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改革,時不我待。
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主體錯位,城市與農村之間“二元”掣肘,體制內與體制外差距拉大,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不匹配,一些關系出現(xiàn)失衡、失范、失序,都亟待改變。
“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的衰減,急需改革紅利的彌補。”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加寧說,“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矛盾不能再靠高速增長維持和掩蓋。今后的‘中國速度’,比的不是增長速度,比的是轉型的速度,說到底是改革的速度。”
35年前,如絕地反擊,不改革,死路一條。
35年后,如逆水行舟,不改革,不進則退。
改革,不可能一片坦途。但不管怎樣的千難萬險,我們必須要勇敢地面對這一代人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不管怎樣的驚濤駭浪,我們必須要有百折不撓、一往無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勇氣。
深圳蓮花山公園的東南角,一座名為“自我完善”的塑像靜默無聲地守望著這座改革的前沿城市:半身大力士用力揮舞著錘頭和鑿子,開山劈石、雕鑿自身……
中國改革的航船,正行駛在轉型的“歷史三峽”之中。除了激流勇進,我們別無選擇!
夢想的力量--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將人民集結在改革的旗幟下,凝聚起實現(xiàn)夢想的磅礴力量
小崗村,是中國改革的起點。這些“泥腿子”勇敢邁出的一小步,成就了整個中國跨出的一大步。
35年前,按下“紅手印”的18位農民,如今已有7人相繼離去。他們當年以命相爭的土地如今也相繼流轉。
當年的紅手印是在閆麗華家按下的。如今,老房已被推倒,代之而起的是閆麗華的“紅手印”農家樂酒家。他們又在新一輪的變革中筑夢。
人民,永遠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推動者。
他們?yōu)楦淖兠\永不停息的探索,正是改革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他們追求夢想孜孜以求的進取,正是改革源源不斷的巨大推力。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說:不要把改革歸功于我一個人,我只不過是把人民群眾中的一些創(chuàng)造加以提煉和概括罷了。
35年來,從小崗村探索“大包干”到深圳特區(qū)“殺出一條血路”,從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正是將人民集結在改革的旗幟下,才掀起了時代的巨瀾。
已是耄耋之年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曾參與黨的歷史上三份改革決議起草工作,談起改革,他伸出三個手指:“我一輩子搞改革,說來說去三句話: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讓人民共享。”
站在新的歷史關口,重新審視人民之于改革的意義,我們更能感受到這句話的分量:人民是改革的創(chuàng)造者,也應是受益者。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說:“我們這一代以改革開放的參照系看,中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新一代人的參照系不同了,他們對社會公正和公平的要求不同,從這方面講,不改不行。”
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中國經濟改革的前景比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任何時期都要好……而“公眾的期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從吃飽穿暖,到吃好穿好,從精神文化的訴求,到權利意識的覺醒,人民對改革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呼喚。
從勞資糾紛到征地拆遷,從醫(yī)患矛盾到環(huán)境保護……多領域暴露的改革問題,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修澤看來,都是一種市場化與公正化的角力。市場化的初衷,是要提高整個社會生產的效益;公正化的原則,是要維護和增進全體人民的權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