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

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 [注:見本卷第268—269頁。——編者注]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初稿

(1)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的起源時,我說過,它的基礎是“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的徹底分離”(“資本論”法文版第315頁第1欄),并且說過,“這整個發(fā)展的基礎就是對農民的剝奪。這種剝奪只是在英國才徹底完成了……但是西歐其他一切國家都正在經歷著同樣的運動”(同上,第2欄)[270]。

可見,我明確地把這一運動的“歷史必然性”限于西歐各國。為什么呢?請看第三十二章,那里寫道:

“這一消滅過程,即變個人的分散的生產資料為社會集中的生產資料,從而變多數人的小財產為少數人的大財產,這種對勞動人民的痛苦的、可怕的剝奪,——這就是資本的來源和起源……以個人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被以剝削他人的勞動、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所排擠。”(第341頁第2欄)[271]

可見,歸根到底這里所說的是把一種私有制形式變?yōu)榱硪环N私有制形式。但是,既然土地從來沒有成為俄國農民的私有財產,那末這種理論上的概括怎樣才可以應用到俄國農民身上去呢?

(2)從歷史觀點來看,證明俄國農民公社必然解體的唯一有力論據如下:

回顧一下遙遠的過去,我們發(fā)現西歐到處都有不同程度上是古代類型的公社所有制;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在各地都不見了。為什么它只是在俄國免于這種遭遇呢?

我的回答是:在俄國,由于各種情況的特殊湊合,至今還在全國范圍內存在著的農村公社能夠逐漸擺脫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為集體生產的因素在全國范圍內發(fā)展起來。正因為它和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東西,所以它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俄國不是脫離現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同時,它也不像東印度那樣,是外國征服者的獵獲物。

如果俄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崇拜者要否認這種進化的理論上的可能性,那我要問他們:俄國為了采用機器、輪船、鐵路等等,難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樣,先經過一段很長的機器生產發(fā)展的孕育期嗎?同時也請他們給我說明:他們怎么能夠把西方需要幾個世紀的發(fā)展才建立起來的一整套交換機構(銀行、信用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在自己這里建立起來呢?

如果在農民解放的時候,農村公社立即被放在正常的發(fā)展條件下,其次,如果主要靠農民來償付的巨額國債,以及通過國家(仍然靠農民)交給轉化為資本家的“社會新棟梁”的其他巨款,都用于進一步發(fā)展農村公社,那末,現在誰也不會再考慮到消滅公社的“歷史必然性”了,因為所有的人將都會承認,公社是俄國社會復興的因素和俄國比其他還外在資本主義制度壓迫下的國家優(yōu)越的因素。

另外一個對于保存(采取發(fā)展公社的辦法)俄國公社的有利情況是:俄國公社不僅和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東西,而且度過了這種社會制度沒有被觸動的時期;相反地,不論是在西歐,還是在美國,這種社會制度現在都處于同科學、同人民群眾以至同它自己所產生的生產力本身展開斗爭的境地[注:在手稿上刪去了下列字句:“總之,它已經變?yōu)楦鞣N強烈的對抗、沖突以及周期性災難的場所了;即使它表現得極其令人迷惑,它是一種由于社會回復到……而注定要滅亡的、暫時的生產體系。”——編者注]??傊?,在俄國公社面前,資本主義是處于危機狀態(tài),這種危機只能隨著資本主義的消滅、現代社會的回復到“古代”類型的公有制而結束,或者像一位美國作家[注:路·摩爾根。——編者注](這位作家是不可能有革命傾向的嫌疑的,他的研究工作曾得到華盛頓政府的支持)所說的,現代社會所趨向的“新制度”將是“古代類型社會在一種更完善的形式下(in  a  superior  form)的復活(a  revival)”[272]。因此,不應該特別害怕“古代”一詞。

如果是這樣,那至少應該了解這一連串的變化。然而,關于這些變化,我們還什么都不了解。

各種原始公社(把所有的原始公社混為一談是錯誤的;正像地質的形成一樣,在這些歷史的形成中,有一系列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等等類型)的解體的歷史,還有待于撰述。到現在為止,我們只有一些粗糙的描繪。但是,無論如何,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已經進展到足夠證明下面兩點的程度:(1)原始公社的生命力比閃族社會、希臘社會、羅馬社會以及其他社會,尤其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命力要強得多;(2)它們解體的原因,是那些阻礙它們通過一定發(fā)展階段的經濟條件,是和現代俄國公社的歷史環(huán)境毫無相似之處的歷史環(huán)境。

我們在閱讀資產階級作者所寫的原始公社歷史時必須有所警惕。他們是甚至不惜偽造的。例如,亨利·梅恩爵士本來是英國政府用暴力破壞印度公社的熱心幫手,但他卻偽善地要我們相信:政府維護這些公社的一切善意的努力,碰到經濟規(guī)律的自發(fā)力量都失敗了![273]

