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孟子的思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我們讀《孟子》時,要關注兩個重要線索,一是時間,二是思想。這是我多年來研讀《孟子》的經(jīng)驗總結。我們剛開始讀《孟子》,肯定是一章一章地往下讀。但大家在讀的時候,腦海中要形成一種自覺,要格外關注時間和思想兩條線索,以此構建出《孟子》一書的內(nèi)在邏輯。
馮友蘭先生將哲學體系進行了形式與實質(zhì)的二元區(qū)分。我們在讀國學經(jīng)典時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經(jīng)典著述只有實質(zhì)體系,卻沒有形式體系。以《論語》為例,從表面上看,似乎每一章和每一章之間并無關聯(lián),但其實是有內(nèi)在邏輯的。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意思是,我的思想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剛開始讀確實很難看出來,但對文本熟悉到一定程度后就能根據(jù)時間和思想的線索將其串聯(lián)起來。
《孟子》里面討論了很多問題,比如“性善論”“仁政”“民貴君輕”“義利之辨”,但這些內(nèi)容并不是集中地放在一章里論述的,而是零零散散地放在不同章節(jié)中。比如,研究“道性善”時,首要工作就是從不同章節(jié)中梳理出關于“性善論”的表達,將其按照內(nèi)在的邏輯重新排序。
按照時間和思想兩條線索重新梳理《孟子》,有助于加深對《孟子》的理解。以孟子與樂正克的交往為例。樂正克是孟子的弟子。有一天,他跟隨子敖來到齊國。他去拜訪孟子時,孟子卻說,“你也會來見我嗎?”樂正子說:“先生為什么說這樣的話呢?”孟子說:“你來了幾天了?”樂正子說:“前幾天來的。”孟子說:“前幾天?那么我說這樣的話,不是正合適嗎?”樂正子說:“我是因為住的客舍還沒有找好。”孟子說:“你曾聽說過,要等客舍找好后,才來求見長輩的嗎?”樂正子說:“我有罪過。”僅從這段材料來看,大家可能會覺得孟子不近人情,對學生要求苛刻。但是我們再聯(lián)系幾段其他表述,就會明白孟子這樣做的原因了。
當孟子聽說魯國要重用樂正克時,其實非常高興。公孫丑就問他:“樂正克能力很強嗎?”孟子說:“沒有。”公孫丑問:“他能深謀遠慮?”孟子說:“沒有。”公孫丑又問:“他見多識廣嗎?”孟子說:“沒有。”公孫丑這時候問:“那您為什么高興得一晚上都睡不著呢?”孟子回答:“他為人很善良。”這是孟子對樂正克的態(tài)度。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于子敖來,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哺啜也。”意思是,你追隨王子敖來,只不過為了吃喝而已。我沒有想到你學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為了吃吃喝喝。王子敖是誰?他是齊國的蓋邑大夫王驩,后為右?guī)?。他仗著齊宣王的信任,專橫霸道。有一次,齊宣王派孟子和王驩參加滕文公的葬禮。孟子是特使,王驩是副使。王驩做事獨斷專行,孟子一路都未曾與他說話。據(jù)《孟子·離婁下》記載,公行子的兒子去世后,公行子舉辦葬禮。“右?guī)熗?rdquo;,王驩前去吊唁。大家都很熱情地和他打招呼,唯獨孟子不理他。王驩便質(zhì)問孟子,孟子卻回答道,“按照禮儀規(guī)范,在朝廷上不能越過自己的位子互相交談,也不能在不同的臺階上作揖。我想按規(guī)范行事,右?guī)焻s認為我怠慢他”。其實,這一規(guī)定是在朝堂上的規(guī)矩,在私人場合無需如此。從中也可看出孟子對王驩的不快。正因為對王驩不滿,孟子才會不滿意自己的弟子追隨他。
依照時間和人物的線索,將這幾段材料放在一起來看,我們才能明白孟子與樂正克、王驩之間的關系,理解孟子對樂正克的嚴格要求。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