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中國從一誕生就重視開放門戶
新中國誕生前夕,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們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但是從來敵視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決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我們,只要一天它們不改變敵視的態(tài)度,我們就一天不給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以合法的地位。關于同外國人做生意,那是沒有問題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現(xiàn)在已經開始做,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競爭。我們必須盡可能地首先同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做生意,同時也要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開放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兩廂情愿”的事,一廂情愿是不行的。我們要開放,敵人要封鎖,就開放不成。比如上海,“解放以后本來是開放的,現(xiàn)在卻被人用美國的軍艦和軍艦上所裝的大炮,實行了一條很不神圣的原則:門戶封鎖”。(15)
新中國一成立,毛澤東就說:“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這既是開放思想的通俗解說,又明確表達了“有步驟地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的堅決態(tài)度。
在美國實行“對華貿易制裁”,蔣介石的海軍封鎖大陸港口,禁止向中國輸出各種戰(zhàn)略物資(僅1949年到1955年就先后有16個國家的200多艘商船遭到蔣介石海軍的攔截)的情況下,中國的對外開放只能是面向蘇聯(lián)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宣告成立的第二天,蘇聯(lián)就決定與中國建交。1949年12月,毛澤東親赴蘇聯(lián)與斯大林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時還簽訂了蘇聯(lián)貸款幫助中國建設的協(xié)議。后來,蘇聯(lián)又援建中國156個大項目,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工業(yè)化進程。毛澤東說:“為了使我國變?yōu)楣I(yè)國,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蘇聯(lián)的先進經驗。蘇聯(lián)建設社會主義已經有四十年了,它的經驗對于我們是十分寶貴的。”(16)“蘇聯(lián)經濟文化及其他各項重要的建設經驗,將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榜樣”。(17)
“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澤東總結建國后幾年的實踐經驗和蘇東1956年前后發(fā)生變化的教訓,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提出這十個問題,都是圍繞著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18)并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lián)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xiàn)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總之,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19)毛澤東的這一思想,突出地強調了要走有中國特色的道路。這也是毛澤東思想一貫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優(yōu)秀品質的又一體現(xiàn)。
毛澤東主張區(qū)別對待世界上不同類型的國家,他說:“鞏固同蘇聯(lián)的團結,鞏固同一切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同時也要鞏固和發(fā)展同亞非國家和人民的團結。“至于帝國主義國家,我們也要團結那里的人民,并且爭取同那些國家和平共處,做些生意,制止可能發(fā)生的戰(zhàn)爭,但是決不可以對他們懷抱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外國資產階級的一切腐敗制度和思想作風,我們要堅決抵制和批判。”(20)要“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21)
毛澤東以偉大革命家的戰(zhàn)略眼光,主張無私地支援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僅1971—1973年,中國對越南的援助金額就達近90億元人民幣。對朝鮮、阿爾巴尼亞和巴基斯坦,中國都提供了大量的無償援助。這些援助,促進了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和貿易關系的發(fā)展,在國際事務中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廣泛支持。1971年10月,在主要由亞、非、拉友好國家的支持下,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和權利。在建國初期,中國同蘇聯(lián)和其他各人民民主國家,以及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等23個國家建交;1956年到1965年,又與亞、非、拉國家以及法國和南斯拉夫等24個國家建交;1966年至1976年,又與包括日本和美國在內的64個國家建交。從新中國建立到1976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達111個,這無疑是打破封鎖、擴大開放的豐碩成果。
毛澤東重視全面發(fā)展對外貿易關系,早在1958年他就提出了發(fā)展經濟“對外貿易只能起輔助作用,主要靠國內市場”(22)的指導思想。2008年以后,面對國際經濟危機困局,中國一再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模式,改變以投資、出口為主的發(fā)展模式為擴大內需、內涵式發(fā)展的模式,從而驗證了毛澤東先見的英明。
毛澤東說:中國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我們不是也不能是閉關主義者。(23)“搞經濟關門是不行的,需要交換。”(24)對外貿易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平等互利,互通有無”。(25)在毛澤東對外貿易理論和方針的指導下,中國的外貿工作逐步沖破了西方敵對勢力的封鎖,到1973年底,中國同150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貿易關系,在25個國家舉辦了貿易展覽會,與世界550個港口開展了貿易往來,并參加了國際博覽會。在對外貿易中,我們十分重視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填補國內空白,促進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從1950年到1976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口總額中生產資料的進口占80%多。1972年前后,經毛澤東批準,從美國、日本、聯(lián)邦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引進26套成套設備,其中包括大軋機、大化肥、石油化工、大電站以及汽輪機、燃氣輪機和電訊、綜合采煤機組等項目設備,總計43億美元。從1970年到1975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由45.9億美元增加到1475億美元,五年間增加32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