不管怎樣,這種公社是在連綿不斷的內外戰(zhàn)爭的情況下滅亡的,顯然是死于暴力之下的。在日耳曼部落占領意大利、西班牙、高盧等地時,古代類型的公社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它的天賦的生命力卻為兩個事實所證實。有個別的公社經歷了中世紀的一切波折,一直保存到今天,例如,在我的家鄉(xiāng)特利爾專區(qū)就有。然而最重要的是,這種公社的各種特征非常清晰地表現在取代它的公社里面,在后一種公社里,耕地變成了私有財產,然而森林、牧場、荒地等仍為公社所有,所以毛勒在研究了這種次生形態(tài)的公社后,就能還原成它的古代原型結構。日耳曼人在所有被征服的國家建立的新公社,由于繼承了古代原型的特征,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成了自由和人民生活的唯一中心。

如果說,在塔西佗時代以后,我們關于公社的生活,關于公社是怎樣消失和在什么時候消失的,都一點也不了解,那末,至少由于尤利烏斯·凱撒的敘述,我們對這一過程的起點還是知道的。在凱撒的時代,日耳曼人各氏族和血統(tǒng)親屬聯(lián)合[tribus  des  con-fédérations]之間已經每年重分土地,但還不是在公社各個社員之間進行重分。由此可見,德國的農村公社是從較早的古代類型的公社中產生出來的。在這里,它是自生的發(fā)展的產物,而決不是從亞洲現成地輸入的東西。在那里,在東印度也有這種農村公社,并且往往是古代形態(tài)的最后階段或最后時期。

為了從純理論觀點,即假定以永遠正常的生活條件為前提,來判斷農村公社可能有的命運,我現在必須指出“農業(yè)公社”不同于較古的類型的公社的某些特征。

首先,所有較早的原始公社都是建立在自己社員的血統(tǒng)親屬關系上的;農業(yè)公社割斷了這種牢固然而狹窄的聯(lián)系,就更能夠擴大范圍并保持同其他公社的接觸。

其次,在公社內,房屋及其附屬物——園地,已經是農民的私有財產,可是遠在農業(yè)出現以前,公有的房屋曾是早先各種形式的公社的物質基礎之一。

最后,雖然耕地仍歸公社所有,但定期在農業(yè)公社各個社員之間進行重分,因此,每一個農民用自己的力量來耕種分配給他的田地,并且把生產得來的產品留為己有,然而在較古的公社中,生產是共同進行的,只有產品才拿來分配。這種原始類型的合作生產或集體生產顯然是單個人的力量太小的結果,而不是生產資料公有化的結果。

不難了解,“農業(yè)公社”所固有的二重性能夠成為它的強大的生命力的源泉,因為,一方面,公有制以及公有制所造成的各種社會關系,使公社基礎穩(wěn)固,同時,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塊耕種和產品的私人占有又使個人獲得發(fā)展,而這種個人發(fā)展和較古的公社的條件是不相容的。

但是,同樣明顯,這種二重性也可能逐漸成為公社解體的根源。撇開敵對的環(huán)境的一切影響,僅僅從積累牲畜開始的動產的逐步積累(甚至有像農奴這樣一種財富的積累)、動產在農業(yè)本身中所起的日益重大的作用以及與這種積累密切有關的許多其他情況(如果我要對此加以闡述就會離題太遠),都是起破壞經濟平等和社會平等作用的因素,并且就在公社內部產生利害沖突,這種沖突先是使耕地變?yōu)樗接胸敭a,最后造成私人占有森林、牧場、荒地等等這樣一些已經變成私有財產的公社附屬物。正由于這個原因“農業(yè)公社”到處都是古代社會形態(tài)的最新類型;由于同樣原因,在古代和現代的西歐的歷史運動中,農業(yè)公社時期是從公有制到私有制、從原生形態(tài)到次生形態(tài)的過渡時期。但這是不是說,不管在什么情況下,“農業(yè)公社”的發(fā)展都要遵循這條道路呢?絕對不是的。農業(yè)公社的構成形式只能是下面兩種情況之一: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戰(zhàn)勝集體所有制因素,或者是后者戰(zhàn)勝前者。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a  priori〔先驗地〕說,二種結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對于其中任何一種,顯然都必需有完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

(3)俄國是在全國范圍內把“農業(yè)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歐洲唯一的國家。它不像東印度那樣,是外國征服者的獵獲物。同時,它也不是脫離現代世界孤立生存的。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個體耕作變?yōu)榧w耕作,并且俄國農民已經在沒有進行分配的草地上實行著集體耕作。俄國土地的天然地勢適合于大規(guī)模地使用機器。農民習慣于勞動組合關系,有助于他們從小土地經濟向合作經濟過渡;最后,長久以來靠農民維持生存的俄國社會,也有義務給予農民必要的墊款,來實現這一過渡[注:在手稿上刪去了下列字句:“當然,這必須從使公社在目前的基礎上走上正常狀態(tài)開始,因為農民到處都是各種急劇轉變的反對者。”——編者注]。另一方面,和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274],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來。

如果“社會新棟梁”的代表要否認上述現代農村公社進化的理論上的可能性,那末,可以問他們,俄國為了獲得機器、輪船、鐵路等等,是不是一定要像西方那樣先經過一段很長的機器生產發(fā)展的孕育期呢?也可以問他們,他們怎么能夠把西方需要幾個世紀才建立起來的一整套交換機構(銀行、股份公司等等)一下子就在自己這里建立起來呢?

