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一)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即“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無產階級戰(zhàn)勝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人類社會最終進入共產主義,是一定會發(fā)生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即“兩個必然”,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唯物史觀的核心觀點。2018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共產黨宣言》揭示的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奠定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家園的理論基礎。
要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每名黨員干部內心深處堅定不移的信仰是不容易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兩個必然”并沒有完全成為現實。今天,我們談論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是歷史必然,容易被大多數人理解和接受,因為人類數千年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個論斷。但是,我們要說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人類社會最終進入共產主義是科學的真理,就會有人持有疑問甚至否定意見,因為人們容易相信已經發(fā)生了的事實,而往往對正在發(fā)生的、將來發(fā)生的事情持懷疑態(tài)度。這是人之常情,也符合認識規(guī)律,人類正是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不斷探究世界的奧秘,才使科學得以不斷發(fā)展進步的。
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允不允許人們持有疑問甚至否定意見,而在于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是科學的真理、能不能經受住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只有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把政治信仰同科學信仰有機統(tǒng)一起來,真正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同空想社會主義、歷史唯心主義不同,馬克思主義不是從抽象的公平正義等道德說教出發(fā),也不是從所謂的絕對精神或萬能的異化理論出發(fā),更不是從自己的主觀意想出發(fā),而是運用唯物史觀,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人類社會的歷史,得出了符合事實、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結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界的演進遵循其固有的規(guī)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也是這樣。同自然界的規(guī)律一樣,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客觀的,不是人類主觀意志的產物,既不能創(chuàng)造,也不能消滅。不管人們承不承認,規(guī)律總是以其客觀必然性起著作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形態(tài)由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轉變,歸根結底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的結果。盡管這個過程是曲折的、漫長的,但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不會改變,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以及大量的事實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資本主義是歷史產生的,也將“歷史”地滅亡,盡管這一過程也是曲折的、漫長的,但資本主義終將被更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所取代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資本主義永恒存在違背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取代,源自唯物史觀揭示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的規(guī)律,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在人類社會的生產實踐中,生產力始終是發(fā)展的;與其相聯(lián)系的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一定的生產關系,只有與其相適應,才能滿足其發(fā)展的需要。然而,按照一定意愿和利益結成的生產關系,并不能自覺地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就不可避免地同一起運動的生產關系發(fā)生矛盾,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基礎也會同上層建筑發(fā)生矛盾。這兩組社會矛盾是始終存在的,生產關系總體還能適應生產力的性質時,便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也就不會滅亡;生產關系總體不能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發(fā)展要求時,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社會革命的時代也就到來了。
(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自身不能克服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為生產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無法根本得到解決的基本矛盾。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本的集聚、集中使得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性質。許多分散的生產過程融合成社會的生產過程,國民經濟越來越成為各種生產密切聯(lián)系、相互依賴的整體。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客觀上要求由社會來占有生產資料并調整國民經濟,然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是歸資本家私人占有的,生產經營是由資本家自行決定的,社會產品也是歸資本家個人所有的。于是,生產形式就與占有形式發(fā)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生產形式起來反抗占有形式,生產社會性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便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是無法根本解決的,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辦法是使占有形式適應生產形式,按照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的客觀要求,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
馬克思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馬克思主義誕生了170多年,資本主義也發(fā)生了這樣那樣的變化,但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論斷并沒有過時。事實證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在不斷激化,資本主義依然在爆發(fā)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這一切都在證明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第一,生產社會化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生產社會化是相對于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分散生產而言的。封建社會末期,經過工廠手工業(yè)的過渡,分散生產日益被以機械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所取代。生產的社會化,首先表現為生產單位內部的分工與協(xié)作不斷精細協(xié)調,其次表現為社會勞動的專用化以及更大范圍的分工與協(xié)作。不同的企業(y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日益明顯,每個生產單位都會成為整個社會生產網絡的一個結。勞動產品成為社會化的勞動產品,很難說某個成品是某個人或某個企業(yè)單獨生產的。隨著全球市場的形成與完善,現代交通、通訊、網絡技術的發(fā)達以及生產與交換、分工與協(xié)作,由起初的一個范圍逐漸拓展到國與國之間、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直至發(fā)展到現在的全球范圍。
生產與交換、分工與協(xié)作的全球化推動了資本、技術、資源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有效的配置,極大地解放和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在《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年內,人類創(chuàng)造的社會財富以及社會生產的能力,已經遠遠超出其發(fā)表前一百年的工業(yè)化時代。
