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天看來,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抓住了一個很核心的問題,就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核心問題。所以,他是將“民彝”這樣一個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政治哲學概念,放到了中國近代的民主政治發(fā)展的背景之下,給這個晦澀古老的概念賦予了一個全新的富有近代意義的含義。正像我在上一個問題談到的,要把中國文化當中與近代精神相聯(lián)系的思想觀念介紹之于歐人,這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所以李大釗在他的著作當中其實并沒有使用過英文“民主”(Democracy)的概念,他最初就是使用的“民彝”。
后來在他的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的時候,他把Democracy翻譯成平民主義。這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反思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xiàn)。目的在于給民以權利,這樣民獲得了權利,他才可能產(chǎn)生他的思想,只有經(jīng)過了思想的啟蒙,他才會有他的自信。這是李大釗的反思,他對文化的反思是很具體的,不是抽象的。
關于李大釗反思的具體化,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他對孔子思想的反思。因為今天我們一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都會談到儒家思想,并且我們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弘揚儒家思想,但是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當中,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怎樣看待儒家思想和孔子思想的?我們今天在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當中,不能截斷這段歷史過程,我們談文化的自信也不能回避這個思想過程。
李大釗對孔子思想的具體反思,是結合關于是否將孔子的思想寫入憲法這樣一個具體問題的。從戊戌開始,康有為首先提出要把孔子的思想作為一種宗教來看待,叫孔教。后來中華民國建立以后,在憲法當中是否體現(xiàn)孔子思想,成為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直到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失敗之后,仍然在進行這方面的討論。這是一個歷史的背景。
李大釗對孔子思想的認識主要體現(xiàn)在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上。李大釗從日本留學回來以后的1916年12月,他在《憲法公言》發(fā)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這篇文章就叫做《憲法與思想自由》。他明確反對將孔教和孔子之道入憲,他認為,孔子的學說昔日是有其真價值的。這個真價值是把孔子的學說、儒家的學說看成是一個學派的學說的時候,它是有價值的。而且李大釗說我絕不敢蔑視它。但是我們必須要把孔子看成是我之孔子,而不應使自我為孔子之我。如果我們以孔子之道為國民修身之本的話,那么實際上是以偶像來錮(禁錮)青年之神志,關我國民之思想,封閉我國民之思想。強制國民尊孔,其結果只能使國民思想力日益削弱,最后被世界的進步潮流所遺棄。
這是李大釗當年對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孔子學說的一個反思。我們認為這個反思是深刻的,這個反思是具體的,也是我們不可無視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