俄國的“農業(yè)公社”有一個特征,這個特征是它的軟弱性的根源,而且對它的各方面都不利。這就是它的孤立性,公社與公社之間的生活缺乏聯(lián)系,而保持這種與世隔絕的小天地,并不到處都是這種類型的公社的內在特征,但是,有這一特征的地方,它就把比較集權的專制制度矗立在公社的上面。俄羅斯北部各公國的聯(lián)合證明,這種進化在最初顯然是由于領土遼闊而形成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又由于蒙古人入侵以來俄國遭到的政治命運而加強了。在今天,這一缺點是很容易消除的。也許只要用農民公社選出的代表會議代替鄉(xiāng)[注:這個詞馬克思是用俄文寫的。——編者注]——政府機關就行了,這種會議將成為維護他們利益的經濟機關和行政機關。

從歷史觀點來看,一個十分有利于通過“農業(yè)公社”的進一步發(fā)展來保存農業(yè)公社的情況是:農業(yè)公社不僅和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是同時代的東西(這使得它不必服從資本主義的modus  operan-di〔活動方式〕就能夠吸收其各種成果),而且它還度過了資本主義制度還沒有被觸動的時期;現在卻相反,不論是在西歐,還是在美國,資本主義制度都處于同勞動群眾、同科學以至與它自己所產生的生產力本身展開斗爭的情況下??傊?,資本主義制度正經歷著危機,這種危機只能隨著資本主義的消滅、現代社會的回復到“古代”類型的集體所有制和集體生產的最高形式而結束。

不言而喻,公社的進化會是逐步進行的,在這方面的第一步可能是在它目前的基礎上為它創(chuàng)造正常的條件。[注:在手稿上刪去了下列字句:“俄國‘農村公社’的歷史環(huán)境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只有俄國‘農村公社’不是像稀有的現象和罕見的怪事那樣零星地保存下來,不是以不久前在西方還有的那種原始形式保存下來,而幾乎是作為巨大帝國疆土上人民生活的統(tǒng)治形式保存下來的。如果說土地公有制是俄國‘農村公社’的集體占有制的基礎,那末,它的歷史環(huán)境,即資本主義生產和它的同時存在,給它提供了大規(guī)模地進行共同勞動的現成的物質條件。因此,它能夠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享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它能夠以應用機器的大規(guī)模的耕作來逐步代替小土地耕作,而俄國土地的天然地勢又非常有利于機器的使用。因此,它能夠成為現代社會所趨向的那種經濟體系的直接出發(fā)點,不必自殺就能開始獲得新的生命??墒情_始的時候,恰恰相反,必須使它處于正常的狀態(tài)。”——編者注]

但是,除國有土地外,掌握著將近一半土地,而且是優(yōu)等地的土地所有制,是和公社對立的。正因為如此,所以通過“農村公社”的進一步發(fā)展來保存它是和俄國社會總的運動一致的,俄國社會的復興只有用這個代價才能獲得。甚至從純經濟觀點來看,俄國也只能通過本國農村公社的發(fā)展來擺脫它的農業(yè)現在所處的絕境;用英國式的資本主義的租佃來擺脫這種絕境的嘗試,是徒勞無功的,因為這種制度是同俄國國內整個農業(yè)條件相抵觸的。

撇開目前壓迫著俄國“農村公社”的一切災難而來注意一下它的構成形式和歷史環(huán)境,那末應當承認,它的一個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一看就很清楚是構成集體生產和集體占有的自然基礎。此外,俄國農民習慣于勞動組合關系,這便于它從小土地經濟過渡到集體經濟,而且,俄國農民在沒有進行分配的草地上、在排水工程以及其他關系到共同利益的事業(yè)方面,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行集體經營了。

但是,要使集體勞動在農業(yè)本身中能夠代替小土地勞動這個私人占有的根源,必須具備兩樣東西:在經濟上有這種改造的需要,在物質上有實現這種改造的條件。

關于經濟上的需要,只要把“農村公社”放在正常條件之下,就是說,只要把壓在它肩上的重擔除掉,只要它獲得正常數量的耕地,那末它本身就立刻會感到有這種必要。俄國農業(yè)只要求有土地和用比較原始的工具裝備起來的小土地農民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對農民的壓迫耗盡了地力,使土地貧瘠,這種情況使這個時期過去得很快?,F在,農民需要的是大規(guī)模組織起來的合作勞動。現在他們種兩三俄畝土地還缺乏各種最必要的農具,難道把他們的耕地增加到十倍,他們的狀況就會變得好些嗎?

