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塔秘密協(xié)定”框架下的中國反分裂斗爭及其世界意義(6)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雅爾塔秘密協(xié)定”框架下的中國反分裂斗爭及其世界意義(6)

[76] 轉(zhuǎn)引自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頁。

[77] “會議記錄”(1942年10月15日22時),[俄]奧·阿·勒熱舍夫斯基編,王仲宣、齊仲、高春興譯:《斯大林和丘吉爾(1941~1945)》,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頁。

[78] “會議記錄”(1942年10月15日22時),[俄]奧·阿·勒熱舍夫斯基編,王仲宣、齊仲、高春興譯:《斯大林和丘吉爾(1941~1945)》,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533頁。

[79]  [美]W·艾夫里爾·哈里曼、伊利·艾貝爾著,吳世民等譯:《哈里曼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頁。

[80] 參閱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檔案館,全宗:39,目錄:1,卷宗:31頁,第54頁。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6頁。

[81] 轉(zhuǎn)引自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頁。

[82] 轉(zhuǎn)引自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2頁。

[83] 轉(zhuǎn)引自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84] 轉(zhuǎn)引自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85] 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8頁

[86] 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7~678頁

[87] [美]W·艾夫里爾·哈里曼、伊利·艾貝爾著,吳世民等譯:《哈里曼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63頁。

[88] [美]W·艾夫里爾·哈里曼、伊利·艾貝爾著,吳世民等譯:《哈里曼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77頁。

[89] 此次談判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外,還就簽約時達成的諒解和外蒙古獨立問題交換了兩個換文,就大連、旅順、中長鐵路、南滿鐵路等問題簽訂了六個協(xié)定、議定書和附件。具體內(nèi)容可參見姜長斌:《中俄國界東段的演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270頁。

[90] 《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6頁。

[91] [美]W·艾夫里爾·哈里曼、伊利·艾貝爾著,吳世民等譯:《哈里曼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93頁。

[92] 《毛澤東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注釋2。

[93] 參見沈志華主編:《中蘇關(guān)系史綱》(1917~1991),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頁。

[94] 《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7頁。

[95] 毛澤東:“吸取歷史教訓(xùn),反對大國沙文主義”(1956年9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254頁。

[96]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zhàn)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頁。

[97]1900年8月28日美國西奧多· 羅斯??偨y(tǒng)在給德國駐美大使施特恩貝格的信中寫道:“我愿意看到日本占有朝鮮。它將對牽制俄國起作用,而俄國由于它的作為,應(yīng)該接受這種報應(yīng)。但是我誠摯地希望不要分割中國。這樣做最終將對任何人都不好。”參見閻廣耀、方生選譯:《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選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5頁。

[98] [美]W·艾夫里爾·哈里曼、伊利·艾貝爾著,吳世民等譯:《哈里曼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63頁。

[99]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0頁。

[100]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0頁。

[101]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0~371頁。

[102]  [美]哈里·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上卷),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頁。

[103] 轉(zhuǎn)引自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104]  [美]哈里·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上卷),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頁。

[105]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8頁。

[106] [美]哈里·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上卷),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頁。

[107]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8~329頁。

[108]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1945,Vol.7, The Far East: China,p.848,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9頁。

[109]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6~327頁。

[110] 轉(zhuǎn)引自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111] 筆者認(rèn)為,這時發(fā)生中國內(nèi)戰(zhàn)可能會打破國共兩黨的軍事平衡,從而導(dǎo)致中國統(tǒng)一。

[112]沈志華主編:《中蘇關(guān)系史綱(1917~1991)》,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頁。

[113] [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頁。

[114] 王文泉、劉天路主編:《中國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32~533頁。

[115]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guān)系史綱(1917~1991)》,新華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頁。

[116]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0頁。

[117] 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頁。關(guān)于這天蔣經(jīng)國與斯大林的談話檔案記錄,可參閱 “斯大林同志同蔣介石的私人代表蔣經(jīng)國的會談記錄(1946年12月30日21時)”,參見[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8頁。另外還可參閱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1頁。比較蘇方檔案和蔣經(jīng)國本人的記錄,蘇方檔案更符合當(dāng)時真實,但內(nèi)容表達得也更分散;而蔣經(jīng)國的記錄表達的思想集中明確,也沒有歪曲,但較片面,帶有感情色彩。

[118]  [美]W·艾夫里爾·哈里曼、伊利·艾貝爾著,吳世民等譯:《哈里曼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44頁。

