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關于工人人數同不變資本量相比不斷減少的問題]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1104]{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投在機器和原料上的資本部分在增加,花在工資上的資本部分在減少,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這是使拉姆賽和舍爾比利埃唯一感到興趣的問題。但對我們來說,主要的是:這個事實是否說明利潤率降低(而且這種降低遠不象所說的那么厲害)?同時這里問題不僅涉及量的比例,而且涉及價值比例。
如果現在一個工人紡的棉花能和過去100個工人紡的一樣多,原料就必須增加到100倍,此外,這個過程只有依靠一臺能使一個工人看管100枚紗錠的紡紗機才能實現。但是,如果與此同時一個農業(yè)工人現在生產的棉花和過去100個工人生產的一樣多,一個機器制造業(yè)的工人現在是生產一整臺紡紗機,而不是生產一枚紗錠,那末價值比例保持不變,也就是說現在花在紡紗、棉花和紡紗機上的勞動和過去花在紡紗、棉花和紗錠上的勞動完全相同。
至于機器,它的費用不象它所代替的勞動的費用那么大,雖然紡紗機比紗錠貴得多。有一臺紡紗機的單個資本家,所擁有的資本必然大于購買一架紡車的單個紡紗者。但是,如果把紡紗機所需的工人人數考慮在內,使用紡紗機就比使用紡車便宜。否則,紡紗機就排擠不了紡車。資本家取代了紡紗者。但是,紡紗者花在紡車上的資本,與產品量相對來說,大于資本家花在紡紗機上的資本。}
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由于使用機器)和工人人數的減少(同使用的機器的數量與功率相比),二者是一回事。代替簡單而便宜的工具的是這類工具(雖然形式有了改變)的組合,此外,還加上由發(fā)動裝置和傳動裝置組成的整套機器;然后是用來生產動力(如蒸汽)的材料(如煤等等),最后是建筑物。如果一個工人看管1800枚紗錠,而不是轉動一架紡車,那末如果問,為什么這1800枚紗錠不象一架紡車那樣便宜,那就是再荒唐不過了。在這里,生產率正是取決于以機器形式使用的資本量。機器磨損的比例只和商品有關;工人同全部機器相對立,因而花在勞動上的資本的價值也同花在機器上的資本的價值相對立。
毫無疑問,機器變得便宜是由于兩個原因:由于制造機器的原料是用機器生產的;由于在把這種原料變成機器時使用機器。但是這樣說包含著兩層意思:第一,在這兩個部門,拿它們采用的機器和工場手工業(yè)生產中使用的工具相比,花在機器上的資本同花在勞動上的資本相對來說,在價值上增加了。第二,單個機器和它的組成部分變得便宜了,但是發(fā)展起一個機器體系:代替工具出現的不僅是單個機器,而且是整個體系,從前可能是起主要作用的工具,例如(織襪機或類似的機器上的)織針,現在是成千上萬地結合在一起。同工人相對立的每一臺機器,都是工人從前一個個單獨使用的工具的龐大組合,例如1800枚紗錠代替了一枚紗錠。但是除此以外,機器還包含舊工具所沒有的要素等等。盡管各單個要素便宜了,機器的總體在價格上卻大大提高了,生產率的增長就是由于這個總體的不斷擴大。
其次,機器所以變得便宜,除了由于它的組成部分變得便宜以外,還由于動力源泉(例如蒸汽鍋爐)和傳動裝置也變得便宜了。動力節(jié)約了。但是所以能夠節(jié)約,正是因為同一個發(fā)動機,由于規(guī)模的不斷增大,能夠推動更大的機器體系。發(fā)動機相對地說變得便宜了,或者說,它的費用不是和用它來推動的機器體系的擴大成比例地增長;它本身隨著自己的規(guī)模的增大而變貴,但它的價格不是和它的規(guī)模的增大成比例地提高;即使它的費用絕對地說是增長了,但是相對地說還是減少了。因此,撇開單個機器的價格不談,這是一個使得與勞動對立的機器資本增大的新的因素。機器運轉速度增加,會大大提高生產力,但是同機器價值本身毫無關系。
因此,機器價值的增長(與使用的勞動量相比較,因而也是與勞動價值,可變資本相比較),同機器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相適應,這種說法,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說是同義反復。
