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字的編排體例我們大概能夠看出《說文解字》字典是怎么編排的,首先你要了解字形,通過字形來認識這個漢字,同時告訴你這個漢字是什么含義,含義解釋完以后是分析這個字形,說這個字是象形字,所以它像馬頭。如果有更早的文字,有戰(zhàn)國的文字他又把它收入在里面,所以上除了解釋這個文字的音形義之外,實際上還把這個文字的形的源流給梳理出來,而不是直接告訴你這個含義就可以了。這就是《說文解字》基本的體例。
《說文解字》還包含了字典之外其他的一些內(nèi)容,最核心的有關于六書的理論,中國漢字非常特殊,和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字,字母文字的方法都不一樣,沒有一個國家的文字的學習方法可以替代中國漢字的學習方法,所以《說文解字》最早總結出了或者是結合前人的一些經(jīng)驗最早把它理論化、體系化。它認為中國的漢字主要有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墩f文》的序言里面也引用了《周禮》的話,《周禮》當時教貴族子弟怎么教的呢?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先教文字,文字怎么教呢?是用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方法來教的,不是把所有的字混在一起教。那什么叫六書呢?《說文解字》說:一曰指事。什么叫指事呢?他說指事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上跟下就是指事字。那上是怎么組成的呢?在古文字里面上就是一橫上面加上一點,用一個象征性的符號說明這個東西在上面,下就是一橫下面一點,這個就是指事字。這個一點是沒有任何具體含義的,這類形態(tài)叫做指事字。
第二是象形,我們中國文字里面有大量的象形文字,比如日、月,還有很多動物都是用象形的,比如馬牛羊虎兔等,十二生肖全部都是用象形來造字的。當然中國文字不是一個純粹的象形文字,但象形文字是基礎。
第三是形聲字,我們現(xiàn)在的拼音很多就是用來學習形聲字的,我們現(xiàn)在的概念有形旁和聲旁。它是由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這類漢字就是兩部分組合在一起,一部分表示它的含義,另一部分表示它的音,這樣中國的漢字就可以不斷地造字了,用原來的象形符號,兩個象形符號可以組合成不同的文字,生生不息。
第四是會意,會意叫做比類合誼,以見指為,武信是也。這個好像講得有點抽象,但是實際上也是很容易理解,就是會意字跟形聲字乍看會有點像,都有兩部分組成,像武是兩個部分,下面是止,上面是戈,但是這兩個部分不像形聲字一樣一個代表形,一個代表聲,它不帶聲符。如果帶上聲符它就是形聲字,不帶聲符它就是會意字。
后面還有兩類,一類叫做轉(zhuǎn)注跟假借,這個歷史上非常復雜,因為其實這個不是一個造字的方法,是在文字運用當中所產(chǎn)生出來的,因為中國漢字除了形很復雜以外,語音也很復雜,方言非常多,至今為止方言可能至少有兩千多種,方言之間可能不能溝通。這個語音的不同造成了最后會產(chǎn)生兩類,一個是形的不同,轉(zhuǎn)注主要是形的不同。“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跟老在古代是同意的,都是代表長者的意思,所以這兩個字是可以互用的。
再舉個例子,在古文獻里面,先秦的文獻里面像論語的論和論語的語,還有議論的議,都是可以互通的。轉(zhuǎn)注主要是同意可以轉(zhuǎn)注。
最后一個,六曰假借,是在古代的《說文解字》,文字學的研究里面是最復雜的,實際上它是音的問題,轉(zhuǎn)注主要是意的問題,同意之間互換,假借是同音之間互換。如果這樣說就相對會比較簡潔,比較清楚。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如令和長在古音當中是同音,所以它可以互通,可以互借。如果我們用另外一個更加直觀的例子來看,就是我們古代用嗚呼哀哉的嗚,可以借用烏鴉的烏來用,這兩個音是完全一樣的。朋友的朋是假借鳳凰的鳳,因為它們在古音里面讀音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假借主要是依聲托字,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寫白字。古代寫白字經(jīng)常用同一個白字來寫,就成了一個假借字,就成了一個有傳統(tǒng)的假借字。在先秦時候,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分成不同的國家,語音不同,甚至有些文字的寫法也不同,比如晉國的抄本到了楚國的時候有個字不認識,但有人給他讀了一下這個字音,他就用楚國這個音的字替代了。所以在我們現(xiàn)在出土的楚國文獻里面假借字特別多,很大的原因是當時地域之間文字和語音的差異性所造成的。西周時候用六書來教,那說明這個傳統(tǒng)其實古亦有之,許慎把它完全總結出來,最后編撰成一本字典,并且將這種方式一直流傳到至今。六書是許慎對中國學術和中國文化的一種總結和傳播,是對中國文化非常大的貢獻。
《說文解字》還總結了前人對中國文字起源的一些論說。這個起源的論說在先秦文獻里面其實還保留不少,最完整的是《周易》里面的,它也引用了《周易》里面的一些文獻。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興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現(xiàn)象。這些看起來虛幻飄渺,但實際上在中國文化里面都是實有所指的。他最終說到,到了神農(nóng)氏的時候,結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為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義也,初造書契。他說是黃帝的史官倉頡造的字,這是我們古亦有之的傳說。當然也有人認為這至今是傳說,但是古代人是相信這個傳說的,認為文字的創(chuàng)生應該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