[119] “斯大林同志同蔣介石的私人代表蔣經(jīng)國的會談記錄(1946年1月3日23時)”,參見[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頁。

[120]  “蘇聯(lián)外交人民委員部第一遠(yuǎn)東司司長通金面交蔣經(jīng)國先生的(斯大林給蔣介石的)信件”,[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頁。

[121] 1945年12月16~26日,蘇、美、英三國外長在莫舉行會議,會議就締結(jié)對意、羅、保、匈、芬和約的準(zhǔn)備工作、日本問題、朝鮮問題、羅、保兩國政府的擴大問題和向聯(lián)合國大會建議設(shè)立原子能管制委員會等問題達成協(xié)議。關(guān)于中國,三國外長一致同意,應(yīng)在中國實現(xiàn)統(tǒng)一與民主,國民政府各部門應(yīng)有民主人士廣泛參加,中國內(nèi)戰(zhàn)必須停止,蘇、美等外國軍隊?wèi)?yīng)迅速撤離中國,三國應(yīng)遵守不干涉中國內(nèi)政的政策。

[122] 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95頁。

[123] 王繩祖、何春超、吳世民編選:《國際關(guān)系史資料選編》,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91頁。

[124] [法]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著,李倉人等譯:《外交史(1919~1978)》(下),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頁。

[125]光主編:《當(dāng)代國際危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頁。

[126] [法]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著,李倉人等譯:《外交史(1919~1978)》(上),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頁。

[127] [法]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著,李倉人等譯:《外交史(1919~1978)》(上),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頁。

[128] 潘光主編:《當(dāng)代國際危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頁。

[129] 此指1912年第二國際非常代表大會《巴塞爾宣言》中提出的“利用戰(zhàn)爭給各國政府造成的困難和群眾的憤慨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政治形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夕,1912年11月24—25日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第二國際非常代表大會通過的《國際局勢和反對戰(zhàn)爭的統(tǒng)一行動宣言》。出席大會的有德、俄、英、法等22個國家的555名代表,集中討論了反對戰(zhàn)爭威脅的問題,并一致通過了反戰(zhàn)的《巴塞爾宣言》。宣言明確宣布,對于以大國的帝國主義掠奪政策為基礎(chǔ)、“為了資本家的利潤和王朝的利益”而進行的這種戰(zhàn)爭,是不能以任何人民的利益作為借口來為它辯護的。宣言明確宣布,戰(zhàn)爭“對各國政府”(毫無例外)是危險的,指出各國政府都害怕“無產(chǎn)階級革命”,非常明確地列舉了1871年巴黎公社和俄國1905年10月至12月事件即革命和國內(nèi)戰(zhàn)爭的例子。因此,巴塞爾宣言正是針對當(dāng)時即將到來的戰(zhàn)爭制定了各國工人在國際范圍內(nèi)進行反對自己的政府的革命斗爭策略,制定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策略。巴塞爾宣言重申斯圖加特決議的主張,認(rèn)為戰(zhàn)爭一旦爆發(fā),社會黨人就應(yīng)當(dāng)利用戰(zhàn)爭造成的“經(jīng)濟和政治危機”來“加速資本主義的崩潰”,也就是利用戰(zhàn)爭給各國政府造成的困難和群眾的憤慨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代表大會期間,列寧參加了軍國主義和國際沖突問題委員會的工作,對宣言的決議形成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

[130]1945年12月23日,斯大林接見美國國務(wù)卿貝爾納斯,斯大林說:“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牛皮大王,他們既夸大自己的力量,也夸大對手的力量。”Byrnes,James F.:Speaking Frankly,p.228.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頁。

[131] 蔣介石日記記錄這天為1946年5月11日。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6~757頁。

[132] 中國大陸譯名為“羅申”。

[133] 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頁。

[134]1946年1月3日與斯大林會見后,蔣經(jīng)國說:“我們對斯大林這種中、蘇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建議,及其離間中、美關(guān)系的陰謀,徹底地予以拒絕了。” 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頁。

[135] 楊奎松著:《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頁。

[136]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頁。

[137] 《劉少奇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496頁。

[138] 徐元冬、馬晴波、叢笑難、蔣杰:《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講話》,中國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317頁。

[139] 徐元冬、馬晴波、叢笑難、蔣杰:《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講話》,中國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318頁。

[140] 參閱并轉(zhuǎn)引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362頁。

[141]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2頁。

[142] Byrnes,James F.:Speaking Frankly,p.228.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頁。