但是,設備、肥料、農藝上的各種方法等等集體勞動所必需的一切資料,到哪里去找呢?俄國“農村公社”比同一類型的古代公社大大優(yōu)越的地方正是在這里。在歐洲,只有俄國的“農村公社”是廣泛地在全國范圍內保存下來了。因此,它目前處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中:和它同時并存的資本主義生產在給它提供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它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享用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俄國土地的天然地勢,適合于利用機器進行大規(guī)模組織起來的、實行合作勞動的農業(yè)耕種。至于最初的創(chuàng)辦費用(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俄國社會有支付的義務,因為它長久以來靠“農村公社”維持生存并且也必須從“農村公社”中去尋找它的“復興的泉源”。

“農村公社”的這種發(fā)展是符合我們的時代歷史發(fā)展的方向的,對這一點的最好的證明,是資本主義生產在它最發(fā)達的歐美各國中所遭到的致命危機,而這種危機將隨著資本主義的消滅、隨著現代社會的回復到古代類型的最高形式,回復到集體生產和集體占有而結束。

(4)要能發(fā)展,首先必須生存,可是“農村公社”目前正處于危險境地,顯然這對任何人都不是秘密了。

要剝奪農民,不必像在英國和在其他國家那樣,把他們從他們的土地上趕走,同樣,也不必用命令來消滅公有制。請你們一試超過一定的限度從農民那里奪取他們的農業(yè)勞動產品,那末,盡管你們用憲兵和軍隊也不能把他們束縛在他們的土地上!羅馬帝國末年,各行省的十人長(不是農民,而是土地所有者)就拋棄自己的家園,離開自己的土地,甚至賣身當奴隸,只是為了擺脫那種不過成了官方強征暴斂的借口的財產。

正是從所謂農民解放的時候起,國家使俄國公社外在不正常的經濟條件之下,并且從那時候起,國家借助集中在它手中的各種社會力量來不斷地壓迫公社。由于國家的財政搜括而削弱得陷于束手無策境地的公社,成了商人、地主、高利貸者剝削的對象。這種外來的壓迫使得公社內部原來已經產生的各種利益的斗爭更加尖銳,并加速了公社內各種瓦解因素的發(fā)展。但是,還不止如此[注:在手稿上刪去了下列字句:“國家靠剝削農民來培植一些最容易接種的資本主義體系的贅生物——交易所、投機買賣、銀行、股份公司、鐵路,國家抵補它們的虧空,并用墊款來支付給企業(yè)主的利潤,如此等等。”——編者注]。國家靠犧牲農民培值起來的是西方資本主義體系的這樣一些部門,它們絲毫不發(fā)揮農業(yè)生產的潛力,卻特別有助于不從事生產的中間人更容易、更迅速地掠奪農產品。這樣,國家就幫助了那些吮吸著“農村公社”本來已經涸竭的血液的新資本主義寄生蟲去發(fā)財致富。

……總之,國家對于最能促進和加速對農民(俄國的最雄厚的生產力)進行剝削、并最能使“社會新棟梁”發(fā)財致富的一切技術和經濟辦法,是促使它們加速實施的。

(5)破壞性影響的這種結合,只要沒有被強大的反作用擊破,就必然會導致農村公社的滅亡。

但是要問,為什么從農村公社的現狀中得到好處的所有這些利害關系者(包括在政府監(jiān)護下的大工業(yè)企業(yè)),竭力想殺死給他們下金蛋的母雞呢?正因為它們感到“目前這種狀況”不能繼續(xù)維持下去,所以感到現在的剝削方式已經不行了。由于農民的困苦狀況,地力已經耗盡而變成貧瘠不堪。豐年和荒年互相交替。最近十年的平均數字表明,農業(yè)生產不僅停滯,甚至下降。最后,第一次出現了俄國不僅不能輸出糧食,反而必須輸入糧食的情況。因此,不能浪費時間,必須結束這一切。必須創(chuàng)造一個由比較富裕的少數農民組成的農村中等階級,并把大多數農民干脆都變?yōu)闊o產者。正是為了這一目的,“社會新棟梁”的代表才把公社所蒙受的創(chuàng)傷說成是公社衰老的自然征兆。

既然“農村公社”的現狀有利于這么多不同的利害關系者,并且特別有利于在亞歷山大二世政權關懷下成長起來的“社會新棟梁”,那末,為什么它們還決意要使公社滅亡呢?為什么它們的代表人物還把公社所蒙受的創(chuàng)傷說成是公社自然衰老的確鑿證據呢?為什么它們要殺死下金蛋的母雞呢?

