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院長
“博雅”是試驗的賣點
“說實話,博雅已經(jīng)說得太多了,現(xiàn)在應該給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讓學生讀書了。”
外界對博雅學院的空前關注,讓曾經(jīng)在海外高校任教多年的甘陽也不太適應。“做學問還是要靜下心來,我來中大是搞通識教育的,博雅學院只是一個環(huán)節(jié)。”
相比媒體對博雅的關注“過熱”,甘陽對于同時在中大珠海校區(qū)推行的通識教育改革試驗未能得到足夠關注,深感不安。“當初想的是,通識教育在中國高校推行的速度不可能快,只能通過微調逐步來,這樣無法積累集中的經(jīng)驗,而開辦一個相對獨立的學院,給通識教育的模式提供一個理想化的試驗環(huán)境,有助于我們的摸索,才籌辦博雅學院。”言下之意,甘陽沒料到博雅成為其操控大盤中的主角。
“說實話,博雅學院是一個賣點,借此推行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改革才是我們的真正目的。”2008年12月親自把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的甘陽“挖”過來的中山大學副校長陳春聲說,在該校多年來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歷史記錄上,甘陽是第一個以改革本科教育為主要目的“請”來的。“我當時和他說,你今年57歲了,最多還有8年就要退休的。給你一個平臺,做一個教育改革試驗,看看通識教育怎么操作才適合中國好大學的實際情況。”
“博雅這次引起這么大的關注,我們沒有想到。其實早在2004年,中山大學就在想這個問題。”陳春聲透露,從2005年起,學校的主管領導就連續(xù)幾年特派多位優(yōu)秀的文科教師前往美國的博雅學院學習任教一年后再回國。在這批教師里,有三位承擔本次博雅學院的入學面試考官,分別是歷史學教授程美寶、考古與藝術史副教授徐堅和中國文學副教授朱崇科。他更透露,其實在中山大學大學城的東校區(qū),“在相關基金會的支持下,一直開辦有‘博雅班’,深受學生歡迎,只是沒有對外宣傳。”
對于“博雅”背后的深意,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明確坦言,成立博雅學院,只是中山大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一系列舉措中的一項嘗試,而他本人更加關注的還是面向全校本科學生的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能讓全校學生受益。
就在博雅學院開學成功牽動外界關注的同一天,一項更具縱深感的教育改革正悄然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鋪開——從9月21日開始,在珠海校區(qū)就讀的3700多名新生和1300多名二年級學生,按照新的通識教育方案選修“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
請吃飯的校長:
最怕“通識”有名無實
“在某種意義上,上好通識課比上好本專業(yè)的課更難。” 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指出。
第一天開講的課程是歷史系的“中國古代史(先秦兩漢)”和“中國藝術史”、亞太研究院的“世界宗教與民族沖突”、生命科學學院的“現(xiàn)代生命科學導論”、 生命科學學院的“現(xiàn)代生物技術導論”、中文系的“中國詩詞”和教育學院的“心理學導論”等。其中,王金發(fā)教授和黃天驥教授是國家級教學名師。3天后,另一位國家級教學名師李萍開講“倫理學問題討論”。
七十多歲德高望重的黃天驥首次擔任通識課教師,面對非中文系大一新生開講詩詞。“想到他們不是中文專業(yè),講課時會注意技巧,多用例子來解釋,而且和中學語文知識銜接,把不同學科打通上課,通識課教師需要能力根據(jù)學生的反應臨場處理和選擇。”
開學以來,主抓通識教育改革的副校長陳春聲很忙,最近幾天他忙著掏錢請文學院、嶺南學院和外語學院的知名教授們吃飯。“沒有合適的老師,是我最大的困難。能把本專業(yè)的課程講到外專業(yè)的學生也愛聽,很不容易?,F(xiàn)在我是先挑老師再挑課,先看老師行不行,再決定開哪一門核心課。”
作為中山大學教師職務聘任委員會主任,校長黃達人已經(jīng)給了甘陽30個教師編制,職責上希望實現(xiàn)“三位一體”——既能擔任通識課教授,又能給博雅學院上課,最好還能承擔高等教育研究院的研究。陳春聲坦言,這些老師最主要的工作量,還是用在通識教育。
“全國高校中推行通識教育的,中山大學并非第一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都有好的探索,但我們的方案還是比較與眾不同的”。陳春聲認為,與國內其他院校展開的通識教育相比,中大這次推出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最大特點是強調通識教育的可持續(xù)性,要與現(xiàn)階段中國大學的教育教學體制平穩(wěn)銜接。
“目前國內高校的通識教育很多都有名無實。”今年9月在上海舉行的一次全國通識教育會議上,甘陽曾提出,通識教育最大的困難在于往往難以持續(xù)。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識教育課程常常游離于學校主體課程之外,因此會被邊緣化而難以保證課程質量。中大這次對癥下藥,特別注重通識課程與學校主干課程的有機聯(lián)系,在課程組織上采用了國外大學常用的“雙重編碼課程”,把若干院系最核心的主干基礎課同時作為通識課程。
比如,歷史系新開設的“中國古代史(先秦秦漢)課程”,就既是歷史系本科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同時也是全校所有學生都可選修的通識核心課程。“這樣做,是為了保證通識課程不是隨便聽聽的淺顯課程,而是有專業(yè)基礎課要求的優(yōu)質通識課程。”甘陽說。
類似的“雙重編碼課程”還有由哲學系開設的“中國古代哲學(先秦)”以及由中文系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等。甘陽認為,這些都是文史哲等各系常年開設的最基本的專業(yè)基礎課,把其同時作為全校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就既使通識教育課程有質量的保證,而且具有可持續(xù)性。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