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疏解的原則有四點
所謂疏解的原則,也就是怎么疏解。這里面疏解的原則其實也破解了一些我們疏解中的困難。
一是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可以說,北京市的領導其實任務很繁重。很多人說,北京是首都,就應該有包容性,我曾經說過,北京不發(fā)展經濟是不行的。北京如果自己不能掙來資金,那么包括北京對中央的服務,要怎么來做?再比如說,北京市的行政單位有一部分就要遷到通州,這種情況下,通州不發(fā)展經濟能行嗎?這些企業(yè)、單位來到通州以后,通州地區(qū)要為這些遷來的企業(yè)、單位提供一些必不可少的服務,肯定也需要資金的支持。
這也就是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怎樣有機著力的問題。在疏導行政事業(yè)性部門時,政府引導是對的。但在疏導產業(yè)方面,還應該主要靠市場。雖然北京過去沒有提疏導非首都功能,但其實北京近些年也一直是在“疏”。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北京在九十年代建新城時,引入了大量的新產業(yè)。這么做,一是因為那時北京沒有選擇的時間,二是由于當時中國的國情體制決定的。而現在開始疏解,也說明北京開始考慮長遠的規(guī)劃了。
北京在政策上的變化,有兩個典型例子。一是購房政策,以前為了支持北京的建設,只要在北京買了房子就能在北京落戶口?,F在,由于北京的人口急劇增長,已經開始了限制買房和落戶口。二是限行政策。以前是鼓勵大家買車,現在買車要排隊、搖號。這些都是政策上的變化。但其實,我認為這種情況的調節(jié),除了政策的支持,也可以交給市場進行調節(jié)。因為,在資源有限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競爭產生。比如,可以引入國外收擁堵費這樣的方法,買車搖號的過程中還可以以家庭為單位,當家庭所擁有的私家車數量超過兩輛車以后,就降低再搖中的幾率。我認為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也更能體現出人性化。也就是說政府引導是對的,但有時也可以交給市場。因此,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也一定要將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堅持集中疏解與分散疏解相結合。考慮疏解功能的不同性質和特點,靈活采取集中疏解或分散疏解方式。集中疏解需要有一定的過程,是要逐步去實現的。
三是堅持嚴控增量與疏解存量相結合。既把住增量關,明確總量控制目標,也積極推進存量調整,引導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功能向周邊地區(qū)疏解
四是堅持統(tǒng)籌謀劃與分類施策相結合。結合北京城六區(qū)不同發(fā)展重點要求和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統(tǒng)籌謀劃,建立健全倒逼機制和激勵機制,有序推出改革舉措和配套政策,因企業(yè)施策、因單位施策。它其實和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有相似的地方。
3.疏解的方法有五點
一是先堵源頭,疏堵結合。這和增量、存量的關系是一樣的。
二是強化約束,明確底線。強化約束,指的就是對承載能力的約束。最近幾年,霧霾越來越嚴重,霧霾的產生也是因為我們的空間有限,而有限的空間對于污染物的消解能力也是有限的。當消解能力達到上限時,多排出的污染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消解。所以強化約束就是指支持系統(tǒng)的約束,要明確底線在哪里。新的規(guī)定是到2020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將控制在2300萬以內,這2300萬人口的數據是根據北京水資源承載能力,經過科學計算、反復比較得出的。
有人說承載能力是一個偽命題,但是我認為,承載能力其實是對未來的預警。做承載力是有很大作用的,就像人生的方向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多次調整一樣,城市的發(fā)展也需要不斷地調整方向,這是符合規(guī)律的。
三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也體現了科學發(fā)展觀。對于制定的目標,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去實現,但是對于那些即使是盡最大努力也完成不了的,就要進行適當的調整,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四是上下聯(lián)動,形成合力。這里面,關鍵點是我們要用什么樣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去完成這項工作。就像家長和孩子之間總是存在沖突和矛盾一樣,產生這種沖突和矛盾的原因就是家長本身是在為孩子著想,但是孩子大多數卻不理解。所以我們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時,也要處理好和老百姓之間的關系,要找到適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去完成這項任務。
五是示范帶動,集中突破。可以互相學習在疏解過程中的一些好經驗。同時,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時,不僅可以疏解到河北、天津兩地,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疏解到更遠的地方。
通州可以說是一個黃金地段。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將以“一核、雙城、三軸、四區(qū)、多節(jié)點”為骨架進行空間布局,我想重點說一下三軸。通州的地理位置正好在三軸的兩個軸上,就是在北京、唐山、秦皇島的這個軸上。區(qū)域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就是區(qū)位,所以說通州也是站在一個最好的位置上進行發(fā)展的。
二、通州建設行政副中心: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
剛才說到的是整個北京市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的問題。對于通州地區(qū)來講,除了要疏解,還要接納,這個任務很重。
通州的最新定位是北京市的行政副中心,這對于通州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那么,怎么才能將挑戰(zhàn)變成機遇,這就是我們需要做的了。
通州在北京市的地理位置上一直很突出。1993年時,通州只是北京市14個衛(wèi)星城之一。2005年,通州與亦莊、順義共同成為3個重點新城。2012年,通州被定位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的意思是功能上要與主中心相一致,只是在規(guī)模上小了一些。2014年,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指出:“通州是城市副中心,在推動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中處于橋頭堡位置。”2015年,通州被定位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所以,從這些年通州定位的不斷轉化也可以看出,對通州的定位已經是越來越明確,發(fā)展目標也變得更加明朗。
當然,作為行政副中心,發(fā)展公共服務肯定是第一位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注意經濟的發(fā)展,這個是必要的。
對于通州發(fā)展行政副中心,有八個問題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