[143]  據(jù)俄羅斯聯(lián)邦外交檔案館全宗(0100,目錄40a,卷宗21,文件253號,第98頁)A.A.彼得羅夫同蔣介石的談話記錄,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頁。

[144]1947年4月24日,斯大林設(shè)宴招待前來參加外長會議的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美國國務(wù)卿馬歇爾和法國外長皮杜爾。

[145] 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檔案館,全宗:39,目錄:1,卷宗:31,頁24。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頁。

[146]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檔案館,全宗:39,目錄:1,卷宗:31,頁23。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頁。

[147]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檔案館,全宗:39,目錄:1,卷宗:31,頁30~31。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頁。

[148] 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檔案館,全宗:39,目錄:1,卷宗:31,頁34。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頁。

[149] 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檔案館,全宗:39,目錄:1,卷宗:31,頁35~36。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頁。

[150] 杰列賓,當(dāng)時密碼中使用的奧爾洛夫的化名。奧爾洛夫以醫(yī)生身份掩護在延安為毛澤東和斯大林提供無線電聯(lián)系保障。

[151] 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檔案館,全宗:39,目錄:1,卷宗:31,頁37。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頁。

[152]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檔案館,全宗:39,目錄:1,卷宗:31,頁42。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頁。

[153] 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頁。

[154] 參見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頁。關(guān)于斯大林這份電報還可參閱 [韓] 金東吉:《關(guān)于斯大林是否勸阻中共渡江問題再分析》、張金才:《讀關(guān)于斯大林是否勸阻中共渡江問題再分析》兩文,載于《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5期。

[155] 參見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頁、475、476。另可參閱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3、724頁。

[156] 《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5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頁。

[157] 轉(zhuǎn)引自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頁。

[158] 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5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頁。

[159] 參閱“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58~72頁。

[160] 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5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頁。

[161] [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頁。

[162] 西方海權(quán)國家對中國南京有著特別的“感情”。1900年馬漢在《亞洲的問題》一文中對入侵中國的列強出謀劃策說:“對海上強國來說,也有一個明顯的不利因素,即中國首都的位置。由于自身力量的特點,海上強國無力進行領(lǐng)土擴張,它們只能通過中國人來發(fā)展中國,只能激勵而不能取代現(xiàn)存的統(tǒng)治權(quán)威。因此,它們希望中國政府的所在地能遷往長江流域,且就在長江沿岸,從而使后者成為中國發(fā)展的中樞地帶。” 馬漢著,蕭偉中、梅然譯:《海權(quán)論》,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163] [美]W·艾夫里爾·哈里曼、伊利·艾貝爾著,吳世民等譯:《哈里曼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43頁。

[164] “斯大林同志同蔣介石的私人代表蔣經(jīng)國的會談記錄(1945年12月30日21時)”,參見[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3、27頁。

[165] 衛(wèi)林等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guān)系大事記》,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頁。

[166] 蔣介石在1946年4月24日向馬歇爾提出東北停戰(zhàn)條件,蔣介石認(rèn)為這“只不過是要對當(dāng)初業(yè)已達成的協(xié)議再加認(rèn)定而已”,可是“馬歇爾這回卻聲色俱厲地表示不同意見,要求政府單方面讓步。”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頁。

[167] “美國與中國的關(guān)系”,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61頁。

[168] 《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61頁。

[169]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4頁。

[170]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頁。

[171]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頁。

[172] [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頁。

[173]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756頁。

[174]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6頁。

[175] 《天路歷程》是英國作家約翰·班揚(1628~1688年)的作品,被譽為“英國文學(xué)中最著名的寓言”。 17世紀(jì)英國清教徒約翰·班揚因不信奉國教,被關(guān)押在獄12年之久?!短炻窔v程》作為他獄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斷再版,家喻戶曉的程度僅次于《圣經(jīng)》。 該作品講述了一個堅韌的基督徒為尋求永生而踏上荊棘遍布的漫漫長旅,充滿危險,誘惑與災(zāi)難的塵世被他一步步拋棄,最終實現(xiàn)靈魂在天國升華的人生目標(biāo)。

[176]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62頁。

[177]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6~757頁。

[178]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8頁。

[179]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57頁。

[180]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61頁。

[181] 轉(zhuǎn)引自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879、883頁。

[182] 在國民黨方面已出現(xiàn)以李宗仁為首的和談派,在共產(chǎn)黨方面當(dāng)時也存在“和平民主建設(shè)新階段”的思潮。1948年5月14日,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寫給美國務(wù)卿馬歇爾報告中說:“由李宗仁打頭陣的運動將公開向委員長挑戰(zhàn),并團結(jié)國民黨內(nèi)部的不滿分子和有公益精神的非共黨分子。”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頁。

