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個目標,在“八條目”里是終極目標。開始是什么?開始先是格物。怎么理解格物?中國文化認為,世界萬物背后都有一個道。“道”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真理,或者叫規(guī)律。世間的萬事萬物,背后得有一個規(guī)律。大家不免要問了:“那么,萬事萬物和這個規(guī)律是什么關(guān)系?”朱熹曾經(jīng)有一個詞,叫“月映萬川”。什么叫月映萬川?大家看江河湖泊,各自有一塊水域,天上的月亮就一個,但是大家看江河湖泊的時候發(fā)現(xiàn),每一個江河湖泊里面都有一個月亮,都有各自的月亮。每一片小的水洼里面,乃至大的江河湖泊里,都有一個月亮。但是月亮其實都是同一個月亮,都是天上那個月亮在水中的映現(xiàn),這叫月映萬川。
那么,宇宙的大道在哪里?在萬事萬物中間。宇宙的大道是一,萬事萬物不一樣,可是萬事萬物背后體現(xiàn)了這一個道。所以格物可以致知。我們格物,就是和萬事萬物打交道的時候,探究其背后的“道”,探究背后的這個真理,所以格物致知。有人要問了:“是這樣嗎?”實際上我們中國文化,乃至西方社會,人類的很多真理、智慧都是在和萬事萬物打交道的時候,通過對萬事萬物的那份體會和領(lǐng)悟得來的。
比如我們拿一個木棍,到一個很堅硬的地方,如果你硬用力打的話,這個木棍就折斷了。注意,這個時候給我們一個什么啟發(fā)?有些事情,我們要學會變通,但這個變通并不是沒有原則。據(jù)說,有一個人問老子,人該怎么活?什么是智慧?老子就告訴他,你看我的牙還有嗎?別人一看,因為是老人嘛,牙就稀少了。但是老子問,你看我的舌頭還有嗎?舌頭當然有了。那老子就告訴他,牙齒那么剛硬,可是它容易折斷。但是舌頭很柔軟,但是它一直存下來了。它給我們一個做人的啟發(fā):一個人在面對萬千世界的時候,要有原則,可是面對萬千復雜變化的世界,也要有變通,要與時俱進,這個態(tài)度要有。
再比如說太陽光,太陽光去照誰?偉大的人它照,流氓地痞它也照;高山它照,洼地它也照。太陽光沒有分別,這里面就有一個極大的智慧。圣人,一個極有修為的人,像太陽光一樣,他對待人是沒有分別的。我們一般的人是這樣的:這是我的親屬,我要照顧他;這是我的朋友,我要照顧他。這就是普通人,因為你有分別心,你有親疏遠近。但是太陽光,無論是誰,北京、上海,無論哪個地方,都一視同仁,誰都照耀。修為很高的圣人也像它一樣。這就是孔子講的“仁者愛人”。仁者愛人是沒有分別的,不是說一定愛親人、愛自己的朋友,是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點特別重要,這就是太陽光給我們的啟發(fā)。
再比如,下雨的時候,水往哪里流?哪里有洼就往哪里流,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做人也是一樣的。我們做人要像洼地一樣謙卑,經(jīng)常高看別人。我在洼地,我要高看別人,我仰視別人,這個態(tài)度就是謙卑。當一個人謙卑的時候,水才往你這里流,人才才能匯聚,老子的話叫“江河處下而為百谷王”,江河是洼地,所以下雨之后水才往這里匯流,形成浩浩蕩蕩之勢。做人只有這樣去做,謙卑、尊重別人,海納百川,才能匯聚人才??刹荒軇傘棺杂?,自以為是,如此等等!
人類的很多智慧都是在格物里面得到的。如果說大家有足夠的智慧,很冷靜地去思考,我們在和世界打交道的時候,世界會以它的方式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或啟發(fā),這就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以后就是誠意正心。什么叫誠意正心?誠意就是一個人從內(nèi)心發(fā)出的真誠,來自于心性,發(fā)出的很干凈的念頭,就是誠意。比如,我們看到一個錢包掉到地上,第一感覺,掉錢包的這個人會很著急,想著還給人家?;蛘哌@個時候又有一個念頭,忽然一看周圍,沒有人看到我吧?如果看到這個錢包以后,想的是,是不是沒有人看到我,壞了,這個時候他的念頭就走偏了。沒有看到我,我是不是可以拿回家?這就不是誠意。所謂的誠意是什么?誠意是內(nèi)心里面自然生發(fā)的。比如看到老人倒在地上,就想沖過去扶;一個小孩掉進井里,就急忙想去救他;當看到一些社會不公平的事時,很氣憤。這都是誠意。這個誠意是內(nèi)心的真誠、善良,就是那樣一個沒受污染的心里升起的念頭。有了分別,有了自私,有了攀比,這個時候就不是誠意了,我們要護養(yǎng)心中的那份念頭。那個從至善純美的心性里面流淌出的念頭,就是誠意。
正心是什么?一個人要讓自己的心思變得很專注,要養(yǎng)護自己心中的那份浩然正氣,這就是正心。要養(yǎng)護自己心中的那份浩然正氣,那些自私、貪心等偏離心中德性和良知的東西,要注意矯正它,這就是正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