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語粹
●當前中國發(fā)展和治理的勢頭都不錯,但在世界上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甚至國家形象屢屢遭到刻意的丑化,缺乏話語權是很關鍵的因素。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一個國家提升話語權時,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fā),而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把必要性當作可行性、現(xiàn)實性。中國是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提升話語權需要在策略上審慎考慮。
●從理論本身發(fā)展來說,理論初創(chuàng)之時,強調自身的特色,提出一些標志性的理念以樹立旗幟,區(qū)別于其他的理論。尤其是一些核心的概念,往往具有獨特性、專有性。就國家發(fā)展來說,理念的構建要符合國家發(fā)展的大格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下中國,可謂既“窮”又“達”。所謂“窮”,是指中國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要重視“獨善其身”的中國特色;所謂“達”,是指中國正處于上升期,正在成為世界性大國,因此要有“兼濟天下”的世界情懷。當前,我們要樹立文化自信,應注意把握好話語權的辯證法,高度上要“適度”,時間上要“適時”,措施上要“適當”,形式上要“適宜”,將中國特色與國際融通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契合中國的身份,符合中國的利益。
話語權的力量基礎
話語權的落腳點是“權”,本質上是一個力量問題。話語權是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國家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部分。而在國家綜合實力中,硬實力是主要的和主導的部分。在這個邏輯鏈條中,一方面,話語權是國家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要重視話語權;另一方面,話語權是國家實力的一種體現(xiàn),不能脫離國家實力抽象地談話語權。
話語權是解決“挨罵”問題的一個關鍵。習近平指出,“形象地講,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挨罵”就是在話語權上存在問題。當前,中國發(fā)展和治理的勢頭都不錯,但在世界上往往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甚至國家形象屢屢遭到刻意的丑化,究其原因,缺乏話語權是很關鍵的因素。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中國具備提升話語權的基礎。話語權不是虛幻的空中樓閣。國家話語權的大小與國家的實力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實力強則話語權大,實力弱則話語權小。國家沒有實力,就談不上話語權。這是看上去不公允、但卻存在的殘酷現(xiàn)實。“挨罵”的話語權不足,與“挨打”和“挨餓”一樣,實質上反映的是國家落后。當今中國解決了“挨打”、“挨餓”問題,也就為解決挨罵問題提供了基礎。解決“挨罵”問題,最根本的是發(fā)展。目前中國硬實力有較大的提升。在經濟上,中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對外貿易位居世界前列,“一帶一路”、亞投行的創(chuàng)立等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支持;在政治上,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以及其他地區(qū)和國際組織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對國際社會具有重大的影響。還要指出的是,中國的這些發(fā)展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歐美一些國家受困于金融危機、債務危機,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陷入發(fā)展陷阱,西亞北非一些國家政治動蕩。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令世界刮目相看。
中國對提升話語權持積極態(tài)度。話語權與國家實力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辯證的。從硬實力轉化為軟實力要有一個過程,軟實力本身的積淀也有一個過程,而且軟實力的重大轉換還需要歷史的契機。比如,美國在經濟總量上19世紀就超過了英國和西歐國家,但美國是在20世紀尤其是二戰(zhàn)之后才全面取而代之形成話語強權的。我們需要正視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與中國的綜合國力一時還不相稱這種客觀現(xiàn)象,認識到其中的歷史規(guī)律,不能指望一夜之間就能改變中國的話語權現(xiàn)狀。與此同時,正是因為國家實力與話語權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我們更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提升話語權,以盡量縮短這個時間差,讓話語權與國家實力之間盡快地、緊密地銜接起來。那種認為只要國家實力增強了,話語權就會自然隨之增強的觀點,是消極的和無所作為的。從這個角度看,話語權上的自覺,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非常緊要的。
提升話語權要把握好“度”。話語權受到國家實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一個國家提升話語權時,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fā),而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把必要性當作可行性、現(xiàn)實性。中國是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比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還處于弱勢的地位,并且這種態(tài)勢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因此,如何提升話語權需要在策略上審慎考慮。如果目標過高,要求過急,措施生硬,不僅難以達到,而且樹大招風,會帶來更大的阻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