[183] [美]哈里·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下卷),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頁。

[184] [美]哈里·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下卷),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頁。

[185] [美]哈里·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上卷),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2頁。

[186] 張秀章編著:《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團結(jié)出版社2007年版,第762頁。

[187] 轉(zhuǎn)引自徐元冬、馬晴波、叢笑難、蔣杰:《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講話》,中國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頁。

[188]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3頁。

[189] 《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3頁。

[190] 轉(zhuǎn)引自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頁。

[191] 轉(zhuǎn)引自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頁。

[192] [美]哈里·杜魯門著,李石譯:《杜魯門回憶錄》(下卷),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頁。

[193] 引自劉杰誠著:《毛澤東與斯大林會晤紀(jì)實》,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頁。

[194] 歐文·拉鐵摩爾,東方學(xué)家。生于華盛頓特區(qū),幼隨父前往中國。1915年就學(xué)于英國坎伯蘭圣·比斯學(xué)校,4年后回中國。1920年在上海的報館工作。1922年起在北平和天津阿諾德公司任職,會漢語、蒙語、俄語。1924年從事對中國的調(diào)查和著述工作。1926~1927年在中國東北、內(nèi)蒙古和新疆等地廣泛旅行和考察。后定居北京。1937年到過蘇區(qū),同年返美。1938年執(zhí)教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xué)佩奇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次年任院長。1941年奉富蘭克林·羅斯??偨y(tǒng)之命出任蔣介石的政治顧問。次年返美后在戰(zhàn)時情報局供職,負(fù)責(zé)太平洋戰(zhàn)區(qū)工作。1945年被杜魯門總統(tǒng)任命為駐日經(jīng)濟代表團團長的特別經(jīng)濟顧問。同年出版《亞洲問題的解決》,主張幫助亞洲國家確立其在世界中應(yīng)有的地位。1963年至1975年期間任英國利茲大學(xué)中國問題教授,1972年任該大學(xué)中國研究院院長。麥卡錫主義時期曾受到調(diào)查,并被詆毀為“蘇聯(lián)間諜”。著有《通往土耳其斯坦的荒漠道路》《滿洲——沖突的搖籃》《現(xiàn)代中國的形成》《中國的歷史和革命》等。

[195] 參見俄羅斯聯(lián)邦對外政策檔案館:全宗:0100,目錄:29,案卷:11:“蘇聯(lián)大使潘友新1941年12月2日與拉鐵摩爾談話記錄”。轉(zhuǎn)引自[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369頁。事實上,即使到了1945年11月20日,駐華美軍司令魏德邁向美國政府提出關(guān)于中國問題的報告,還提議由國民黨政府集中力量控制華北,而把中國東北交由國際托管。參見衛(wèi)林等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關(guān)系大事記》,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

[196]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wù)”,《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3~1244頁。

[197]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3月31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頁。

[198]  文件編號為“893.00/3~3148”。同天呈報此編號的文件有三份,在《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一書的文獻編號為:文獻24、文獻25、文獻26三份。這三份間的邏輯關(guān)系是,24號文件匯報國民黨內(nèi)部的改革呼聲,25號文件匯報蔣介石拒絕改革,26號文件是李宗仁宴請司徒雷登時表白的最接近馬歇爾中國計劃的政策主張。

[199] 引文中有的人名可能有誤,原文如此。“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3月31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182頁。

[200]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3月31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頁。

[201]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4月23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頁。

[202]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4月27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頁。

[203]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4月27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頁。

[204] 在1948年5月7日司徒雷登寫給馬歇爾的報告中承認(rèn),在他與蔣介石會談時,“他(蔣)的表情似乎看出我已傾向于李宗仁了。”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5月7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頁。

[205]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5月3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頁。

[206]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5月30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頁。

[207]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4月27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頁。

[208]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5月14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8頁。

[209]“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5月14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211頁。

[210]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5月22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7頁。

[211]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5月26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頁。

[212]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6月11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4~225頁。

[213]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6月14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頁。

[214] “政策設(shè)計室備忘錄”(1948年9月7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215] “政策設(shè)計室備忘錄”(1948年9月7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216] “政策設(shè)計室備忘錄”(1948年9月7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217] “政策設(shè)計室備忘錄”(1948年9月7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218] “政策設(shè)計室備忘錄”(1948年9月7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9頁。