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發(fā)起的以蒸汽機的發(fā)明與運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催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產業(yè)革命。19世紀末,以電氣化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爆發(fā)。20世紀70年代至今,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爆發(fā)。后兩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浪潮,在規(guī)模、深度、影響上都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所無法比擬的,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把人類文明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并沒有因為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發(fā)生根本改變。相反,在國家政權力量的保護下,通過股份制等途徑,私有資本的規(guī)模、勢力及影響達到了難以想象的驚人程度。資產總量超過一國或數國經濟總量的超大型跨國企業(yè)屢見不鮮。資本主義私有制使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據報道,2017年全球創(chuàng)造的財富的82%都流向了最富有的1%的人群,而世界上最貧窮人群的財富并未見增長;其中,42個全球最富有的人所掌握的財富相當于全球最貧困的37億人所擁有的財富的總和。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造成了個別企業(y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造成了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致富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進而使資本主義周期性爆發(fā)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
1825年,英國首次發(fā)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之后,經濟危機就成為資本主義揮之不去的夢魘。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資本主義世界每隔十年左右發(fā)生一次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后,資本主義世界每隔七八年左右發(fā)生一次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先后發(fā)生了四次大的危機,其中最嚴重的是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進入21世紀后,資本主義世界在2008年又開始了一場新的危機。這場由美國引發(fā)、迅速蔓延至歐洲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在新世紀遭遇的首場經濟危機,其影響和破壞程度僅次于1929年至1933年的那場危機。時至今日,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仍未從這場危機的泥潭當中走出來。
西方關于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原因的分析解讀,其結論要么歸咎于政府政策的失誤、金融監(jiān)管政策機制滯后,要么歸結于華爾街金融大顎們的貪婪或居民過度的超前消費、房地產泡沫、金融衍生品泛濫、新自由主義思想作祟等。毫無疑問,這些因素與危機的發(fā)生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但消除了這些因素,資本主義并不能就此徹底消除經濟危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總根源,如同歷史上的經濟危機一樣,都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的結果,本質上都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只不過表現形式、存在特點同以往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兩個重要因素決定這場經濟危機遲早要爆發(fā):
其一,美國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美國社會一直存在的兩極分化問題在不同時期的表現不一樣?;嵯禂凳怯糜诤饬恳粋€國家或地區(qū)居民收入差距的國際通用指標,最大為一、最小為零,越接近零表明收入分配越趨向平等。國際慣例把基尼系數0.2以下視為收入絕對平均,把0.2至0.3視為收入較平均,把0.3至0.4視為收入相對合理,把0.4至0.5視為收入差距較大,達到0.5以上表明收入懸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的警戒線。美國在二戰(zhàn)結束后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居民收入處于相對合理的狀態(tài);1980年,里根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后,新自由主義逐漸取代凱恩斯主義,美國社會兩極分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基尼系數從1970年的0.394增加到了2006年的0.47;截至2012年,美國1%富人的財富已超過50%人口的財富總和。
其二,鼓勵居民超前過度消費。當相對縮小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同無限擴大的生產發(fā)生矛盾時,美國統(tǒng)治集團主要采取兩種措施加以應對:一是國際上推行新自由主義,即:美國針對拉美國家、前蘇東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搞所謂的華盛頓共識,鼓吹私有化、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要求發(fā)展中國家的政府放松對外資的限制、放寬對市場的監(jiān)管,以便其輸出過剩資本、轉移過剩產能、利用技術的優(yōu)勢在國際市場上攫取高額利潤,緩和國內矛盾和危機;二是在國內提倡超前消費,即:美國在凱恩斯主義盛行后鼓吹消費決定生產、無介質消費理念,消費信貸在二戰(zhàn)后不斷發(fā)展,居民個人儲蓄率也不斷下降,從1984年的10.08%降為2007的負1.7%。
上述這些數據表明,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前,美國中下階層普遍處于入不敷出、負債過日子的孤獨消費狀態(tài)。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告訴我們,只有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基本一致時,宏觀經濟才能保持平衡和穩(wěn)定。一旦群眾無力購買若干重要商品或無力償還貸款時,社會總產品的實行條件就會遭到嚴重破壞。此時,如果缺乏及時有效的政策措施,普遍性的經濟危機就有可能爆發(fā)。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就是購房者還不上貸款導致住房抵押貸款機構倒閉而產生的連鎖反應,由房地產領域迅速波及到金融領域并擴大到整個社會經濟,實質是美國實體經濟空心化與居民過度消費以及虛擬經濟過度發(fā)展相結合而產生的生產過剩危機。由于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心臟,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迅速引起連鎖反應,波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并同這些國家的內部問題相互促進,最終導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fā)。
(三)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
經濟危機必然會引發(fā)政治危機、社會危機,如美國2011年占領華爾街運動、2016年“民主之春”運動以及法國2018年“黃馬甲運動”等。逆全球化、民粹主義等極端思潮和極端現象的出現都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的產物。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遠的不說,就從國際金融危機看,許多西方國家經濟持續(xù)低迷、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加深,說明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資本主義世界頻繁爆發(fā)周期性經濟危機,說明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并沒有過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枝獨秀,風景這邊獨好,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資本主義制度無法比擬的巨大優(yōu)越性和強大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共同富裕的原則不動搖,堅持對社會生產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調節(jié)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不動搖,是中國能夠有效避免西方國家經濟危機影響,成功保持國民經濟40多年不斷發(fā)展的制度原因和奧秘所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