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軍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未經允許,不可復制、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權法律責任)
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我盡可能地把我所理解的四中全會的實質,給各位談談體會。我主要講三部分,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態(tài)度;第二個,內容;第三個,亮點。
一、為什么黨中央把四中全會的主題確定為依法治國?
(一)黨對法治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第一個關鍵詞——態(tài)度。實際上是講黨和國家對待法治的態(tài)度,從四中全會來看,我認為我們黨對法治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何以見得?我們從三個角度去觀察。
1.從歷史的脈絡來看
從“工具”走向“依靠”。法治在過去更多地被視為“工具”,工具可以拿起來用,也可以放下。而“依靠”就不行,“依靠”就必須用。四中全會有一個經典的表述,“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前半句話是一個老話,后半句話是四中全會的新話。通俗地講,“依靠”就是你必須用,你不能不用。因此形象地說,“法治”在過去是工具,現在的“法治”就像是人身上的手,是胳膊,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局部走向全面。我們過去對法治的理解,更多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某一環(huán)節(jié)的。而現在不同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強有力保障。四中全會《決定》不是就法治論法治,而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體現推進各領域改革發(fā)展對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總的來講,《決定》是一個總體布局,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來提供保障。所以今天的法治是全面的,而不是單向的,不是局部的。
從簡單走向豐富。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十八屆四中全會則是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布局。應該說四中全會聚焦的是法治建設的大是大非問題。當然《決定》中也有一些具體的舉措,但是,我認為通篇的核心點是什么呢?是要說清楚建設法治中國必須要解決的幾件大事,四中全會確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框架。
2.從行為來看
十八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國作為會議主題,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行為”比“內容”可能更有意義。什么意思呢?有些人喜歡直接“扎進”內容,但是我們還要看另外一個東西,就是“行為”本身。大家都有體會,召開會議,7個常委都出席,這個行為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會議內容的重要程度。當年反走私的時候,很多地方都在搞走私,一些老百姓搞走私,部分企業(yè)搞走私,有些警察也搞走私,有些武警也在搞走私,甚至一些軍隊也有參與,后來中央常委們都出來了,軍委的領導也出來了,武警總部的領導也出來了,往臺上一坐,說不能搞走私了,打那以后局面基本上就好轉了。所以,從“行為”上看,四中全會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法治”的重視程度。
3.從內容來看
四中全會關于依法治國都說了什么?說的都是一些重要內容,重大事項,包括幾個主要內容:(1)指導思想是什么?(2)總的目標是什么?(3)走什么道路?(4)堅持什么原則?(5)主要的重大任務是什么?(6)要采取哪些新的措施來推進?這些內容都是依法治國的重大事項,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框架,以后不管誰來推進,都要按這個框架來,不可能跳出去。
(二)為什么要這么重視法治建設?
那么為什么要這么重視法治建設?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現在存在很多問題,面臨著很多挑戰(zhàn)和風險。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形勢和任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重視法治,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中國有句老話叫“有經有權”,“經”就是經常的道理,“權”就是權宜之計。我們處理事情有時候按照經常的道理,有時候用權宜之計,但是我們不能長期靠權宜之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不能靠權宜之計,要回到“經常的道理”上來。這個經常的道理,按照共產黨今天的認識就是法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