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一帶一路”如何幫尼泊爾生姜賣個好價錢
尼泊爾,是一個和中國接壤的小國,國土面積只有14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2850萬人。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是世界第三大生姜生產國,其生姜產量占到全球的12%-13%。盡管如此,尼泊爾并沒有把生姜產業(yè)發(fā)展成支柱產業(yè),相反,其生姜價格非常低廉。根據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出口的生姜產品折合成單價為每噸833美元,印度是1173美元,荷蘭是1407美元,而尼泊爾只有195美元。這一單價,只有中國的23%,不到荷蘭的14%。如此低的價格,導致尼泊爾難以從生姜產業(yè)得到實惠。
為什么尼泊爾出口的生姜賣出不好價錢?第一,生姜品種質量不高。在尼泊爾的很多主產區(qū),生姜品種尚未改良,纖維多、質地老。那么,為什么不改良品種?首先,引進、改良品種需要大量資金。其次,好品種對灌溉、種植等技術有較高的要求,而這些高要求的背后是水利、電力、交通等配套基礎設施的相應發(fā)展,但尼泊爾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限制了生姜產業(yè)的發(fā)展。所以,它只能生產生存能力較強的生姜品種,而這樣的品種其價值必然相對較低。另外,因為缺少自動化的清洗、分揀等設備,尼泊爾的生姜基本沒有經過處理就出售,好的壞的也都堆放在一起,使其價格上不去。我們經常會看到,當地農戶找個大麻袋,裝上幾十斤生姜之后,扛到幾十里外的市場賣掉。尼泊爾生姜的生產流通周期較長,影響了其品質,這實際上也與基礎設施的滯后相關聯(lián)。
第二,缺乏下游高附加值產業(yè)。中國人有句話,叫冬吃蘿卜夏吃姜。生姜確實具有很多高附加值的用途。比如,生姜有抑制腫瘤等藥用價值,可用于防暈車、醒酒,還可以用來生產化妝品,甚至還可以做成糖果。但是,尼泊爾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導致下游高附加值產業(yè)難以生存發(fā)展。
第三,基礎設施嚴重滯后。我們看一下尼泊爾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首先,來看公路。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基礎設施發(fā)展水平比較低。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原著小說作者奇坦·巴哈特,在2014年推出了一本新書《Half Girlfriend》,一度也成為印度排名第一的暢銷書。在這本書里,男主角坐車的時候感慨到,這里的路真是太糟糕了。開車的司機淡定地說:哥們兒,這里根本就沒有路!可見,印度的道路設施狀況有多么糟糕。而尼泊爾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比印度還要不堪。根據世界銀行在2012年的世界發(fā)展指標,印度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長度為2226公里,而尼泊爾僅為121公里,不到印度的十分之一!而且僅就這些公路而言,還有一半是沒有鋪瀝青的土路。其次,來看鐵路。尼泊爾現有的鐵路里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者,來看電力。尼泊爾的電氣化程度,只有印度的60%,而電價卻高出115%。由此可見,尼泊爾的基礎設施瓶頸制約非常明顯。
第四,尼泊爾是一個陸鎖國。除上述原因外,尼泊爾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地理上的問題——尼泊爾是一個陸鎖國(內陸國家)。它北與中國相接,喜馬拉雅山脈是兩國天然國界,道路交通條件非常惡劣。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fā)生了8.1級地震。中國在派救援隊從西藏出發(fā)前往尼泊爾時,發(fā)現幾條主要道路都不同程度的出現問題。
另外,尼泊爾的東、南、西三面與印度為鄰,物流相對暢通,但兩國關系十分微妙。尼泊爾的對外貿易嚴重依賴于印度,其生姜有60%以上都直接出口到那里。有時候,這方面因素就容易被利用。1989年,印度曾對尼泊爾進行貿易封鎖,導致尼泊爾的物價上升,汽油等必需品非常緊缺。雖然此后印度與尼泊爾的貿易正?;沁@種制裁的可能性,仍然使尼泊爾貿易面臨著潛在的不確定性。即使在平時,尼泊爾要取道印度做轉口貿易也面臨諸多問題。例如,印度與尼泊爾相鄰的3個邦,對尼泊爾的貨運費率都規(guī)定了最低標準以達成默契。同時,印度官方機構還壟斷著尼泊爾商品對外貿易的一些保險業(yè)務。而且對尼泊爾貿易商來說,通過印度轉出口到第三國,等于要辦兩次通關手續(xù),第一次是從尼泊爾出口到印度,第二次是從印度出口到其他國家,而印度方面的拖沓、通關手續(xù)的繁瑣,使尼泊爾的出口周期延長,商品出現滯留,品質也大打折扣。東南亞國家出口一件商品,通常需要半個月,而印度需要一個月,那尼泊爾則需要一個半月。如此長的出口周期,尼泊爾的生姜品質也就可想而知。
綜合上述原因,從上游產品質量不高、下游高附加值產業(yè)缺乏,到基礎設施發(fā)展低下,以及陸鎖國條件下對印度的出口依賴,這些共同造成了尼泊爾包括生姜在內的所有產業(yè)經濟結構發(fā)展相對滯后。然而,這也說明只要尼泊爾的基礎設施建設跟上,它的經濟發(fā)展還有很大空間。這就是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要提供一個什么樣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機制,既可以使尼泊爾的經濟進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軌道,還能保證融資資金的可循環(huán)性。
在這里,我們要考慮兩點。第一,基礎設施投資與下游高附加值產業(yè)投資不可分割,應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guī)劃。如果基礎設施沒有跟上,那么下游的高附加值產業(yè)難以落地生根。所以,不可能在缺乏基礎設施的情況下,引入下游的高附加值產業(yè)。但是,如果直接投資基礎設施,也會面臨一些問題。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在尼泊爾這樣地形復雜的地方,其建設的成本很高、周期也長,投資收益具有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下游高附加值產業(yè)的支撐,直接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也許會有一定收益,但需要十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回本。第二,基礎設施是一個公共產品,具有網絡外部性,其本身可能沒有營利,不能賺錢。如果融資主體單獨投資基礎設施,也就談不上投資回報??梢?,這種投資模式因缺少動力而難以長期持續(xù)。
基礎設施投資通常需要大量資金,建設周期長,且風險不確定性很大。那要怎么辦?可采用規(guī)劃先行,打捆貸款的方式。實際上,這是中國國家開發(fā)銀行自90年代后期到現在,從眾多模式、經驗中總結出的比較重要一條。首先,規(guī)劃先行。就尼泊爾的生姜產業(yè)而言,如果把上游的基礎設施、生姜產業(yè)以及下游的高附加值產業(yè)做一個整體規(guī)劃,那么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下游的高附加值產業(yè)就會按照一定生產周期提前布局。這樣,在公路、水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工之時,生產廠房等也就都建好了。所以,整體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可以大大縮短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的周期。
其次,打捆貸款。如果把資金貸給一個大的項目籃子,這個籃子里不僅包含營利的下游高附加值產業(yè)項目,還包含微利或是賠本的上游基礎設施項目,然后按照平均預期收益率支付融資成本。這樣的話,營利項目可以在資金成本上補貼非營利的基礎設施項目,而非營利的基礎設施項目也可以通過公共基礎設施及其網絡外部性,支持下游高附加值產業(yè)的發(fā)展。這就是基礎設施、下游高附加值產業(yè)的一攬子投資規(guī)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