只是因為,根據經濟上的事實(我要來分析這些事實,就會離題太遠),大家都知道,公社的現狀不能繼續(xù)維持下去了,并且純粹由于事態(tài)的發(fā)展,現在的剝削人民群眾的方式已經不行了。因此,必須有點新東西,而這種新東西,雖然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形式,但總不外是,消滅公社所有制,使比較富裕的少數農民形成農村中等階級,而使絕大多數的農民干脆變?yōu)闊o產者。

一方面,“農村公社”幾乎被推向滅亡的邊緣;另一方面,強有力的陰謀正等待著它,準備給它以最后的打擊。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墒?,那些掌握著各種社會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人正在盡一切可能準備把群眾推入這一災禍之中。

正當人們吸著公社的血、蹂躪它、耗盡它的地力、使它的土地貧瘠的時候,“社會新棟梁”的文壇奴仆卻以嘲弄的口吻指出,公社蒙受的創(chuàng)傷正是它自然的、無可懷疑的衰老的征兆;并要人相信公社的滅亡是自然的死亡,縮短它的臨終的時間是一件好事。因此,這里所談的已經不是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簡直是需要加以消滅的敵人。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但是,俄國政府和“社會新棟梁”正在盡一切可能準備把群眾推入這一災禍之中。如果革命在適當的時刻發(fā)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來以保證農村公社的自由發(fā)展,那末,農村公社就會很快地變?yōu)槎韲鐣团d的因素,變?yōu)槭苟韲绕渌€處在資本主義制度壓迫下的國家優(yōu)越的因素。

二稿

(1)我在“資本論”中指出,封建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轉變是以剝奪生產者為出發(fā)點的,并特別指出,“這整個發(fā)展的基礎就是對農民的剝奪”(法文版第315頁)。接著我又說:“這種剝奪(剝奪農民)只是在英國才徹底完成了……西歐其他一切國家都正在經歷著同樣的運動。”(同上)

可見,我明確地把這種“歷史必然性”限于“西歐各國”。為了使人們對我的意思不至發(fā)生任何懷疑,我在第341頁上說:

“私有制作為公共的、集體的所有制的對立物,只存在于……勞動的外部條件屬于私人的地方。但是私有制的形式依這些私人是勞動者還是非勞動者而改變。”

由此可見,我所分析的過程,是微不足道的少數人的資本主義所有制代替勞動者私有的、分散的所有制形式的過程(l.c.〔同上〕,第342頁[275]),是一種所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種所有制形式的過程。這怎么能應用到土地不是而且從來不是農民的“私有財產”的俄國呢?因此,他們有理由根據西方事態(tài)的發(fā)展做出的唯一結論可能就是:俄國要想在自己國內確立資本主義生產,就應該從消滅公社所有制、從剝奪農民即廣大人民群眾著手。而俄國自由派的愿望就是這樣的[注:在手稿上刪去了下列字句:“他們想在俄國開始進行資本主義的生產,并且作為徹底的自由派,也想把廣大的農民群眾變?yōu)槠胀ǖ墓蛡蚬と恕?rdquo;——編者注];但是,他們的愿望是否比葉卡特林娜二世企圖把西方中世紀的行會制度移植到俄國土地上來的愿望更有理由呢?[276]

總之,西方對農民的剝奪,使“勞動者私有的、分散的所有制變?yōu)?rdquo;資本家私有的、集中的所有制。但這究竟仍然是一種私有制形式代替另一種私有制形式。俄國則相反,它是資本主義所有制代替共產主義所有制的問題。

當然,如果資本主義生產定將在俄國獲得勝利,那末,絕大多數農民即俄國人民定將變成雇傭工人,因而也會遭到剝奪,剝奪的辦法是他們的共產主義所有制先被消滅。但是,不管怎樣,西方的先例在這里完全不能說明問題。

(2)關于您所講到的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完全不知道?,F在和我保持個人聯(lián)系的一些俄國人,就我所知,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的。

(3)從歷史觀點來看,證明俄國土地公社占有制必然解體的唯一鄭重的論據如下:公社所有制曾在西歐各地存在過,在社會進步過程中,它在各地都消失了,而在俄國,它怎么能免于同樣的遭遇呢?

首先,在西歐,土地公社占有制的滅亡和資本主義生產的誕生之間隔著一段很長的時間,包括整個一連串的經濟上的革命和進化,而資本主義生產不過是其中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資本主義生產一方面神奇地發(fā)展了社會的生產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它同自己所產生的社會生產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歷史今后只是對抗、危機、沖突和災難的歷史。結果,資本主義生產向一切人(除了因自身利益而瞎了眼的人)表明了它的純粹的暫時性。歐洲和美洲的一些資本主義生產最發(fā)達的民族,正力求打碎它的枷鎖,以合作生產來代替資本主義生產,以古代類型的所有制最高形式即共產主義所有制來代替資本主義所有制。

如果俄國是脫離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如果它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歐通過長期的一系列進化(從原始公社到它的目前狀態(tài))才取得的那些經濟成就,那末,公社注定會隨著俄國社會的發(fā)展而滅亡這一點,至少在我看來,是毫無疑問的??墒牵韲绲那闆r同西方原始公社的情況完全不同。俄國是在全國廣大范圍內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來的歐洲唯一的國家,同時,恰好又生存在現代的歷史環(huán)境中,處在文化較高的時代,和資本主義生產所統(tǒng)治的世界市場聯(lián)系在一起。

俄國吸取這種生產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發(fā)展并改造它的農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壞(我順便指出,俄國的共產主義所有制形式是古代類型的最現代的形式,而后者又經歷過一系列的進化)。

