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承 中國政法大學馬列學院副教授
視頻:http://416w.cn/2015/1210/852520.shtml
圖說:http://416w.cn/2015/1207/851545.shtml
專輯:http://special.71.cn/151207/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歷史典故和國學經(jīng)典用句。習近平同志在亞洲相互協(xié)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唐朝政治家魏征對治國理政的一些看法,這句話叫什么呢?叫“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近平總書記這么講的用意是什么?亞洲安全的基礎是什么?是亞洲各國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本意。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這句話的涵義很深刻。魏征還說,“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原話出自《諫太宗十思疏》。我們今天來看,這句話蘊含什么智慧?這個智慧就是,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固其根本,看問題的時候,必須找到問題發(fā)生的源頭。這是給我們最大的啟發(fā)。大家看到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時候,不要流于這些現(xiàn)象的表層,而是要深入到這些問題的根部去,思考它的來龍去脈,然后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把問題或者危機化解掉。
我們理解這個智慧以后,看問題就會變得冷靜,不會一遇到事情就發(fā)脾氣,很急躁;也不會在不深入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時候,就急于發(fā)表見解,因為這個時候往往會很武斷。所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要把根本找到。“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就是把這個事情的根源找到。這是我們處理任何問題都應該抱有的一個基本態(tài)度。
也就是說,任何事情和現(xiàn)象,都有它的根和源。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要撥開現(xiàn)象的迷霧,看清楚問題的根源在哪里,然后才能提出行之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