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對他有了更多的認識,你就會發(fā)現(xiàn)拿一個詞去概括他是件太困難的事情,做不到。因為你對他有了更多的認識,你理解他了。怎樣對別人有更多的認識?通過提問,多去問,了解到我們不知道的情況。提問時,怎樣去評估一個問題是好的問題還是壞的問題?通常提問有兩大走向:第一個走向,你為什么連這個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夠不知道?還有一種方向,可能過去你不了解情況,現(xiàn)在你知道了,你有什么打算?這是兩個方向。
好的問題就是,當這個問題問出去之后,你對他的回答是有期待的,你很想知道他有什么新的打算。而當我們問,你怎么能夠連這個都不知道?你在這個崗位上待了多久了,怎么連這個都不知道,你腦子去哪兒了?這個問題你有沒有期待他的回答?你不期待,因為你已經對這個問題定了性了。所以我們在去提問的時候就要這樣去評估,我這個問題問出去之后,我有沒有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期待?如果沒有期待,這個問題就別問了,這就是一個評價。有的提問是自我對他人的一種主觀的認識,這個問題沒有幫助到你拿到更多的信息,這樣的提問是沒有效果的。問題問出去之后,你內心對于他的答充滿了期待,這就是一個好的問題,去期待就好了。在生命當中,可能經常會發(fā)出這樣的問題:你腦子進水了,怎么能連這個都不知道?這樣的問題在溝通當中是無效的,因為對于這個答案你毫無期待,你只是想指責“這個人的腦子真是蠢透了”。這是一種指責,不是溝通。溝通是我們通過在一起的這段時間,彼此拿到對方更多的信息,更好地理解了對方,以便于朝我們共同的方向努力,這是真正的溝通。
第三,表達。在“表達”部分,我們講回應。2013年,有一個網絡調查結果顯示,最令人惱火、最讓人討厭的回應就是“呵呵”“哦”。大家經常用“呵呵”嗎?其實這就是無效的回應,和沒回應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都特別渴望別人的回應,尤其在嬰兒階段,母親對于孩子的回應非常重要,會幫助這個孩子塑成完全不同的性格。
第一個是母子之間一種很好的互動,沒有言語,但就是有回應,彼此的眼神。第二個是兩個國家元首,也是眼神的回應。眼神的回應能夠傳遞很多信息。
弗洛伊德曾經有一本書里面講了個故事。一個三歲小男孩被關到了一個黑黑的屋子里面,他就在里面大聲地叫:“阿姨,阿姨,你在不在里面?太黑了。”那個阿姨說:“我在啊,可是有什么用呢?你也看不到我。”小孩說:“只要能夠聽到你的聲音就有了光。”回應就是光明。所以對別人的表達、別人發(fā)出的聲音,我們要做出及時的回應,這是溝通很重要的部分。
是不是只要回應的不是“呵呵”,不是“哦”就是好的呢?我們來看看回應。這是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是夫妻間的對話,關于吃包子。你們看看你們屬于哪種吃包子。從吃包子的對話,能夠清晰地看到夫妻之間的感情是什么樣子的。首先看一下吃包子A。
男:一會兒吃包子行嗎?
女:就知道吃包子,吃包子,不能換個花樣嗎?
男:那你說吃什么?每次都問我,說了你還不同意。
女:你是我老公,連愛吃的都不知道,還有什么可說的。
男:那我愛吃什么你知道嗎?憑什么每次都得依著你?
你們感受到了嗎?這也有回應,但是這回應到一個路徑上了嗎?是說吃包子呢還是說別的呢?你有什么感覺?這樣一個老婆給你是什么樣的感覺?
男:不開心。
對,這樣的對話很不爽。接下來再來看第二組吃包子。
女:吃包子吧。
男:到了包子鋪不吃包子吃什么啊。
女:吃肉的行嗎?
男:不知道天熱少吃肉啊,不新鮮,沒常識。
女:那就吃素的。
男:別磨唧了,快點,快遲到了,沒點時間觀念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