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6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首次開展專題詢問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開展了18次專題詢問,其中十一屆開展了9次,十二屆開展了9次。專題詢問已成為人大常委會監(jiān)督工作的一大重點和亮點。這些專題詢問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反響,取決于諸多因素。一是選題好。專題詢問的選題涵蓋了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關系國計民生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例如,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選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統(tǒng)籌推進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三項重點工作,開展了三次專題詢問。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結合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執(zhí)法檢查組關于檢查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并首次對審計發(fā)現(xiàn)問題整改情況報告進行專題詢問。這些選題,都是事關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一府兩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針對性、時效性突出,體現(xiàn)了專題詢問的“專題”特點。二是質量高。專題詢問過程中,問答雙方面對面、題對題,問得透徹、答得精彩,其深度與見地,令人印象深刻。雙方既有交流也有交鋒,在良性互動中促進問題的解決。三是影響大。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以來,專題詢問的監(jiān)督方式很快輻射至地方人大。各地普遍采用廣播電視實時報道和網絡全程直播方式。這種公開透明的報道,將詢問機關和被詢問機關一同納入公眾視野,對人大來說,有利于樹立人大的權力機關地位,同時也將人大工作置于民眾的監(jiān)督之下。對政府來說,有利于查找問題,促進政府改進工作。對民眾來說,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也是一次很好的民主法治宣傳教育。
在肯定專題詢問效果同時,不容否認,專題詢問也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改進,特別是在地方人大常委會較為普遍。比如,有些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知識儲備不足,調研功夫不夠,或是角色定位不準,導致詢問時不敢問、不善問,或是與政府部門提前演練,有走過場之嫌。有的專題詢問單純?yōu)榱送瓿扇蝿眨槍π?、互動性不強。有的專題詢問始于問止于答,后續(xù)追蹤落實不力,導致專題詢問的監(jiān)督實效大打折扣。
從1982年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詢問制度,至今已有30多年。值得反思的是,作為人大監(jiān)督的法定方式,詢問在我國多部法律中反復規(guī)定,為何在實踐中極少運用,而專題詢問從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以來,卻能在各級人大如火如荼地展開?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得益于中央層面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一府兩院”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jiān)督制度。通過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備案審查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2014年,中央將改進完善專題詢問作為一項重點改革任務,提出了具體要求。這是專題詢問成為熱門話題的時代背景。二是專題詢問的方式更契合我國目前的政治文化。質詢盡管在我國法律層級上高于詢問,在出臺時間上也早于詢問,但實踐中遠未實現(xiàn)常態(tài)發(fā)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人大的質詢權只行使過兩次,也就是1980年上海寶山建設工程質詢案和2000年煙臺特大海難事故質詢案。相對于質詢的嚴厲,詢問作為人大及其常委會了解有關情況的一種手段,只具有解疑釋惑性質,其監(jiān)督形式更為溫和。同時,相對于一般詢問的模糊與籠統(tǒng),專題詢問的主題更鮮明,對象更明確,重點更突出,因而更便于行使和操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