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里邊我還要簡單的講一下美國的“新清史”學派。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這個概念是1996年一位美國研究清史的學者伊芙琳·羅斯基(中文名羅友枝)提出來的。羅友枝在1996年美國的“亞洲研究年會”主席致辭上做了一個演講,這個長篇演講針對1967年著名清史學者何炳棣的關于清朝歷史的演講,做了一個新的闡釋。何炳棣這個長篇演講就是《論清朝的漢化》,在當時很有影響力。在演講里何炳棣提出,清朝能夠成功的維持268年的統(tǒng)治,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朝走了漢化的路線。當然,他的演講很豐富,這是最基本的一個基調。羅友枝針對這個就提出,清朝能夠維持長久的統(tǒng)治不是因為漢化,而是因為恰恰相反,它保留了自己滿族的特色。滿族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滿族共同意識的培養(yǎng),以及一系列制度設計方面。這個演講發(fā)表以后,在美國清史學界激起了軒然大波。羅斯基在評述“漢化”理論的同時,給了何炳棣帶了一個帽子,說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因為何炳棣是華裔),說他是基于漢族的立場來判斷中國滿洲族的地位。何炳棣當然不能接受,所以1998年起來反駁他,就發(fā)表了很有名的《再觀清代》。何炳棣提出,清朝能夠維持長時期的統(tǒng)治是很復雜的一個問題,不能簡單的形成一個二元對立——是漢化還是滿洲化,簡單的二元對立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他說,我不否認清朝保持了很多的北亞特色,就是滿洲的民族特色,但是清朝的漢化也是它的一個主流,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另外,他提出,說我是民族主義者是一個污蔑,為什么呢?他說這個理論恰恰不是我,不是中國人率先提出來的,而是歐洲學家(實際上就說魏特夫)和日本學者提出來的。這個反駁是非常有力的。
怎么來看待這個爭論?中國的清史學界從1997年翻譯羅斯基這個文章到最近幾年,我們也在回應著美國的這場爭論,因為這關系到中國清史研究。最集中的反映就是,去年《清史研究》雜志先后兩期組織了專題的討論。同時,去年我們組織了一個高端的“國際清史的研討會”,題目叫《清朝的國家認同》。當然何炳棣不可能來了,主要是新清史的一些代表人物和我們國內的一些學者。
在我個人看來,這場爭論與其說非要爭出來,是漢化還是滿洲化的價值判斷,不如說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過去的清史研究有哪些不足,未來怎么樣把清史研究薄弱的地方重新充實,使它走向更加深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來看一看清朝到底存在著哪些民族特色。
清朝歷史中包含哪些民族特色
大家知道,清王朝是從東北興起的,由女真的后裔首先創(chuàng)建的一個較小的民族政權,后來在與明朝的搏斗當中慢慢壯大起來,最后取而代之,于1644年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大清王朝。
那么,它跟被取代的明朝有什么區(qū)別呢?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朝的民族特色。明朝是在推翻征服者(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基礎上建立的。所以明朝在一開始打出的旗號,就是清除蒙元的影響。最典型就是朱元璋的四句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這是朱元璋《諭中原檄》里面提出來的。當然,原本里面也有不同的說法,比方說“恢復中華”最初叫“光復中華”,不管怎么樣,不影響基本意思。很顯然,他這是采取民族革命式的立場,來組織這場反元運動的。所以在他確立的明朝帝國,政治架構其實是以中國先秦理想的國家模式為他的模式的。明朝帝國的政治結構我們可以簡單的說是“華夏+四夷”的模式。
所謂華夏,就是以居住在長城以內的中原地區(qū)的漢族為中心,各個邊疆民族住在漢族的周邊。明帝國在邊疆以外,而且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守在四夷”。“守在四夷”是儒家的傳統(tǒng)理論,認為漢族作為文明高的一方,應該是居住在國家中心的位置,少數(shù)民族因為文化落后,應該住在國家的邊緣區(qū)域。所以在明朝對待國內其他民族的策略,是實行懷柔政策。最初設立衛(wèi)所,比方說在東北,女真就設立了各種各樣的衛(wèi)所,任用少數(shù)民族的人士擔任衛(wèi)所的首長。但是這些少數(shù)民族人士的首領,一般不被允許來到京城,而是在明朝確立的邊防界限之外活動,最多允許進入到邊界的城市。所以,他們基本上沒有機會跟明朝的主體民族——漢族進行接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