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中華風度與中華生活方式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顧影自憐,也不是文化自傲,更不是像“奇葩”辜鴻銘欣賞婦女小腳、贊成一夫多妻制那樣的扭曲的“自信”。我們應該提倡一種“中華風度”:文質彬彬、從容不迫、避免爭拗、和諧穩(wěn)重,再補充以健康公平的競爭,以及對于核心價值核心利益的堅守,“中華風度”幾近完美。設想一下這樣的中國人:有著詩書禮樂的教養(yǎng)與文化,琴棋書畫的益智與審美,精致而儉樸的生活態(tài)度,貧賤不能移與富而好禮的姿態(tài),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耐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明達與開闊,誰能不喜愛有著這樣“中華風度”的人?遺憾的是,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由于教育傳承得不夠,許多國人沒能將風度塑造得如此美好。
我們應該格外珍惜這一份深厚獨特的文化遺產。文化是理念更是生活。我們的漢語漢字、詩詞歌賦、筆墨紙硯、中華烹調、養(yǎng)生醫(yī)藥、建筑園林、傳統(tǒng)節(jié)日、民族藝術、民間工藝、禮儀民俗……構成了優(yōu)美的中華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時代,我們越發(fā)認識到民族與地域文化特色的珍貴。尤其是漢字的綜合性、豐富性、靈動性與審美性特色,是中國保持統(tǒng)一的重要因素,是中國人整合性關聯(lián)性思維的重要基石。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漢語漢字水平,在提倡普通話的時候保護方言,在普及簡體字的時候珍重繁體字,在使用白話文的同時學習掌握文言文。學習外語永遠不應是也不能是疏于母語的理由。如今,不僅國人日益從中華文化生活方式中得到了可貴可親的享受和滋養(yǎng),還有更多的國際友人加入了學習中華文化的行列。
中華文化經(jīng)圣人學者的闡揚,歷經(jīng)幾千年,早已化為億萬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貴在潛移默化,貴在浸潤身心,貴在心心相印,貴在蔚然成風。真正的文化自信拒絕炒作造勢、夸大其詞、巧言令色、形式主義;真正的文化自信具備抵制低俗化、淺薄化、哄鬧化、片面化、狹隘化的能力和定力。文化屬于人民,文化的有效性在于提升生活質量、精神面貌、成就實績。文化屬于人民,文化還歸功于巨匠大師,文化需要強大陣容,文化需要群星燦爛,文化要看高端果實,文化一定會造福本土、造福人類、造福全球。這都需要我們有國家層面的長中短期文化教育規(guī)劃,國家層面的思想文化激勵與榮銜制度,以催生國家層面、人類層面的引以為自豪的人才和成果。
我們中華民族確實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自信,這不是“老大帝國”的狂妄自大,這是建立在轉化與變革的舉世矚目、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累累碩果之上的堅實自信。中華民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對困難,化解矛盾。我們走過的道路讓我們自信,我們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使我們能夠自信。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內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們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復興,托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創(chuàng)造我們的文化輝煌,助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