如果俄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崇拜者否認這種結合的可能性,那末,就請他們來證明:要在俄國使用機器,它必須先經過機器生產的孕育期。請他們給我說明:他們怎么能夠可說是在幾天之內就把西方需要幾個世紀才建立起來的一整套交換機構(銀行、信用公司等等)在俄國建立起來呢?[注:在手稿上刪去了下列字句:“雖然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正在趨于衰落、正在接近它只有成為‘古代’形態(tài)的時期,但是這些俄國的崇拜者……”。——編者注]

(4)地球的太古結構或原生結構是由一系列不同時期的沉積組成的。古代社會形態(tài)也是這樣,表現為一系列不同的、標志著依次更迭的時代的階段。俄國農村公社屬于這一鏈條中最新的類型。在這種公社里面,農民已經根據私人所有權占有了他所居住的房屋和作為房屋附屬物的菜園。這正是古代形式的第一個破壞性因素,是較古的類型所沒有的。另一方面,較古的類型都是建立在公社各個社員的血統(tǒng)親屬關系上的,而俄國公社所屬的類型已經擺脫了這種狹窄的聯(lián)系。這使它有了較廣闊的發(fā)展余地。農村公社的孤立性、公社與公社之間的生活缺乏聯(lián)系、保持與世隔絕的小天地,并不到處都是這種最后的原始類型的內在特征,但是,在有這一特征的任何地方,它總是把集權的專制制度矗立在公社的上面。我認為,在俄國,這種最初由幅員遼闊決定的孤立性,一旦擺脫了政府的桎梏是很容易消除的。

現在我來談談問題的實質。無可諱言,俄國公社所屬的古代類型,包含著一種內在的二重性,這種二重性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會導致公社的滅亡。土地雖然是公有的,但是每個農民則和西方的小農一樣,都靠自己的力量來耕種自己的土地。公社所有制和土地的小塊耕種相結合,這在較久遠的時代是有益的,但在今天就變成危險的了。一方面,動產這種在農業(yè)中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的因素,促使公社社員的財產狀況日益分化,特別是在國家的財政壓力之下,還引起公社內部各種利益之間的斗爭;另一方面,作為合作勞動和協(xié)作勞動基礎的土地公社占有制,它的經濟上的優(yōu)越性日益喪失??墒且膊粦撏?,俄國農民在使用沒有進行分配的草地方面,已經采用了集體行動方式,并且他們習慣于勞動組合關系,這就大大便利了他們從小土地耕種過渡到集體耕種;俄國土地的天然地勢,有利于進行大規(guī)模使用機器的聯(lián)合耕種;而且,長久以來靠農村公社生存的俄國社會,也有義務為公社墊付實現這一改變所必需的最初的經費。不言而喻,這里所說的只是逐漸的改變,而這一改變必須從使公社在目前的基礎上走上正常狀態(tài)開始。

(5)把一切多少帶有理論性的問題撇開不談,那也用不著向您說明,目前威脅著俄國公社生存的危險來自一致反對它的那些強有力的利害關系者。某種在國家?guī)椭驴繝奚r民哺育起來的資本主義是同公社對立的;它所關心的是公社的毀滅。并且為了地主的利益,創(chuàng)造出一個由比較富裕的農民組成的農村中等階級,而把貧苦農民即農民大眾變?yōu)槠胀ǖ墓蛡蚬と耍簿褪钦f,要保證自己獲得廉價的勞動。公社受國家勒索的壓制、商人的劫掠、地主的剝削和高利貸者從內部的破壞,那它怎么能夠抵抗得住呢!

威脅著俄國公社生命的不是歷史的必然性,不是理論,而是國家的壓迫,以及滲入公社內部的、也是由國家靠犧牲農民培養(yǎng)起來的資本家的剝削。

三稿

親愛的女公民:

要認真弄清您2月16日來信中提出的問題,我必須深入鉆研細節(jié)而放下緊急的工作。但是,我希望,現在我很榮幸地寫給您的這一簡短的說明,就足以消除因我的所謂理論引起的一切誤解。

一、我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的起源時說:“因此,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的徹底分離……這整個發(fā)展的基礎就是對農民的剝奪。這種剝奪只是在英國才徹底完成了……但是西歐其他一切國家都正在經歷著同樣的運動。”(“資本論”法文版第315頁)

可見,這一運動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于西歐各國。造成這種限制的原因在第三十二章的下面這一段里已經指出:“以個人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被以剝削他人的勞動、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所排擠。”(同上,第341頁)

因此,在這種西方的運動中,問題是把一種私有制形式變?yōu)榱硪环N私有制形式。相反地,在俄國農民中,則是要把他們的公有制變?yōu)樗接兄啤H藗兂姓J還是否認這種轉變的必然性,提出贊成或反對這種轉變的理由,都和我對資本主義制度起源的分析毫無關系。從這一分析中,至多只能做出這樣的結論:在目前俄國農民占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把他們變成小私有者,不過是對他們進行迅速剝奪的序幕。

二、用來反對俄國公社的最鄭重的論據如下:

