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為貴,還要對領導和朋友的交往都保持一定的距離??鬃诱J為,對領導的來往不能過于頻繁無度,他人以為你是在巴結上級;對朋友的交往不能過于親熱,他人會產(chǎn)生不滿。距離產(chǎn)生美,對任何人都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和為貴”的理想狀態(tài),就能保持時間長。同理,國家與國家也如此,不結盟,朋友滿天下;結盟將招致不少怨恨(“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論語·里仁第四第26章》)。
“和為貴”,必須要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對別人求全責備,要求別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必然會得罪許多人,這就等于給自己制造一個個敵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怨矣!’”《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第15章》)。
家庭關系的“和為貴”。孔子認為,百善孝為先,就是要實行孝道,這是建立和睦家庭的必然要求,它符合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美德??鬃诱J為,孝敬父母是做兒女的必盡義務和天職。孝不孝,看行動。對父母的過錯應該進行善意地規(guī)勸、提出,不能看著父母犯錯誤不管(“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區(qū)長尊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第四第18章》)。再次,孝敬父母必須時常把父母的年齡記在以上,一方面為父母的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作兒女的又要時常惦記父母因年事已高所帶來的生病等憂懼(“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之;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第四第21章》)。 最后,孔子特別強調要從精神層面孝敬父母,它比物質上的孝敬父母更重要。(“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第二第7章》)。意為多回家陪陪父母,問侯問侯。
(三)佛教思想觀點簡介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出世,其基本內容,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它認為世間萬物因緣而生,因果報應是規(guī)律,勸人從善,生死輪回,死后可以樂極升天。換一句話說,就是解決生死觀問題,提升精神層面的問題。
1、什么是佛教?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的經(jīng)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狹義地講,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就叫佛法。佛教的基本內容,是為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換一句話說,即解決世間的苦、苦因、苦的消滅和滅苦的方法。
“法”字的梵語是“達摩”。佛教對這個字的解釋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的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如水,濕性,液體、流動性等,是它的特性。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叫做“法。”佛經(jīng)中經(jīng)常見到“一切法”、“諸法”字樣,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
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的人,他姓喬達摩,名字叫悉達多。因為他屬于釋迦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
佛字是“佛陀”的簡稱,是意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教包含三種涵義:正覺、等覺和圓覺。
一切人皆可以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阿彌陀佛,是另外一個世界上的佛。阿彌陀佛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無量的光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