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
伯恩施坦是修正主義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馬克思主義歷史命運大論爭的始作俑者。他早期的思想中就已潛伏著右傾機會主義和改良主義理論觀點。青年時代的伯恩施坦對杜林的著作推崇備至,對拉薩爾的由國家貸款給生產(chǎn)合作社的理論異常“熱情”。當時,他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就帶著杜林主義的眼光。后來,他和卡爾·赫希伯格、卡爾·奧古斯特·施拉姆組成蘇黎世“三人團”,他們?nèi)撕蠈懙摹兜聡鐣髁x運動的回顧》一文,曾試圖根據(jù)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時期的特殊情況,否定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革命性質(zhì)和根本任務,宣揚右傾機會主義理論。19世紀90年代初,當?shù)聡恍┙?jīng)濟學家根據(jù)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情況,開始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堅持的馬克思經(jīng)濟理論大肆責難時,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科學性發(fā)生了懷疑,并產(chǎn)生了“內(nèi)心的竭力抗拒”。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伯恩施坦開始全面篡改和“修正”馬克思主義。1896—1898年間,他在《新時代》上以《社會主義問題》為總題目發(fā)表的系列論文,成為他對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解釋進行批判”的代表作;1899年1月,他完成的題為《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成為他與馬克思主義公開決裂的宣言書。
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學說的背叛,必然導致他對無產(chǎn)階級政黨及其任務的錯誤理解。他強調(diào),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中,應該取消用無產(chǎn)階級社會來代替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提法,而應該采用“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來代替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提法,但他所說的“社會主義制度”卻是一種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大相徑庭的進化的資本主義制度。他還要求德國社會民主黨放棄反對和消滅資產(chǎn)階級的理論綱領(lǐng),用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黨派中“完完全全是曼徹斯特式的經(jīng)濟上的個人負責原則”來改造黨;要求德國社會民主黨擔負起保障階級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任務,要以維護資產(chǎn)階級利益為其對外政策的指導原則,主張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為一個“民族的黨”。
伯恩施坦對社會主義目標和特征的歪曲是以“合作經(jīng)營”為中心命題的。他認為,在馬克思主義文獻中,關(guān)于合作經(jīng)營的論述是十分膚淺的,并且也沒有以理論上的“公平態(tài)度”來對待合作社,其實合作經(jīng)營形式不僅與資本主義直接對立,而且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好體現(xiàn)。它雖然不是社會主義本身,但它作為工人組織包含著充分的社會主義因素,足以把自己發(fā)展成社會主義解放的有價值的和不可缺少的杠桿,它是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理想模式。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根本問題就是打碎資產(chǎn)階級國家機器,建立自己的階級專政,用無產(chǎn)階級國家代替資產(chǎn)階級國家。伯恩施坦背叛馬克思主義,不僅認定在向社會主義制度過渡中,不需要“炸毀”現(xiàn)存的包括國家機器在內(nèi)的社會制度本身,而且認定在這個過渡中,社會主義運動的任務就是積極地“發(fā)展”資本主義民主、自由制度;即使在最后的“過渡”過程中,也完全可能“和平地”,而不是借助于“暴力”、“專政”達到建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目標。
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理論的實踐
伯恩施坦主義理論提出以后,首先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nèi)引起了公開的爭論。德國社會民主黨許多領(lǐng)導成員對伯恩施坦責難馬克思主義的做法深表不滿,有的還站出來堅決反對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理論。德國社會民主黨1898年10月召開的斯圖加特代表大會,圍繞“運動和最終目的”的內(nèi)容,首次針對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理論展開了爭論;1899年10月召開的漢諾威代表大會、1901年9月召開的盧卑克代表大會和1903年召開的德累斯頓代表大會,都就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言論進行了討論。在這幾次代表大會上,伯恩施坦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公開而充分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倍倍爾、盧森堡、蔡特金等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尖銳地批判了伯恩施坦的觀點。倍倍爾明確表示:“我不贊成伯恩施坦的觀點,在一些重要的問題上我同他有分歧。”伯恩施坦“是不會改邪歸正的”,“和他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了” 。盧森堡、蔡特金也是與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理論進行堅決斗爭的核心人物。大衛(wèi)、福爾馬爾、奧艾爾等人則極力為伯恩施坦辯護,并繼續(xù)公開地宣傳修正主義的觀點。德國社會民主黨內(nèi)發(fā)生了嚴重的理論分歧。
伯恩施坦主義的出現(xiàn),不僅僅是德國的一種民族現(xiàn)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種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中的國際現(xiàn)象。有關(guān)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爭論很快擴展到世界范圍。法國的拉法格、保加利亞的布拉戈也夫、俄國的普列漢諾夫等人為了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為了推動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堅決反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但是,法國的米勒蘭、白里安·阿里斯蒂德,英國的海德門·亨利·邁爾斯、麥克唐納·約瑟夫·帕特里克,意大利的屠拉梯·菲力浦、比索拉梯·萊奧尼達,奧地利的鮑威爾、阿德勒等人卻步伯恩施坦的后塵,攻擊馬克思主義,宣揚修正主義。世界范圍內(nèi)圍繞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理論展開的論爭,說明馬克思主義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在新的時代下,在形形色色的修正主義者的理論“圍剿”中,馬克思主義是否過時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否還適用?所有這些都成為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理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