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首頁> 報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洪向華:新時代中國為世界貢獻了什么(7)

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展中國家如何解決好民族問題

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形成的穩(wěn)定的人們共同體。隨著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當代民族問題既有抹不去的歷史痕跡,又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民族問題已成為影響當今世界安全與格局的重要因素,也成為現代世界最令人困惑和讓人棘手的現實問題。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少數民族有一億多人口,分布在全國各地,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四,西部和邊疆的絕大部分地區(qū)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正確認識和解決民族問題始終是一個重大理論和重大實踐問題,民族關系始終是我國至關重要的社會關系,民族工作始終是黨和國家一項帶有根本性的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fā),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為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從現實情況看,應著眼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相結合,民族因素與區(qū)域因素相結合,改善民生與凝聚民心相結合,使各民族之間的共同因素不斷增多,使一體多元的格局更加完善,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更加牢固。

(一)堅持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增強道路自信

道路問題是一個國家民族意識里最根本的構成。在“如何正確看待民族問題,怎樣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上,中國當年沒有照搬蘇聯,今天也絕對不可能照搬西方那一套。事實證明,在涉及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根本原則和基本遵循、根本性問題上,決不能左右搖擺,決不能被外國民族思潮牽著走,決不能照搬照抄別國的制度模式。

(二)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反對民族分裂,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這是當代中國必須高度重視的大問題。要看到,反分裂斗爭在我國有些地區(qū)是長期的、復雜的、尖銳的,必須堅決遏制和依法打擊各種形式的民族分裂主義,警惕國際敵對勢力利用所謂“民族”“宗教”問題實施西化、分化圖謀,抵御錯誤思想的滲透和影響。

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重要戰(zhàn)略任務就是要加強教育引導,特別是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這個關鍵,進一步鞏固各族群眾互相離不開的政治認同,使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祖國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筑牢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鋼鐵長城。同時也要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在每個孩子心田,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匯聚愛國之心,陶冶愛國之情,樹立報國之志,增強對黨、對祖國的歸屬感自豪感責任感。

(三)增強文化認同,鑄牢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通過民族文化認同感來獲得和增強的。5000多年來,我國各民族文化互相吸引、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交融,如條條支流匯聚江河,奔涌向前。源遠流長的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等文明形態(tài),輝煌燦爛的遺址、王都、廟宇、石窟、巖畫、彩陶等有形民族文化遺產,令人神往的民族節(jié)日、服裝、史詩、歌舞、繪畫、戲劇等非物質民族文化遺產,像繁星閃耀在中華文化的天穹。

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呈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鮮明特征。這是形成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強大的粘合劑,是中華民族具有巨大向心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根本所在。

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在加強文化認同上下功夫。第一位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和形成共同的核心價值觀。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指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和民族的“根”和“魂”,是加強文化認同的根本,但難處就在如何把核心價值觀內化于人們的思想意識,體現在人們的實際行為中。

從實現途徑上看,應當在“主導”“引領”和“體現”上下功夫。“主導”就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各民族文化中成為“主心骨”;“引領”就是使多樣化的民族文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體現”就是融會貫通到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中去。這樣才能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及各民族特色文化,不斷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形成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強大精神紐帶。

當然,強調共同體意識決不是搞同化,而是要切實尊重、保護和傳承各民族飲食習慣、衣著服飾、建筑風格、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節(jié)日風俗等,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fā)展。

(四)增強各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立在各民族團結和諧的關系之上的。各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始終全心全意解放各民族、團結各民族,真心實意繁榮各民族、發(fā)展各民族,實現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系的能力在不斷上升。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民族工作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要變化,面臨許多風險和挑戰(zhàn),切實加強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任務艱巨而緊迫。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要求,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方向。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由之路。

當然,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差異,而是為了各民族在平等自愿基礎上互相取長補短,推動各民族的發(fā)展進步。

(五)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使各民族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

發(fā)展是解決民族地區(qū)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是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必然要求。經過不懈努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有11個在民族地區(qū)。

這些民族地區(qū)大部分自然環(huán)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社會發(fā)育程度較低,貧困狀況嚴峻,是全國扶貧攻堅的硬骨頭。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使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既是經濟社會問題,更是重大政治問題。

(六)團結群眾、爭取人心,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來講,團結群眾、爭取人心始終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必須始終把團結群眾、爭取人心作為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重在交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實行一系列順民心、得民意的方針政策,贏得各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要見物見人,增進感情,融化人心。這方面,需要不斷增強人文關懷,真情實意地“接近、貼近、親近”少數民族群眾,帶著真摯感情,懷著關切之意,深入細致地做群眾工作。

在政策導向上,要十分注重加強基層基礎工作,著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做到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同時,也要堅持走民族工作社會化的路子,動員社會方面力量一起做交流、培養(yǎng)、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創(chuàng)共建,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國家統一的人心防線。

責任編輯:吳自強校對:張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