如果您仔細考察西方社會的產生過程,那你到處都會發(fā)現土地公社所有制,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又到處讓位給私有制;因此,它不可能在俄國一個國家內免于同樣的遭遇。

我所以注意這一論據,僅僅因為它是以歐洲的經驗為根據的。至于譬如說東印度,那末,大概除了亨·梅恩爵士及其同流人物之外,誰都知道,那里的土地公社所有制是由于英國的野蠻行為才消滅的,這種行為不是使當地人民前進,而是使他們后退。

并不是所有的原始公社都是按著同一形式建立起來的。相反,它們有好多種社會結構,這些結構的類型、存在時間的長短彼此都不相同,標志著依次進化的各個階段。俄國的公社就是通常稱做農業(yè)公社的一種類型。在西方相當于這種公社的是存在時期很短的日耳曼公社。在尤利烏斯·凱撒時代,日耳曼公社尚未出現,而到日耳曼部落征服意大利、高盧、西班牙等地的時候,它已經不存在了。在尤利烏斯·凱撒時代,各集團之間、各氏族和血統(tǒng)親屬聯(lián)合之間已經每年重分耕地,但還不是在公社的各個家庭之間重分;大概,耕種也是由集團共同進行的。在日耳曼尼亞本土,這種較古類型的公社通過自生的發(fā)展而變?yōu)樗髻⑺枥L的那種農業(yè)公社。從那時起,我們就看不到它了。它在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和遷徙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消滅了;很有可能,它是死于暴力之下的。但是,它的天賦的生命力卻為兩個不可爭辯的事實所證實。零星的這類公社經歷了中世紀的一切波折,一直保存到今天,例如,在我的家鄉(xiāng)特利爾專區(qū)就有。然而最重要的是,這種“農業(yè)公社”的烙印是如此清晰地表現在從它產生出來的新公社里面,以至毛勒在研究了新公社后能夠還原成這種“農業(yè)公社”。這種耕地是農民的私有財產,而森林、牧場、荒地等等仍然是公共財產的新公社,由日耳曼人在所有被征服的國家建立起來。由于它承襲了原型的特征,所以,在整個中世紀內是自由和人民生活的唯一中心。

同樣在亞洲,在阿富汗人及其他人中間也有“農村公社”。但是,這些地方的公社都是最新型的公社,也可以說,是古代社會形態(tài)的最新形式。為了指出這一事實,所以我就談了一些關于日耳曼公社的細節(jié)。

現在,我們必須考察一下“農業(yè)公社”不同于較古的公社的最主要的特征。

(1)所有其他公社都是建立在自己社員的血統(tǒng)親屬關系上的。在這些公社中,只容許有血統(tǒng)親屬或收養(yǎng)來的親屬。他們的結構是系譜樹的結構。“農業(yè)公社”是最早的沒有血統(tǒng)關系的自由人的社會聯(lián)合。

(2)在農業(yè)公社中,房屋及其附屬物——園地,是農民私有的。相反,公共房屋和集體住所是遠在游牧生活和農業(yè)生活形成以前時期的較古的公社的經濟基礎。當然,也有一些農業(yè)公社,它們的房屋雖然已經不再是集體的住所,但仍然定期改換占有者。這樣,個人使用權就和公有制結合起來。但是,這樣的公社仍然帶有它的起源的烙印,因為它們是處在由較古的公社向真正的農業(yè)公社過渡的狀態(tài)。

(3)耕地是不準轉賣的公共財產,定期在農業(yè)公社社員之間進行重分,因此,每一社員用自己的力量來耕種分給他的地,并把產品留為己有。而在較古的公社中,生產是共同進行的;共同的產品,除儲存起來以備再生產的部分外,都根據消費的需要陸續(xù)分配。

顯然,農業(yè)公社制度所固有的這種二重性能夠成為它的巨大生命力的源泉。它擺脫了牢固然而狹窄的血統(tǒng)親屬關系的束縛,并以土地公社所有制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為自己的堅實基礎;同時,各個家庭單獨占有房屋和園地、小土地經濟和私人占有產品,促進了個人的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同較古的公社機體是不相容的。

但是,同樣明顯,就是這種二重性也可能逐漸成為公社解體的萌芽。除了外來的各種破壞性影響,公社內部就有使自己毀滅的因素。土地私有制已經通過房屋及農作園地的私有滲入公社內部,這就可能變?yōu)閺哪抢餃蕚鋵型恋剡M攻的堡壘。這是已經發(fā)生的事情。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私人占有的泉源——小土地勞動。它是牲畜、貨幣、有時甚至奴隸或農奴等動產積累的基礎。這種不受公社控制的動產,個體交換的對象(在交換中,投機取巧起極大的作用)將日益強烈地對整個農村經濟施加壓力。這就是破壞原始的經濟平等和社會平等的因素。它把別的因素帶進來,引起公社內部各種利益和私欲的沖突,這種沖突,首先會破壞耕地的公有制,然后會破壞森林、牧場、荒地等等的公有制;一旦這些東西變成了私有制的公社附屬物,也就會逐漸變成私有了。