[219] “政策設(shè)計室備忘錄”(1948年9月7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

 

[220] “政策設(shè)計室備忘錄”(1948年9月7日),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頁。

[221]  引文中有的人名可能有誤,原文如此。“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10月16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頁。

[222] 馬歇爾“在戰(zhàn)時曾兩次見過凱南,當(dāng)時這位年輕的外交官為了亞速爾群島和歐洲占領(lǐng)區(qū)問題而前往五角大樓。凱南對蘇聯(lián)和中國的分析,給了馬歇爾很深的印象。”[美]福雷斯特·C·波著,施旅譯:《馬歇爾傳(1945~1959)》,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頁。

[223]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11月10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9頁。

[224] 王文泉、劉天路主編:《中國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83頁。

[225]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12月1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頁。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毛澤東拒絕斯大林勸說中共不要南下過江的同時,蔣介石也斷然拒絕了美國“不要攻擊黃河以北的中共,也不要向西追逐中共”的建議。參閱1963年2月4日肯尼迪與美駐臺“大使”柯克的“會談備忘錄”,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頁。

[226] 1949年3月下旬,毛澤東說,國際上有的朋友,對我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也半信半疑,勸我們就此止步,和蔣介石以長江為界,搞“南北朝”。參閱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頁。

[227] 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2頁。

[228] 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5頁。

 

[229] 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9~1380頁。

[230] 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3頁。關(guān)于斯大林電報具體內(nèi)容,也可參見參見[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頁。

[231] “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頁。同時可參照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3~724頁。

[232] “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頁。

[233] 斯大林電報及毛澤東回電詳細(xì)內(nèi)容可參閱“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4頁。

[234] “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頁。同時可參照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4頁。

[235] 參見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4~725頁。

[236] 毛澤東:“不允許任何外國及聯(lián)合國干涉中國內(nèi)政”(1949年1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頁。

[237]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8頁。

[238] 轉(zhuǎn)引自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頁。同時可參照“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頁。

[239]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頁。

[240] 此指1945年8月14日國民黨政府同蘇聯(lián)政府簽訂的友好同盟條約。

[241] “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頁。

[242] “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頁。

[243] “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頁。

[244] “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頁。

[245] [俄]《遠(yuǎn)東問題》1995年第2期,轉(zhuǎn)引自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6頁。

[246] “米高揚就1949年1~2月的中國之行向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提交的報告”,[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頁。

[247] 參見[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頁。1949年8月14日,劉少奇在離蘇前,在談及中國打算何時宣布成立中央政府問題時,斯大林對劉少奇強調(diào)說:“解決重大問題時固然要穩(wěn)妥,要掌握時機,但更重要的是不可錯過時機。”(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1頁。)

[248]毛澤東:“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1958年7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頁。

[249] 參閱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頁。

[250] 轉(zhuǎn)引自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8頁。

[251] 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頁。

[252]《國外中共黨史研究動態(tài)》1992年第2期,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482頁。同時可參照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8頁。

[253]1949年2月23日“關(guān)于美軍撤離南朝鮮等問題致什特科夫電”稱:“好象美軍正在撤出朝鮮,而且大部分已經(jīng)撤出;駐朝美軍司令官在東京;在朝鮮只留一名準(zhǔn)將,領(lǐng)導(dǎo)負(fù)責(zé)南朝鮮軍事訓(xùn)練的軍官組,同時指揮當(dāng)?shù)爻奋姟?rdquo;1949年4月17日“維辛斯基關(guān)于核實美軍撤出南朝鮮等問題致什特科夫電”稱:“根據(jù)現(xiàn)有情報,預(yù)計美軍于5月撤出南朝鮮,移駐日本附近島嶼,以便給南朝鮮軍隊行動自由,與此同時,聯(lián)合國委員會也將離開朝鮮。4月和5月,南朝鮮將把自己的兵力集結(jié)在三八線一帶。6月,他們會突然襲擊北方,以便在8月以前消滅北方軍隊。4月10日南方已在開城地區(qū)集結(jié)了約8000人(步兵旅),在議政府地區(qū)集結(jié)了10000人(估計是第三步兵旅)。4月10日還在東豆川里站臺卸下了3輛坦克。”沈志華編:《朝鮮戰(zhàn)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上冊),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154、170頁。

[254] “科拉羅夫關(guān)于蘇、保、南領(lǐng)導(dǎo)人會談的筆記”(1948年2月10日),沈志華主編:《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24卷,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頁。

