定期利率計算,繳存不足一年的部分按照活期利率計算。以現(xiàn)行利率計算,銀行執(zhí)行的3個月定期的利率僅有1%左右,1萬元公積金,一年利息所得也就100多元,只能“坐等貶值”。條例修訂后,拓寬了公積金投資渠道,有望提高收益。
截至2014年底,公積金貸款余額為2.55萬億元。有業(yè)內人士估算,如果包括住房公積金在內的房貸資產證券化率能夠達到50%,可提供超過7萬億元的流動性。但廣東省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韓世同認為,公積金管理中心屬于非銀行金融體系,如果缺少相應的嚴格管理體系,將來可能會產生風險。
不少群眾表示,條例說了提高公積金增值收益,也提了具體渠道,但對增加收益后百姓能享受到多少增值收益卻沒有明確,“政策還得說明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