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種對話。在這個對話里面,顯然女士的地位就下去了,男士開始挑三揀四。剛才那個女士是各種借著包子說事,其實可能不是包子,它可以換成任何東西,總之就是不滿意。“你是我老公,你連這都不知道。”就像我們剛才說的,我們經(jīng)常說一種模糊的語言,我們會覺得,你連這個都不知道,你還當我的老公呢。但實際上不知道太正常了,大家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憑什么你的什么他都知道?我說想吃一個發(fā)面的香的餅,連我媽都不知道,老公怎么就知道?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第三組吃包子。
男:一會兒吃包子吧,好不好?
女:好啊。
男:吃肉的還是素的?
女:肉的吧,肉的好吃。
男:那就要兩個肉的。素的想吃嗎?
女:有點想吃。你想嗎?
男:我也想,一會兒我先去占座,你去買包子。
你自己感覺,這對夫妻的感情和前面兩對的感情比起來怎么樣?
觀眾:非常融洽,而且和諧。
非常好。因為大家都在說事呢。大家要注意,我們表達的時候,要表達事,就是這件事本身,吃包子就是吃包子。“不吃包子還吃什么???”這就已經(jīng)成了別的事了,這和包子沒關(guān)系了。
另外一個是表達感受:“覺得怎么樣???”“挺好啊。”這是感受。表達需要:“你覺得素的還要來點嗎?”“素的也不錯。”然后我們要表達出非常具體的要求。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伴侶說:“你就知道天天在外面喝酒,也不知道早回來。”“那你需要我怎么著???”“你就早回來啊。”這個男的沒法操作。我們的要求一定要具體。比如:基于你現(xiàn)在工作的狀態(tài),我希望你每個周至少有那么一天,比如說咱們定在每周三晚上,你回來和我一起吃晚飯。要有一個非常具體的可以操作的要求。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對他不滿意,又給他提出一個特別概括化的東西,他沒法操作,那就沒法改變,我們就在這個套子里面被套住了,這就是表達。
我們對應(yīng)第三對吃包子的對話。在這個對話里,大家就是在說事,包子就是包子。你是不是吃包子?吃肉的還是吃素的?然后是感受,你要不要吃?挺好的。然后需要嗎?你需要吃肉的還是素的?除了肉的,我還想吃點素的。大家都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再往上面看,第二對吃包子的對話。到了包子鋪不吃包子干什么?這時候有沒有在談吃什么包子的問題?沒在談了,他其實有評價了,這個評價就是,你腦子有病啊,到了這兒不吃包子干什么?就覺得你腦子不正常,我們大家會聽到這個東西。再往下,吃肉的行嗎?沒常識。再往下,那就吃素的吧。你怎么天天這么磨唧。我們看到了嗎?明明是為了吃包子,但是在溝通時,表達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和包子沒關(guān)系了,說的都是我對于你這個人的認識,我對于你這個人的評價:沒有常識、磨磨唧唧。為什么我們會那么不爽?是不是因為沒有吃到肉包子才不爽?和包子也沒關(guān)系,吃肉的吃素的對我們都一樣,我們不爽的是,在生活里面,連吃個包子他都要把我品頭論足一番。所以我們在表達時,要學會有事說事,表達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評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