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釋迦牟尼生平簡介
釋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與中國孔子是同時代人。他是當時迦毗羅國(今尼泊爾境內)國王的長子。父親名凈飯,母親摩耶。摩耶夫人生產前,根據當時風俗,回到母親家去,路過藍毗尼花園,在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王子。公元七世紀時,我國玄奘法師曾到過藍毗尼。根據他的記載,他曾經看到過之前800多年阿育王在那里建立的石柱。今天,尼泊爾政府已經把這個地方作為圣地加以建設和保護。
摩耶夫人產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媽養(yǎng)育的。他自小從婆羅門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知識廣博;又從武士們那里學習武術,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他父親希望他能繼承王位,建功立業(yè),成為統(tǒng)一天下的君王。
釋迦牟尼在幼年時就有深思的習慣,人世間的許多現(xiàn)象都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農人的饑渴困乏、口喘汗流的耕牛、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展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好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
促使他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解決世界的痛苦?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頭,后來終于舍去了王位而出家。他父親發(fā)覺兒子的心思后,曾經想過各種辦法阻止他,如在悉達多王子16歲時,就為他娶了鄰國的王女耶輸陀羅為妃子,生下一個兒子叫羅目候羅。但這一切都沒有能夠阻止他,終于在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出了城,進入一個森林中,換去了王子的衣服,剃去了須發(fā),成為一個修道者。他出家的年齡,一說是19歲,一說是29歲。其成佛年齡在35歲,活了80歲。
因為,釋迦牟尼成佛時是坐在一棵畢缽羅(又稱菩提伽耶)樹下成佛的,所以,得到菩提樹名。“菩提”就是“覺”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爾邦伽耶城的南郊,此樹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其修建的大菩提塔寺至今約有1800多年。1956年,印度比哈爾邦政府為了這個圣地的建設和管理,設立了一個國際性的咨詢委員會。中國佛教協(xié)會接受邀請,指派了兩個代表參加。根據記載,釋迦牟尼傳法的主要地方是中印度,他的弟子們則曾經到過斯里蘭卡、緬甸等地。
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涅槃,佛家即逝世。舍利,就是遺體,即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遺體。
佛的涅槃年日,一般是公元前545年,我國一般認為是農歷2月15日是涅槃日,4月8日是誕生日,12月8日是佛成道日。
3、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和演變
有明確時間記載的是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公元67年他們同2位印度的僧人迦葉摩騰和竺蘭回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開始翻譯一部分佛經,相傳現(xiàn)存的《四十二章經》,是《阿含經》的節(jié)要本。同時,在首都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就是今天還存在的白馬寺。這個寺?lián)f是以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梢?,佛教作為一個宗教已經得到政府的承認。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以后36國內屬,西域道路暢通,當時著名科學家和文學家張銜寫的《西京賦》就提到“桑門”(即沙門),可見那時的佛教僧徒已經引起文人學士的注意。
佛教在中國的流行,開始于四世紀,當時中國佛教界領袖道安法師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他熱心傳教,曾派遣眾徒到各地大經佛教。另一方面,他又是我國第一個僧伽制度的建立者。他尋求建立全面的戒律,如制定了當時全國風行的僧尼軌范——中國僧人出家后,廢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釋”為姓,這是由道安提出介紹并從他開始的。后來者則不斷充實補充佛教戒律。
對中國佛教貢獻最大者當屬“唐僧”、“唐三藏”,也是大家熟知的玄奘法師。他獨行5萬里,孤征17載,足跡遍布西域、印度130國,寫下一部不朽的游記《大唐西域記》,通達中印文字、洞曉三藏教理,由留學僧到最后主持當時印度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講席。他以畢生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業(yè),譯出經論1335卷(約50萬頌)。贏得了當時兩大文明古國間學術上最高榮譽。玄奘法師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