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學術講政治”是黨校教學理念與實踐的重大創(chuàng)新,正在深刻促進黨校教風、學風的轉變。深度參與到這場教學范式改革的大討論中,并親歷精品課的系統(tǒng)打磨過程,對于如何“用學術講政治”的命題,思考頗多?,F從前提、旨歸和關鍵點三個角度,談談個人的認識和體會。
“用學術講政治”的前提:“學術”與“政治”互洽共融
蔡元培先生認為,“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借學為基本,兩者并進始可”,體現出“學術”具有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的雙重品格。“政治”則為治國之道,《尚書·畢命》有言“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其意為治國理政、服務人民,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正是這種“民本”思想的賡續(xù)。關于“學術”與“政治”關系的討論,近現代以來中國學界經歷了由推崇西方“為學問而學問”的學術本位理念到提出“謂必出所學舉而措,乃為無負”的經世致用理念的轉變;西方學界以馬克思·韋伯的《學術與政治》為代表性著述,將學術視為“志業(yè)”,認為學術可“啟人清明,并喚醒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與學者的時代處境緊密關聯,體現出學術所肩負的政治社會關懷??梢?,學術與政治是無法截然分開的,政治的有效達成需要學術理論的指導。由于“政治上的權力是不夠的,它必須與智慧一起使用”,培育學術便成為解決政治問題的重要力量,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學術與政治這種互洽共融,既有利于引導政治的進步,也有利于增強學術的社會影響力。
“用學術講政治”的旨歸:工具價值與理性價值的統(tǒng)一
工具理性的優(yōu)先地位,至今在學術界依然不可撼動。一切價值理性的實現,必須以工具理性為前提。在“用學術講政治”的體系架構中,“學術”本身是中性的,是工具理性,高于“政治”這一價值理性。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正因為“學術”能夠“為學員提供一套分析問題”之手段,才能夠達成“有效地解答實際問題”之目的。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對效率的追求,相對于“用經典著作講”“用文件講”“用案例講”等方式,“用學術講政治”是對“講政治”的科學定位和理論提升,是達成目的所能夠運用的最具效率的中介手段。沒有“學術”這一工具理性,“政治”價值理性的實現就是鏡中花、水中月。而能否實現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統(tǒng)一,取決于觀點立論的合理性、學理邏輯的自洽性、學術框架的完整性。
“用學術講政治”的關鍵點:在學術與政治之間保持張力和平衡
“政治”與“學術”劃出了黨校教學的“底線”與“高線”。“講政治”是“底線”,就是要站穩(wěn)政治立場、提高政治站位、保證政治正確,當然這只是“講政治”的基礎。完整準確地講清楚政治觀點、政治內容、政治方法背后的學理邏輯,才是對“講政治”本身的要求。“用學術講”是“高線”,就是要走出西方話語邏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理論學術話語分析中國問題、闡釋中國觀點、指導中國實踐。“底線”要堅守,“高線”要對標,方能在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tǒng)一中保持平衡。同時,要謹防學術的“硬植入”。學術框架是政治制度形成和政策運作的邏輯基點,其基石可能來自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述、西方經典理論,也可能來自前沿觀點、交叉學科。但無論套用成熟理論還是重新打造新概念、新學理,都要把握好學術切入的方式和視角。有時搭建起來的學術框架很可能是“拼貼式”“碎片化”的理論集成,難以在一堂課中一貫到底、邏輯自洽,這樣找到的往往是學術“切口”而非學術“接口”,僅僅是給學員提供了一套闡釋性的理論,而無法為學員提供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論。將“切口”轉化為“接口”,解決好學術的前沿性、爭議性與政治的確定性之間的錯位或矛盾,才能實現政治與學術的深度融合,這是對教師治學能力和政治水平的綜合考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