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層次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布局。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zhí)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zhí)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準則。法治國家主要是指整個國家機器和國家權力都要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的主體,與人民群眾打交道最多的是政府;法治社會是基礎,如果法治社會建不成,就不可能建成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同時,要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法治建設的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第四個層次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和重要依托。
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是貫穿《決定》的主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只有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這一總目標,才能把全會精神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落實好。
(二)實現(xiàn)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什么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實現(xiàn)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貫穿《決定》通篇的一條紅線,是實現(xiàn)《決定》的總目標、總藍圖和新部署的路徑保證,也是立足我國國情,總結近代以來我國法治發(fā)展的曲折歷程和世界各國法治道路所作出的唯一正確選擇。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法治發(fā)展的歷程,決定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不少仁人志士為了防止中華民族陷入亡國滅種的危機,紛紛主張變法圖強,開始了對中國法治道路的探索,各派政治勢力也先后粉墨登場,試圖搞所謂“君主立憲法治”“議會民主法治”“五權憲法法治”等,但都遭到失敗。只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嗣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才為在新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法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經濟基礎。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發(fā)展實踐充分證明,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長期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才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國情復雜的多民族大國,取得了西方國家數(shù)百年才能取得的法治建設輝煌成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了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高度政治共識、行動自覺和總體布局,開辟和發(fā)展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世界各國法治發(fā)展模式和道路的復雜性、多樣性,也決定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fā)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fā)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fā)展道路的多樣性。”在法治道路的選擇上,同樣也是如此。以近代最早實現(xiàn)法治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為例,它們三國所走的法治道路就差異很大。英國是近代西方法治的發(fā)源地,1215年就頒布了《大憲章》,具有較久遠的法治傳統(tǒng),王權一直受到一定制約,從1640年發(fā)生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光榮革命”形成君主立憲制度,總體上是漸進、妥協(xié)、不流血地走向資本主義法治的。法國則與英國不同,中世紀缺乏法治傳統(tǒng),封建王權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當近代新興資產階級崛起時國王不愿與之妥協(xié),直至發(fā)生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是在暴風驟雨的急劇、反復變革中逐步實現(xiàn)的法治。美國脫胎于英國的殖民地,作為主要由英國移民組成的社區(qū)發(fā)展而成的聯(lián)邦制國家,首先在社區(qū)就帶來了英國法治的傳統(tǒng),繼而在州推行法治,直至1787年制憲會議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才逐步實現(xiàn)聯(lián)邦法治,其法治歷程是自下而上逐步實現(xiàn)的。其他許多已經實現(xiàn)法治或正在成功推進法治的國家,也無一不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本國國情的法治道路。而像埃及、烏克蘭、菲律賓等國家,政治混亂、經濟停滯、民生凋敝、社會動蕩,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脫離具體國情、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的民主法治模式。
所以說,一國的法治道路總是由一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決定的。我們不能設想,世界上一百多個國情千差萬別的主權國家,只能走一條完全一樣的法治道路。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所以,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法治道路,只有最適合本國國情的法治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我國法治的性質、方向、命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始終不渝堅持遵循以下五項重要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確保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法維護人民權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積極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抄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這5項原則既是對我國法治發(fā)展主要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基本內涵的精辟概括,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這里,我重點講講堅持黨的領導問題。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問題,是《決定》回答的最重大問題,回答得非常透徹、清晰、旗幟鮮明。為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個原因是這個問題關系國本,關系我國法治的根本;另一個原因是社會上有不正確的認識,國外有各種攻擊言論混淆視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