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能為自己心里隱藏的理想而委曲求全,這是可成就大事的姿態(tài),所以,一早來給項羽道歉: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
這是一個很低的姿態(tài),首先,自己沒有那么大的本事,之所以能入關只是僥幸;其次,自己的軍隊在函谷關被攻破,也不怪項羽,只是因為有小人作祟。這樣的姿態(tài),雖然騙不過范增這樣的政治家,但足以解除項羽由意志受阻所感到的不快和戒備。在項羽看來,劉邦是一個被人誤解而值得同情的人,所以他開口就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此后傾心相待劉邦,對范增的暗示佯裝不見,對樊噲的指責感到內疚。劉邦尿遁,展現(xiàn)出了其懦弱,更加徹底地消除了項羽內心的疑慮,意志暢然無阻,他應該感到十分滿意。范增說項羽“不忍”,也就是不夠殘忍,太過仁慈,其實是不理解項羽。項羽殺人無數(shù),并不將劉邦的生命放在眼里,只是他殺劉邦的動機消失了,而且他還為曾有過的殺劉邦的念頭而愧疚。這可以看出項羽內心的天真和自由,也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項羽的政治前途就此逆轉,所以范增生氣地罵道:“豎子不足與謀。”
項羽此后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焚燒秦宮殿,接著又殺楚懷王,這些都是對自己無所顧忌的性情的放縱,將自由放縱成殘暴。講自由意志的,世界上最有名的人物是尼采。尼采說,上帝死了,也就是說道德規(guī)范不應該約束每一個人。所以尼采認為,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那么這種自由,他就強調一種強烈意志,就是每個人可以憑著自己的意志,在這世界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種強烈意志,具有巨大的恐怖力量,就像項羽這樣,你放縱他,就會變成巨大的破壞力的。后來尼采因為推崇強烈意志,一直受到外面的指責,后來尼采做了一個很著名的演講,叫“存在主義”,也是一種人道主義,希望為此辯護。個人強烈意志是具有兩面性的,它能夠最大程度地釋放出人的本能、潛力,但是也對社會具有重大的破壞性。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把自由放縱成殘暴了。項羽宰割天下,分封各路諸侯,并自立為西楚霸王,回到楚地彭城。他并沒有稱帝,正是因為“彼可取而代也”,只要證明了這個可能性,意志的自由就實現(xiàn)了,至于意志之外的現(xiàn)實目標,比如稱帝,項羽反而并不介懷。
項羽政治能力很差,所以他分封天下,一定會有問題。由于分封不公,導致了齊、趙等國叛亂。他把劉邦封在什么地方呢?當時關中應該封給劉邦的,因為大家約好了,說誰先進來誰就封關中王。你項羽又不要關中,那就應該給劉邦吧?可是他覺得,劉邦這小子先進來了,還跟我鬧別扭,所以他就決定把章邯這幾個秦國投降的將軍,封在關中。說劉邦你不是要關中嗎?你也還在關中,只是偏得比較厲害,從陜西偏到四川去了。劉邦當然心里不服氣,可是覺得打得過項羽嗎?打不過,高高興興地去赴任去了。等到天下動亂的時候,項羽覺得這是我分封的,什么韓國 趙國、齊國,都在那里亂,老是不聽命令,所以他就去平亂。他一平亂就給了劉邦機會。一場貓和老鼠的游戲就此開始。劉邦通過種種手段,不斷蠶食,占有半壁江山,形成楚漢相爭之勢。連年無休止的戰(zhàn)爭,讓項羽非常沮喪,于是單獨挑戰(zhàn)劉邦:“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者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但這一挑戰(zhàn)被劉邦拒絕:“吾寧斗智,不能斗力。”劉邦很清楚項羽并沒有謀劃的能力,只有無畏無懼的“力”。在范增因被離間而去,韓信加入劉邦集團后,命運的天平就開始向劉邦傾斜了。終于,項羽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失敗的懸崖上。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