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為最終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奠定了理論與策略基礎
20世紀的最后幾個年頭,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一雪百年恥辱,相繼實現(xiàn)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為解決臺灣問題和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實現(xiàn)祖國和平統(tǒng)一所提出和制定的一項重大國策。這一設計,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堅持國家統(tǒng)一原則基礎上集中全黨智慧,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科學結晶。它無可爭辯地顯示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無比創(chuàng)造力。
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針對臺灣問題的穩(wěn)定與解決,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設想。1956年1月25日,毛澤東在第六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臺灣那里還有一堆人,他們如果是站在愛國主義立場,如果愿意來,不管個別也好,部分也好,集體也好,我們都要歡迎他們。同年10月,毛澤東在會見外國朋友時,進一步闡述了我黨對臺的方針政策:臺灣回歸祖國,一切可以照舊。臺灣現(xiàn)在可以實行三民主義,可以同大陸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務破壞,我們也不派紅色特務去破壞他們,說好了可以簽個協(xié)議公布。
根據(jù)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傳》(1949—1976)(上)的記載,針對炮擊金門等有關問題,1958年10月13日,毛澤東會見了定居香港的新加坡《南洋商報》撰稿人曹聚仁,作陪的有周恩來、李濟深、張治中、程潛、章士釗等。毛澤東告訴他們: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臺、澎、金、馬都可由蔣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臺、澎、金、馬要整個回來。如果美援斷絕,“我們全部供應。他的軍隊可以保存,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反共在他那里反,但不要派飛機、派特務來搗亂。他不來白色特務,我也不去紅色特務”,臺灣人“照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32)
1963年,周恩來將毛澤東的有關思想概括為“一綱四目”。一綱:臺灣必須回歸祖國。四目:臺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tǒng)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都可由蔣介石當局決定;臺灣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shù),悉由中央政府撥付(當時臺灣每年赤字約8億美元);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并尊重蔣介石之意見,協(xié)商決定后進行;雙方互約不派人破壞對方之團結。(33)
再向前追溯,將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提出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救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建國初宣布的“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的新中國成立公告,1950年2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關于“雙方保證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及不干涉對方內政的原則,發(fā)展和鞏固中蘇之間的經(jīng)濟和文化關系”的協(xié)定,與1956年6月28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20世紀末實施的“一國兩制”基本政治制度等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不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不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或是在政治建設、和平建國時期,以及在處理國際、國內事務上,中國共產(chǎn)黨都堅持不懈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指導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發(fā)展道路上的重大問題,并不斷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政黨和國家學說,把它運用于處理政黨和國際事務關系的重大社會實踐,開拓了在一個統(tǒng)一的主權國家內實行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并使之長期并存的新路子。它既為我們順利實現(xiàn)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鋪平了道路,又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同時為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做出了重大貢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