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以后就到修身了。一個人經(jīng)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后到修身,實際上這個過程更多的是一個內圣的過程。內圣就是提高自己的修為,當把自己的修為提高完以后,你再看它的邏輯:齊家、治國、平天下。朋友們,如果一個人的內圣沒有做好,那就是自己的修為沒有修好,那就很難齊家。家庭里面的很多事出在哪里,出在一個人的修為不夠好。一個人修為如果真好了,婚姻的選擇是很慎重的。一旦成了家,對自己的愛人,對父母,對孩子,應該是非常具有責任心的。反過來講,如果你修得不夠好,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對孩子的撫養(yǎng)沒有責任,對老人的贍養(yǎng)、孝敬沒有責任,對自己的對象也不見得有多大的責任,這種家庭必出問題。
所以說,修身之后才能齊家。一個人把家處理好了,尤其是中國古代社會,各種復雜的家庭關系,如果都處理得非常圓融,就可以治國。這個話里面也是有大道理的。大家知道,在家庭里面,你如果把關系處理得好,得有非常高超的智慧。處理事情的時候,如果處處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你必處理不好關系。大家無論在公司里面,或者在單位里面,如果想處理好關系,一定是把“私”去掉。如果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處理問題,是不能處理好的。大家仔細想一想,但凡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領導,值得大家尊重的領導,他總是能夠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從單位的角度,甚至從更大的局面出發(fā),去思考,這種人才能把事做好。
一個人,不從自己的小利益出發(fā),不從自己小團隊的利益出發(fā),能夠站在大局,站在利民蒼生,站在國家長久發(fā)展的角度去思考,這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孔子有句話叫“近者悅,遠者來”。什么意思?近的人特別高興,比如說一個特別偉大的領導人,把國家治理得特別好,老百姓高興,我怎么那么幸福,我怎么生在這么一個幸福的國家,公正、民主、自由、文明、社會和諧,特別高興,這叫近者悅。遠的,那些戰(zhàn)亂的國家,那些國家不安定的老百姓,看到這個情況以后,心里面就開始想,我也愿意到那個國家去生活,這叫“近者悅,遠者來”。到了這一步了,其他的很多國家也愿意向你學。其他國家也向你學習的時候,這不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嗎?不就是把自己的智慧,把民族文化的那份理念和價值推廣到全世界嗎?
我們回過頭來,通過向萬事萬物學習,在和萬事萬物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領會智慧,這就叫格物致知。誠意,我們養(yǎng)護心中的浩然正氣,我們心中發(fā)自德性和良知的那種念頭,我們好好養(yǎng)護它。面對那些不好的,受到污染的念頭,我們要學會排除它,而且我們要專注在德性和良知的培養(yǎng)上,這就是正心。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了這里,這就是做到了修身。修身就是把自己修好了。修成什么?浩然正氣的心,堂堂正正的心。用孔子的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為什么叫君子坦蕩蕩?因為君子里面沒有小我,不會為了自己的小算計整天患得患失,不會因為自己的這點利益得不到,那點利益得不到,整天很難過,很憂慮。小人要算計,要考量得失,而且整天“嘰嘰咕咕”。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一個君子有浩然正氣,有堂堂正正的心,一個人能夠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有了這一份心,這個時候就是修身。修身之后就能齊家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對父母、家人、孩子都盡一份責任,這就可以齊家。把家治理好了,一個人就可以治國。
我舉個例子,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回來以后,他說了一句氣話,他說,魏征老兒,我要殺了他。大家知道,魏征經(jīng)常提建議批評。長孫皇后聽到以后就跪下了,她說,皇帝陛下,我要祝賀你。太宗皇帝說,你為什么祝賀我呢?我很生氣。長孫皇后說,陛下,自古以來,千古流芳的圣王,千古流芳的皇帝,都得靠那些敢提建議的大臣來輔佐,他們冒著死的危險來給皇帝提建議,才讓皇帝千古流芳。沒有那種好的大臣,皇帝一旦被蒙蔽了雙眼,做出錯誤的決策,那就萬劫不復了。所以上天送一個魏征給你,不就是讓你成為千古流芳的帝王嗎?你生什么氣?。磕愕酶卸?,我得祝賀你啊。長孫皇后這個話特別重要,當時李世民一下子就明白了,李世民也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一點就透了。從那以后,對魏征的很多建議應該說很包容,認真地傾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