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層面是根據(jù)責任的來源確定責任性質,即確定“何種責任”。根據(jù)責任來源不同,公共決策責任一般可劃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政治責任,即回應社會公眾、民選官員、組織客戶、利益集團以及其他贊助者需求所要應對的外部政治壓力;二是行政責任,即基于等級關系、運行流程以及行政規(guī)章制度等進行的內部控制;三是法律責任,即通過實施法律制裁或者維護合同責任進行的外部控制;四是專業(yè)責任,即依托專業(yè)雇員或專家智囊提供的各種專業(yè)知識與技能。上述責任類型的界分,從根本上明確了責任的緣起與性質,同時也為問責手段的選擇提供了依據(jù),問責部門可以借此確定責任追究的內容并選擇相應的追責手段。
第二個層面是根據(jù)責任主體構成確定問責策略,即確定“是誰”“怎么樣”。界定責任性質并非全部,還需確定具體責任者及其責任份額,同時針對不同決策情境提出問責策略。在重大公共決策過程中,有四種常見的責任主體類型,由此也形成了四種不同的問責策略。一是法人問責,該策略適用于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法人團體類決策部門的問責,其主要特點是把所有決策參與者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行動主體,即法人進行整體問責。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在公共決策問責時,尤其是涉及法律責任追究時普遍承認法人責任,其優(yōu)勢在于能夠減少識別個體行動者的麻煩,缺點是組織容易因此被視為“黑箱”,進而遮蔽可能的個體責任。二是分層問責,主要適用對象為韋伯式官僚制,該問責機制強調從組織上層(部長、主任、行政長官等)開始問責,下級向上級負責,問責流程嚴格遵循“命令鏈條”。它的優(yōu)點是目的明確且過程簡單明了,局限在于等級鏈條過長加之信息遲滯,容易導致責任信息失真。三是連帶問責,適用于小型、學院型的公共組織,其做法是選擇組織中任一成員為整個組織的決策失誤擔責,其優(yōu)勢在于把個人責任與集體責任連為一體,有效避免相互推諉,缺點是無法保證問責的公正性,以致“無辜者受罰”。四是個體問責,這一機制在西方國家經常被運用于議會質詢、國會聽證以及專業(yè)問責等領域,它強調每個決策人員僅需為其參與決策的具體績效承擔職責,其優(yōu)勢在于能夠明確決策集體中不同個體的決策責任,有利于問責的公平公正,但由于“群體壓力”等因素存在,個體往往會選擇從眾甚至掩蓋其真實想法,以致個體責任難以準確辨識。
總的看來,不同的問責策略與機制具有不同的應用語境,而且在許多情況下,重大公共決策的責任追究往往也是不同問責機制共同作用的產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