[255]1944年6月10日,斯大林對哈里曼說,“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是真正共產(chǎn)黨人,他們是‘人造奶油’共產(chǎn)黨人。盡管如此,他們是真正的愛國者,他們要跟日本作戰(zhàn)”。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1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4頁。

[256]1945年12月23日,斯大林接見美國國務(wù)卿貝爾納斯,貝爾納斯在《直率的話》一書中回憶說:會談中他拿出幾根火柴擺在桌子上,代表華北鐵路沿線日軍、中國共產(chǎn)黨軍隊和國民黨軍隊的位置。對此,“斯大林很感興趣,詢問天津地區(qū)有多少共軍,我回答說,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毛澤東聲稱有60萬人。斯大林對此報之一笑。他指著代表華北地區(qū)的國民黨政府軍隊(我說這支軍隊有4萬人)的那根火柴問我說,蔣介石那支據(jù)說擁有150萬人的軍隊情況怎樣了?我告訴他說,我們的海、陸軍還未曾看到他們。斯大林大笑起來,說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牛皮大王,他們既夸大自己的力量,也夸大對手的力量。”Byrnes,James F.:Speaking Frankly,p.228. 轉(zhuǎn)引自《戰(zhàn)后世界歷史長編》第1編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頁。

[257] “目前,阿爾巴尼亞共產(chǎn)黨員約12000名,州黨組織10個,地區(qū)黨組織53個。基層黨組織按照地區(qū)生產(chǎn)部門的原則建立。目前正在制定黨章。”,引自“曼奇哈關(guān)于阿爾巴尼亞之行的報告”(1946年5月14日),沈志華主編:《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24卷,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頁。

[258] “科拉羅夫關(guān)于蘇、保、南領(lǐng)導(dǎo)人會談筆記”1948年2月10日),沈志華主編:《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24卷,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頁。

[259] “吉拉斯關(guān)于蘇、保、南代表會談給南共中央的報告”1948年2月10日),沈志華主編:《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24卷,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頁。

[260] 1950年初,莫洛托夫拜會毛澤東后,對斯大林說:“值得接見他。他是個聰明人,農(nóng)民領(lǐng)袖,中國的普加喬夫。當(dāng)然,離馬克思主義者還很遠(yuǎn),他向我承認(rèn),沒有讀過《資本論》。”費•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譯:《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新華出版社1992年版,第138頁。

[261] [南]佩·達姆揚諾維奇等編,達洲等譯:《鐵托自述》,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267頁。

[262] 轉(zhuǎn)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613頁,注釋41、42。

[263]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fā)言人為英國軍艦暴行發(fā)表的聲明”(1949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84~85頁。

[264] 呂祖蔭著《毛澤東詩詞解讀》,同心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頁。

[265] 轉(zhuǎn)引自袁南生著:《斯大林、毛澤東與蔣介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頁。

[266] 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頁。

[267]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9年5月31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297頁。

[268]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9年6月30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頁。

[269] “司徒致國務(wù)卿”(南京,1948年6月30日),肯尼斯•雷•約翰•布魯爾編,尤存、牛軍譯:《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7頁。

[270] 參見梁之彥、曾景忠選編:《蔣經(jīng)國自述》,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271]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雷潔瓊訪談錄》,載《黨的文獻》2011年第3期,第108頁。

[272] 參見劉彥章、項國蘭、高曉惠編:《斯大林年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1頁。

[273] 關(guān)于《美中關(guān)系白皮書》的編制和出版前后的背景可參考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版,第47~65頁。

[274] 毛澤東:“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1958年7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326頁。

[275] 林肯:“兩者必舍其一”,艾捷爾編,趙一凡、郭國良主譯:《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頁。

[276] 毛澤東:“兩個中國之命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5~1026頁。

[277] 孔華潤(Warren I. Cohen)主編,王琛 等譯:《劍橋美國對外關(guān)系史》(下),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頁。

[278]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49~950頁。

[279] Yeltsin's resignation speech,F(xiàn)riday, 31 December, 1999, 10:40 GMT。

[280] 此借鄧拓詩《過東林書院》并反其意而用之。1960年5月鄧拓參觀東林書院時有感而發(fā):“東林講學(xué)繼龜山,事事關(guān)心天下間;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參見張帆著:《才子鄧拓》,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頁。

[281] “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檔案”,[俄]A . M . 列多夫斯基著,陳春華、劉存寬等譯:《斯大林與中國》,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頁。

責(zé)任編輯:平晶晶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biāo)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