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臧棣:與新詩為鄰(5)

——如何欣賞現(xiàn)代詩

摘要: 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對古詩非常熟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但是提到新詩(現(xiàn)代詩),大部分人會感到困惑,甚至產生疏遠感,覺得它離日常生活很遠,但到底有多遠,又模模糊糊的說不清、道不明,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辦法去掉新詩的神秘面紗,拉近新詩與現(xiàn)代人的心理距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去閱讀并學會如何欣賞它。本期報告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通過對比古詩與新詩的異同,提出了閱讀現(xiàn)代詩的兩大疑惑及解決辦法,并介紹了現(xiàn)代詩閱讀需要注意的六個問題。敬請關注。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顧城的《墓床》,我想大家對這首詩應該都很熟悉。

墓床

顧城

我知道永逝降臨,并不悲傷

松林中安放著我的愿望

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

一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

人時已盡,人世很長

我在中間休息

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

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

光看題目我們也能知道這首詩大概的主題向度,它寫的是死亡,對吧?“墓床”,詩人把墓和床并列起來作為題目,反映了他對死亡的獨特理解。我們一般人都說墓穴、墳墓、墳場或墳丘,很少有人會把墓稱為床。墳墓里為什么要放一張床,床是干嘛的?是用來休息、安眠的。詩人把墓和床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說明在他看來,死亡可能有一種極其特別的感受。這首詩的語言不是對偶句,非常散文化,是對一件事帶有記錄性的描繪和呈現(xiàn)。它展現(xiàn)的畫面顯得很安靜,其實包含了很多動作在里面,包括過程性的動作,觀察視點的變化和心理上的變化,是一個充滿動感的世界。

先看第一句:“我知道永逝降臨,并不悲傷”,這是寫怎么對待死亡。我們知道人對死亡有一種原始的先天的恐懼和焦慮,對吧?人怕死,死亡對人的日常生活來講是巨大的焦慮,但詩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知道人會死,但并不覺得悲傷。在第一句詩中,他已經傳達了自己的觀念,糾纏縈繞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的對死亡的無端畏懼和焦慮,對作者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以擺脫的事情。死亡該降臨時就降臨,詩人很坦然,不會悲傷,甚至好像不會被觸動。這句話中包含了一個懸念:一個人為什么會這么看待死亡?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或觀念對我們有沒有啟發(fā)?我們不一定能接受他的哲學立場和生命觀念,但當看到有一個人,他對死亡跟我們有不同的想法時,能不能使我們在面對和應付死亡時得到一點點啟發(fā)和參照?

下面詩人解答了他為什么不悲傷的問題,或者說他看透了什么才達到了寧靜坦然,近乎超然物外的境界。詩人講:“松林中安放著我的愿望,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一點點跟著我的是下午的陽光。”

如果大家閱讀古典詩歌的話,對這兩句詩里使用的意象應該都非常熟悉,對吧?比如古詩在寫死亡主題時,經常會用到“松”這個意象。他說:“松林中安放著我的愿望”,這是“我”不感到悲傷的原因之一,常青的松林代表了“我”的愿望,“我”對世界的所想所愿都已經安頓好了。

光是這一句還有點抽象對吧?怎么安頓的?他下面的兩句詩更進一步做了解釋。“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大家一定要注意他的地理位置是在海邊。“下邊有海”是什么意思?墓所在的地方一定是高于海面的,而且還高的不止一點點。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遠看像水池”,這個應該是在距海很遠的一處懸崖峭壁上,或者海邊很高的一座山的半山腰上看過去的感受。這句詩把中國古典詩歌里的登高主題化入其中,俯瞰的視角與杜甫詩里講的“一覽眾山小”有些相像。能夠站在高點去俯瞰這個世界,也是他獲得安慰的一個原因。俯瞰的視角不是狹隘的,而是像廣角鏡一樣寬廣的,所以才有大海“遠看像水池”的視覺效果?;谶@樣一個寬廣的視野,“我”已經見識了很多的事物,有了寬廣的胸懷。另外,這里面還包含了征服的過程。我們通常講“海”,特別是在中國古典詩學或古典文學里,它的基本含義是什么?我們是陸地文化,海跟“異”的意象有關。中國古人對海有很多聯(lián)想,比如《山海經》。在古人的印象中,海是和陸地上的這種比較安穩(wěn)的田園文明相迥異的存在,是波云詭譎非常兇險的。但在詩人的視野里海是什么樣的呢?通過俯瞰的、寬廣的視角,原本大自然中不可把控的充滿危險的大海成了一個水池。我們參觀寺廟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里面有蓮池,對吧?水池是什么?養(yǎng)點蓮花,放幾尾金魚,它是非常和諧的存在。他把兇險的存在轉化為一個和諧的存在。

