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一個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歷史性文獻。之所以說它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是因為它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對社會發(fā)展做出全面規(guī)劃的文獻。這個文件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fā),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這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戰(zhàn)略決策,體現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反映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諧社會的建設關系到每一個人,所以說,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好這一《決定》,是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和公民應盡的責任。下面我講六個問題:
一、實現社會和諧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在這個奮斗目標中,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小康的一項重要內容。六中全會專門就這個議題做出《決定》,對統(tǒng)一全黨認識,集中全黨全社會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中央作出這個《決定》,從它的背景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就是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提出,未來社會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獲得解放的社會,是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還提出了實現未來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就是以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為前提,這就必須實行生產資料的全社會占有,使人能夠擺脫對資本的奴隸地位,不再附屬于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的主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還揭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人類來源于自然界,通過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獲得生產發(fā)展的條件,但又必須注意保持生態(tài)平衡,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在生產高度社會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全面開放的平等的社會關系,才能使人由奴隸般服從固定的社會分工和由此導致的人與人之間對立的社會關系,向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互和諧的關系發(fā)展。可以看出,和諧社會的理念滲透在馬克思主義之中,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過去我們黨長期處在奪取政權的民主革命過程,所以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里關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怎么通過暴力革命來奪取政權等理論學習的比較多,比較熟悉,宣傳得也比較多?,F在我們奪取政權已經50多年了,要全面的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了,那么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和諧社會的思想,要作為一個重點內容來學習研究。中央的六中全會《決定》可以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關于和諧社會思想的一個繼承和發(fā)展。
第二就是保持社會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合”思想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結晶。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周易》中提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世界萬物的運行盡管各有各的特性,但始終作為一個整體組合在一起達到和諧,因此萬物才能順利發(fā)展;孔子提出“和為貴”。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我國的和諧文化從古至今延續(xù)了2000多年,無論是古代小康社會的追求,還是近代康有為的《大同書》提出的大同社會的理想,都體現出和諧社會的理念。從老百姓的語言里面,也可以看到和諧社會的思想,如“和氣生財”、“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等群眾格言,充分反映了和諧思想對我國人民的價值觀、道德觀的深刻影響。所以說,我們中華文明能夠歷經數千年而不中斷,并興旺發(fā)展,中華民族能夠歷經磨難而繁衍生息,并產生較強的凝聚力,和諧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說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前些年我隨著吳邦國同志到歐盟去考察,歐盟領導人半開玩笑地講,你們中國很幸運,2000多年前出了個秦始皇,所以國家統(tǒng)一起來了,現在我們歐盟做得事是2000多年前你們秦始皇做的事。實際想一想,中華民族靠武力來統(tǒng)一,恐怕還是不長久的,重要的是有這種和諧的思想。我看范文瀾的《中國通史》,有一句話印象很深。他講,中國歷史多次出現各個民族爭斗,少數民族先是把漢民族征服了奪取政權,但是最后都被中華文明融合,大家同化在一起,形成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所以范文瀾總結歷史有一句話講,落后民族能夠用武力來征服先進民族,但是最終會被被征服的先進民族的先進文化所征服。這個結論,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經驗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的。如果說過去在階級社會里,要實現社會和諧還僅僅是一種幻想,那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才為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物質基礎。
第三就是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我們黨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科學總結。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為建立平等安定和諧的社會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篇著作中,為解決科學文化領域的矛盾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解決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矛盾提出了要“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為了解決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以及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矛盾提出了要“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特別是毛主席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里面講了一段很有名的話,他說我們的目標是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一種政治局面。毛主席講的這段話,我看他心里想的就是和諧社會這樣一種局面。但是由于對社會主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還缺乏正確的認識,這些正確的思想沒有得到全面的貫徹,以至出現以階級斗爭為綱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果斷地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把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小平同志多次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要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等等。在這些重要理論的指引下,我們黨回到了正確的道路上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fā)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提出中國共產黨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保持社會穩(wěn)定中推動社會發(fā)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強調要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強調要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統(tǒng)籌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統(tǒng)籌區(qū)域發(fā)展,統(tǒng)籌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開放,統(tǒng)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