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一帶一路”倡議并非馬歇爾計劃
首先,我要強調一點,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完全不同。“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推進全球化、推進新時期改革開放的一個舉措。而馬歇爾計劃是在二戰(zhàn)后東西方冷戰(zhàn)對峙的狀態(tài)下美國提出的“歐洲復興計劃”,其所建立的融資機制也卻有一些特別之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馬歇爾計劃的融資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二戰(zhàn)以后,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百廢待興。在這一背景下,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馬歇爾提出了一個一攬子幫助西歐重建的計劃。1948年-1951年,該計劃為西歐提供了超過132億美元(相當于現在的數千億美元)的援助。但是,這些資金援助并不是無條件的,其背后有一系列的機制安排,其中一項就是特別賬戶。舉個例子,美國給法國提供1美元的援助,那法國就要拿出1美元的法幣存入一個特別賬戶。如果法國的一些政策不符合美國的要求,那么特別賬戶中的資金就會被美國凍結。相反,如果法國按照美國的要求來運作這些資金,那么特別賬戶中的資金也就能搞活。也就是說,美國可以動用特別賬戶中的資金支持法國重建。這個特別賬戶也叫配套賬戶,配套資金在一比一的杠桿下意味著,美國政府每1美元的援助,都有可供支配的2美元真實資源。所以,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投入130多億美元,而實際上它能調動的資源是260多億美元。當然這些資金全部都用于西歐的重建。
那么,為什么要設立一個特別賬戶?第一,二戰(zhàn)中,西歐國家通過價格管控、商品生產額度分配等一系列政策,加強經濟管制。二戰(zhàn)后,西歐國家仍延續(xù)戰(zhàn)時的經濟管控手段,其經濟政策也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不利于戰(zhàn)后經濟復蘇。第二,美國商品要出口到西歐面臨很多門檻,所以美國要通過馬歇爾計劃一方面幫助西歐重建,另一方面為美國商品打通西歐市場。在這一背景下,美國對給西歐國家的援助資金提出了一些使用條件,并為了保證這些使用條件的強制力而建設了一個特別賬戶。也就是說,這個特別賬戶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制力。舉個例子。1948年,法國的財政赤字比較大,超出了預算,美國因此凍結了法國特別賬戶。為什么這樣?因為如果法國擴大財政赤字,意味著資金的還本付息就可能存在問題。后來,法國政府修改了預算,減少了赤字規(guī)模,美國才對它的特別賬戶解凍。由此可見,設立特別賬戶這一安排在支持西歐重建上是非常有效的。
那么,特別賬戶對中國推進“一帶一路”融資機制建設有何啟示?首先,我們講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一項倡議,而不是一個戰(zhàn)略,它強調的是國與國之間頂層設計的平等對接,如與印尼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對接、與蒙古“草原之路”倡議的對接、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計劃的對接,等等。所以,中國不是復制、照搬馬歇爾計劃,更不會按照馬歇爾計劃的行事方式將“一帶一路”強加給伙伴國。但是,我們可以從馬歇爾計劃的特別賬戶中得到一定啟示——利益綁定。這主要包括兩種合作形式:
第一種合作形式,中國與東道國的金融機構、投資企業(yè)合作。比如參股,中國企業(yè)投資50%,當地企業(yè)投資50%,這實際上就是一比一的配套。如果項目除了問題,不僅中國企業(yè),當地企業(yè)也會面臨很大的損失。所以,與東道國的這種合作,類似于馬歇爾計劃特別賬戶的一比一資金配套,就是把兩國利益綁在了一起。
第二種合作形式,中國現在積極推進的一種新型合作方式——第三方合作。首先,第三方合作能夠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和猜疑。中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yè)在全世界進行布局時,引起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不滿。它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批評和質疑,主要有中國是不是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中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yè)有沒有遵循赤道原則;對環(huán)境保護的考量是不是標準夠高,人權方面有沒有問題。如果中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yè)在非洲投資時引入第三方合作,而這個第三方既可以是英美等國家的金融機構,也可以是世界銀行等多邊開發(fā)金融機構,那么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批評和質疑就會自然消解。因為第三方參與了項目投資、建設全過程,了解項目運作方式以及環(huán)境評估、人權標準,所以,第三方合作能夠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批評和質疑。
其次,第三方合作可以引進其他國家的技術優(yōu)勢。中國目前在很多項目上都有一些比較優(yōu)勢,比如我們的高鐵技術非常先進,但在農業(yè)、航空等領域,我們的技術還存在短板。如果中國跟第三方某個發(fā)達國家或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引進對方的技術優(yōu)勢,并與我們在項目建設上的資金等優(yōu)勢互補,這樣就能集各家之所長,發(fā)揮各個國家的比較優(yōu)勢。
再有,各方利益綁定。剛才講到,與東道國合作,將兩國利益綁在一起,一旦出現問題,中國與東道國的金融機構和企業(yè)都會面臨損失。引入第三方合作,就是將各方利益綁在一起,如果出現問題,那么第三方國家或機構也會面臨損失。第三方合作與馬歇爾計劃有點類似,但卻有一個本質區(qū)別,就是它不是強制性的,而是建立在平等對接基礎上的一個利益綁定。
綜上所述,在推進“一帶一路”融資機制建設過程中,我們有很多案例可供參考。剛才所講的四個案例也不能覆蓋所有的情況,但能給我們一些啟發(fā)。歸納為三點:第一,從融資主體看,可以借勢推出我們的融資主體。一些非洲或拉美國家跟傳統(tǒng)宗主國的金融體系有密切的依賴關系,在這一條件下,中國可以借勢在這些國家進行布局。一個方法是通過委托代理關系進行布局;第二個方法是直接進行并購和布點。第二,從融資項目看,基于全球價值鏈來考慮一個國家的項目運作,統(tǒng)籌規(guī)劃產業(yè)發(fā)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打捆貸款,統(tǒng)合上下游產業(yè)和基礎設施,分攤營利水平,把不營利的項目變成營利的。這樣,就可以建設一個更加具有持續(xù)性的融資機制。第三,從融資條件看,如果要實現融資機制的長久性、可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那我們對東道國就要有一些配套的安排。比如,在津巴布韋案例中講到的,一是要整肅財政紀律;二是貨幣政策也要有紀律;三是通過融資機制建設,在中長期形成有效產能,能夠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特定地位。
這樣,“一帶一路”融資機制就能夠避免各種潛在風險。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五通”中的資金融通、貨幣流通才具有可持續(xù)性。
謝謝大家。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宣講家網報告整理編輯,
未經許可,不得印刷、出版,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