[1105]造成商品由于使用機器而降價的一切情況,首先可以歸結為單位商品吸收的勞動量的減少,其次可以歸結為機器磨損(這種磨損的價值加入單位商品)的減少。機器磨損得越慢,再生產它們所需的勞動就越少。這就使得由機器構成的資本的量和價值,同以勞動形式存在的資本相比,有了增加。
這樣一來,剩下的就只是原料問題。很明顯,原料量必須同勞動生產率成比例地增長,也就是說,原料量必須同勞動量成比例。這個比例比它表面上看起來要大。
例如,假定每個星期消費10000磅棉花。一年按50個星期計算,全年共消費10000×50=500000磅。假定全年的工資=5000鎊。每磅棉花比如值6便士,全年就是250000先令=12500鎊。假定資本每年周轉5次。這樣,全年的1/5就消費100000磅棉花,價值2500鎊。在這1/5年中,支出工資1000鎊,即等于投在棉花上的資本價值的1/3強。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原料量同勞動量的比例。如果現在每1/5年中所消費的棉花的價值等于10000鎊,勞動的價值等于1000鎊,那它們的比例就是1∶10。(如果考察全年的產品,即一方面是50000鎊,另一方面是5000鎊,這個比例同樣是1∶10。)
{商品的價值就其與機器有關來說,決定于加入商品的機器磨損;因此,只是在機器的價值本身加入價值形成過程,即機器的價值在勞動過程中被消費的情況下,商品的價值才決定于機器的價值。相反,利潤卻決定于(撇開原料不談)進入勞動過程的全部機器的價值,而不管這個價值被消費的程度如何。因此,利潤必然隨著[活]勞動總量的減少(同花在機器上的資本部分相對來說)而下降。利潤并不是按照相同的比例下降,因為剩余勞動在增加。}
在原料方面,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紡紗業(yè)的生產力提高十倍,也就是一個工人現在紡的紗和過去十個工人紡的紗一樣多,那末,為什么一個黑人現在生產的棉花不可以和過去十個黑人生產的棉花一樣多,也就是說,為什么不可以使價值比例在這里保持不變呢?紡紗者在同一時間里紡掉十倍的棉花,但是黑人在同一時間里也生產十倍的棉花。因此,十倍的棉花量,并不比以前等于它的1/10的棉花量貴。所以,盡管原料量增加了,它對可變資本的價值比例卻可以保持不變。實際上,這個工業(yè)部門一般說來所以能夠這樣發(fā)展起來,完全是棉花大降價的結果。[注:[1105]{如果明天棉花降價90%,那末后天,紡紗業(yè)就會發(fā)展得更快,等等。}[1105]]材料(例如金和銀)越貴,用它來制作奢侈品時使用機器和分工就越少。這是因為在原料上資本支出太大,而且由于原料昂貴,對這些產品的需求有限。
對上面提出的問題,可以非常簡單地回答如下:一部分原料,如毛、絲、皮革,是通過動物性有機過程生產出來的,而棉、麻之類是通過植物性有機過程生產出來的;資本主義生產至今不能,并且永遠不能象掌握純機械方法或無機化學過程那樣來掌握這些過程。象皮革等等以及動物的其他組成部分這類原料所以變得昂貴,部分原因就在于不合理的地租規(guī)律隨著文明的進步使這些產品的價值提高了。至于煤和金屬(以及木材),它們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已變得非常便宜;然而在礦源枯竭時,金屬的開采也會成為比較困難的事情,等等。
{關于谷物地租和礦山地租,如果可以說,它們并沒有提高產品的價值(只是提高了它的市場價格),它們只不過是產品價值的表現(產品價值超過生產價格的余額),那末相反,毫無疑問的是,牲畜租、房租等等就不是這些產品價值提高的結果,而是原因。}
原料、輔助材料等的降價,使資本的這個部分的價值增長變慢,但沒有使增長停止。這種降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潤率的下降。
這個討厭的問題到此結束。[1105]
[1105]{在考察利潤時,假定剩余價值是既定的。只考察不變資本的變動對利潤率的影響。只有一種方法使剩余價值直接影響不變資本,那就是通過絕對剩余勞動,通過延長工作日,使不變資本在[產品]價值中占的比例減小。相對剩余勞動——在工作日保持不變的場合(撇開勞動強度增大不談)——通過剩余價值本身的提高使利潤對總資本的價值比例增大。絕對剩余勞動時間則使不變資本的費用相對減少。}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Ⅲ)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