農業(yè)公社既然是原生的社會形態(tài)的最后階段,所以它同時也是向次生的形態(tài)過渡的階段,即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向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的過渡。不言而喻,次生的形態(tài)包括建立在奴隸制上和農奴制上的一系列社會。

但是,這是不是說,農業(yè)公社的歷史道路必然要導致這種結果呢?絕對不是的。農業(yè)公社天生的二重性使得它只可能是下面兩種情況之一:或者是私有原則在公社中戰(zhàn)勝集體原則,或者是后者戰(zhàn)勝前者。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

現在,我們暫且不談俄國公社所遭遇的災難,只來考察一下它的可能的發(fā)展。它的情況非常特殊,在歷史上沒有先例。在整個歐洲,只有它是一個巨大的帝國內農村生活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組織形式。土地公有制賦予它以集體占有的自然基礎,而它的歷史環(huán)境(資本主義生產和它同時存在)又給予它以實現大規(guī)模組織起來的合作勞動的現成物質條件。因此,它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它可以借使用機器而逐步以聯(lián)合耕種代替小土地耕種,而俄國土地的天然地勢又非常適合于使用機器。如果它在現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導到正常狀態(tài),那它就能直接變成現代社會所趨向的那種經濟體系的出發(fā)點,不必自殺就能獲得新的生命[注:在手稿上刪去了下列字句:“但是,霸占著將近一半土地,而且是優(yōu)等地的土地所有制,是和它對立的。正因為如此,通過農村公社的進一步發(fā)展來保存它是和俄國社會總的運動一致的,俄國社會的復興只有用這個代價才能獲得。俄國試圖采用與本國整個社會條件如此不合的英國類型的資本主義租佃方法來擺脫它的絕境是徒勞無功的。”——編者注]。

英國人在東印度就這樣做過:他們得到的結果不過是破壞了當地的農業(yè),使荒年更加頻繁,災難更加嚴重。

可是公社受到詛咒的是它的孤立性,公社與公社之間的生活缺乏聯(lián)系,而這種與世隔絕的小天地使它至今不能有任何歷史創(chuàng)舉。這又該怎樣呢?這將在俄國社會的普遍動蕩中消失。

俄國農民習慣于勞動組合,這特別便于他們從小土地勞動過渡到合作勞動,并且他們在公社草地的割草、以及像排除沼地積水等集體作業(yè)中,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實行了合作勞動。完全古代類型的小土地占有制(這是現代農學家感到頭痛的東西)也有利于實行合作勞動。如果你在某一個地方看到有隴溝痕跡的小塊土地組成的棋盤狀耕地,那你就不必懷疑,這就是已經消失的農業(yè)公社的地產!農業(yè)公社的社員并沒有學過地租理論課程,可是他們了解,在天然肥力和位置不同的土地上消耗等量的農業(yè)勞動,會得到不等的收入。為了使自己的勞動機會均等,他們根據土壤的自然差別和經濟差別把土地分成一定數量的地段,然后按農民的人數把這些比較大的地段再分成小塊。然后,每一個人在每一塊地中得到一份土地。這種直到今天還在俄國公社里實行的制度,毫無疑問是和農藝學的要求矛盾的。除其他種種不便外,這種制度也造成人力和時間的浪費。可是,這種制度雖然乍看起來似乎和集體耕種相矛盾,但它的確有助于向集體耕種的過渡。小塊土地……[注:手稿到此中斷。——編者注]

卡·馬克思寫于1881年2月底—3月初

第一次發(fā)表于“馬克思恩格斯文庫”1924年俄文版第1卷

原文是法文

俄文是按手稿譯的

注釋:

[270]見注166。——第430頁。

[271]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3卷第771—772頁〔參看“資本論”1953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963頁〕(文中的差別見注67)。——第430頁。

[272]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或人類從蒙昧期經野蠻期到文明期的進步過程的研究”1877年倫敦版第552頁(L.H.Morgan.《Ancient  Society  or  Researches  in  the  Lines  of  Human  Progress  from  Savagery,through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London,1877,p.552)。——第432頁。

[273]亨·薩·梅恩“東西方的農村公社”1871年倫敦版(H.S.Maine.《Village-  Communities  in  the  East  and  West》.London,1871)。——第433頁。

[274]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薩姆尼特戰(zhàn)爭時期,薩姆尼特人在古羅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峽谷擊敗了羅馬軍隊,并且強迫他們通過“牛軛”。這被認為是對戰(zhàn)敗軍的最大羞辱。“通過卡夫丁峽谷”一語即由此而來,意即遭受最大的侮辱。——第436頁。

[275]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3卷第770—771頁〔參看“資本論”1953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962頁〕(文中的差別見注67)。——第442頁。

[276]1785年4月21日頒發(fā)的給俄羅斯帝國各城市的權利和利益的文件中反映了葉卡特林娜二世建立行會組織的意圖,文件中包括詳細確定行會組織的手工業(yè)特別條例。各城市手工業(yè)者必須在行會中登記,禁止非行會手工業(yè)。——第443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責任編輯:岳麗麗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