“一點點跟著我的是下午的陽光”,我們再去體會這句話。一點點跟著我的是什么?是死后的陽光。你要注意,這不是一個活著的人說的話,這是一個死者從墓穴里發(fā)出來的語言,但它也不是遺囑,更像是一個經歷了輪回的人的一種生命感受。說這些話的人表面上是死者,但是還有對這個世界的感覺,他還能夠感受到自然的變化,特別是天光,普通人經常會忽略這一點,但是他可以覺察到。于是他說:“一點點跟著我的是下午的陽光”,就是午后緩緩移動的陽光,在松林間制造陰影的陽光。

所以他不悲傷的原因是什么?一是他找到了參透世間變化的一個制高點進而看透了世間的變化;二是他與自然融為了一體,與自然生命的榮枯輪回融為了一體,不再覺得孤單。我們?yōu)槭裁唇洺<m結于生死呢?就是覺得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沒了,但是詩人不是這么想的,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你能擺脫悲觀,去想象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各種生命的輪回的話,可能你就能擺脫糾纏在我們生命中的死亡陰影。

下面他又講了不悲傷的第三個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跟“人世”“人時”的關系。“人時”是我作為一個人生存的時間,是有限且短暫的,這是一個自然的生命過程,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什么好焦慮的;另外,“人世很長”,是說人類的存在或生命的存在很長。這種短暫和永恒之間的關系自有天道來安排,你不必為此悲傷,順應它就好了。怎么順應呢?“我在中間休息”,“我”的肉體已經消亡了,但是“我”沒有死,因為“我”有一種跟自然融為一體,生命得到了輪回的感受,就好像“我”的生命能量和感受力已經超越了生死的世俗界限。所以“我”只是在休息,與生死無關。

最后這幾句他說得非常普通,但是你去琢磨他的話,也是非常有深意的。假設這時來了一撥游覽的人群,他們穿過松林,從海邊的墓穴中走過。走過的人在議論紛紛,這也是死后的“我”聽到的他們的談話。他們中的一些人說“樹枝低了”,另一些人說“樹枝在長”。這是什么意思呢?這些旅游者都是走馬觀花的看客,他們沒有看出轉換生死觀念的視角可以令一個人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獲得“永生”。“我”可以從另外一個世界知道這個世界在做什么,但我們這些看客如果不能覺悟,只能看到松樹樹枝的變化而看不到它背后蘊含的生死逆轉的話,就永遠無法擺脫對死亡的恐慌。

剛才我只是用自己的理解對這首詩做了一個簡要的說明,真的用心進一步解讀的話,大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產生很多很多其他可能的聯(lián)想,給出更微妙、更精彩的解釋。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代詩歌陳述的畫面包含一種心理上動態(tài)的感覺,即戲劇性。在一個看似簡單的文本里,作者用了很多上下、長短的關系,生者和死者的關系,“我”跟“走過的人”(看客)之間的關系。如果大家靜下心來,拋開偏見,在保持對現(xiàn)代詩語言的好奇及敏感的基礎上不斷去追尋,思考他為什么這么講,想表達什么意思,可能還有什么含義,我們都能給它一個非常獨到、獨特的解釋。當然我們剛才講了,《墓床》的作者是顧城,他的生死觀或者說哲學觀與中國古代的道家相似,我們可能并不贊成道家的生死觀,但是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的適當途徑。我們有時候太在意生與死的問題,蠅營狗茍,把自己搞得很累,對吧?其實換一種眼光,跳出那個范圍,你就能一下子獲得解放。

這首詩運用了散文的表達,雖然句法上按照中國古典詩的句法,也有類似對偶的語言上的安排,但形式相對來講比較自由,基本上屬于自由體式的表達。通過這首詩我還想說明一點,其實用非常普通的現(xiàn)代漢語就能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非常豐富且足夠深刻的感受表達出來。所以大家要拋開一個偏見,就是覺得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來的東西,用散文的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就沒有味道和內涵,其實不是。此外,大家一定要相信,我們雖然是現(xiàn)代人,但身上傳承著民族的血脈,可以說,我們在對詩歌的表達上擁有一種先天的天賦,不管我們用什么樣的語言,都能夠寫出含義豐富的詩歌作品來。

責任編輯:楊雪校對:葉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