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漢書》的編篡成就
《漢書》的編纂成就主要是因為它的轉形式,這部書在體例形式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我們知道,《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但是《史記》是通史,斷代史的第一部是《漢書》。
《史記》記載了從漢高祖到王莽敗亡的西漢,包括王莽新朝的這個歷史,一共230多年。全書八十余萬字,原來是百篇,后人把它稱為為百二十卷?,F(xiàn)在基本按篇數(shù)編的,一百篇。百篇由紀、表、志、傳四個部分組成。紀、表、志、傳是史書的要素。
《漢書》有本紀12篇,從漢高祖、漢惠帝、呂后到最后的漢平帝各占一篇。本紀就是全書的綱領。還有表八篇,比如《異姓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外戚恩澤侯表》等。表就是用簡明的方式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
志有十篇,志基本是講典章制度或者學術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有《律歷志》、《禮樂志》、《刑法志》、《食貨志》等。涉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各個領域。另外還有列傳七十篇,列傳主要是記載人物,但也不局限于記載人物。其中記載了陳勝、項羽、王莽,還有漢朝其他杰出的歷史人物,社會各界的代表人物,另外也記載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國或者其他方面的史實。由于有些內(nèi)容不便放入紀、表、志里,于是傳就變成全面的總載。所以傳一般可以理解為紀傳體史書的細目。
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漢書》首創(chuàng)紀傳體的斷代史體例。班固首創(chuàng)紀傳體斷代史,在中國歷史編纂學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古代歷史編纂學應該說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在司馬遷之前,中國史學處于童年時期,體裁體例不太完整。當時主要的史書體裁就是編年體,比如,《左傳》。但對歷史記述來說,還不能完成全面記述社會歷史的任務。所以司馬遷創(chuàng)立紀傳史體史書是中國史學的一件大事,對后世史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非常大影響。中國史學之所以有那么大成就,這和司馬遷創(chuàng)立紀傳體史書是有很大關系的。
紀傳體的影響根本上是豐富了史學的表現(xiàn)手段,但是司馬遷的《史記》在體例上講還不完備。班固繼《史記》而起,采取了紀傳體的形式,但是他把通史改為斷代史是很有意義的一件大事,影響也非常大。我們現(xiàn)在知道,通史的撰寫有它力不從心的地方,因為紀傳體的長處就是橫通,從橫切面全面反映社會全貌。只有像司馬遷那種曠世奇才才能把握好這個體裁,才能把它寫好,不然是很吃力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