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決定了商品生產的命運,多元化的社會需求更需要商品生產的繼續(xù)存在。毛澤東發(fā)表《論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篇文章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積極探索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與實踐相關的若干重大問題。陳云同志提出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框架;薄一波提出積累與消費的三條杠桿的思想;李富春提出實行分級管理的計劃體制的建議。1956年~1957年間,在社會科學方面出現(xiàn)了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經濟和價值規(guī)律的大討論。在此過程中,薛暮橋發(fā)表《價值規(guī)律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和《再論計劃經濟與價值規(guī)律》兩篇文章,指出價值規(guī)律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③在中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后,毛澤東深感社會主義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日益尖銳,空想模式的弊端日漸突出,他開始從理論上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fā)展道路開始反思,不但自己靜下心來研讀列寧、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論著,而且要求黨的干部認真學習、思考本地區(qū)、本部門存在的問題。
毛澤東學習與研究經濟理論是為了取得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深度認識,他采取讀、議結合的方法,注重聯(lián)系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發(fā)表許多對當時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的觀點,有些理論觀點即使在今天也是有指導意義的:其一,從哲學的高度認識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毛澤東注重從哲學高度總結經驗教訓,認為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的經濟問題。④研究經濟問題,要從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現(xiàn)象出發(fā),從歷史的分析開始,揭露其內在的本質。毛澤東分析與研究經濟問題,就是從社會最常見、最普遍的商品入手,既尊重了事實,又抓住了實質⑤;其二,提出商品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毛澤東認為,商品生產,要看它同什么樣的經濟制度相聯(lián)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lián)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lián)系,就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他著重指出人民公社化運動過程取消商品經濟、取消商品交換方式違反了客觀經濟規(guī)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如果不發(fā)展商品經濟,人民的物質生活也不可能富裕。他反復告誡全黨同志,社會主義建設過程都不要忌諱“商品”二字,違背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商品交換、價值規(guī)律等商品經濟的客觀規(guī)律來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都是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掌握和運用商品經濟規(guī)律來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并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⑥毛澤東認為,價值規(guī)律是一所大的學校,里面有很多很深的大學問,要尊重它,更要懂得利用它。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既要消滅資本主義,還要發(fā)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形式,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其對立都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這就給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者出了一道難題,既然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對立物,當我們消滅了資本主義制度后,商品經濟理應一同消滅,如果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中還存在商品經濟,這個形態(tài)還是不是社會主義?毛澤東對這個理論問題的探索曾在一定時期內較為慎重。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雖然沒有完整系統(tǒng)地論述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但就其基本思想來說,他是在肯定的意義上使用了商品、物價、工資和貨幣等商品經濟的概念,還明確提出了等價交換的問題,并主張實行等價交換。毛澤東還研究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兩種所有制并存時商品生產的重要前提,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也決定了商品生產的命運。毛澤東在此時期的講話中還從多角度、多方面論證了商品生產存在的必要性。他還針對黨內一些同志提出消滅商品經濟的錯誤言論,提出在社會主義時期廢除商品是違背經濟規(guī)律的。⑦毛澤東在1956年12月在與工商聯(lián)代表的談話中說:“可以消滅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就是要求各部門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把生產與流通搞活,要利用資本主義生產與流通手段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對工商業(yè)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就是既消滅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成功的案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在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后,毛澤東決心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但由于缺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加上急于求成的驕躁情緒,在實施經濟建設中出現(xiàn)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曲折。為此,毛澤東在這一時期號召全黨干部同志學習研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邊學邊討論。于是掀起了全黨同志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熱潮,并結合當時所有制結構、生產和流通體制等關于經濟建設運行與管理進行改革,理論界對經濟體制領域、商品經濟領域的若干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黨中央也及時出臺了一些實施改革發(fā)展經濟的若干政策,毛澤東把這些舉措稱之為“新經濟政策”。由于蘇聯(lián)東歐與中國關系的變化及國內經濟建設過程中的曲折等多種原因,毛澤東這些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思想并未能堅持始終,但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關于計劃經濟的理論構想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理論探索,對于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初步探索
新中國成立后,全面學習蘇聯(lián)經驗而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當時促進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一五”計劃的實施、重大項目的順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提供了制度、機制與體制保證。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改革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勢在必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鮮明地指出要對當時計劃體制進行改革。隨后,國務院在1956年5月到8月召開全國體制工作會議并制定改革計劃實施的時間表,從1956年著手準備工作,1957年試點,到“三五”期間全面實施。⑧為了推進和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工作,1957年10月,中央政治局成立“中央經濟工作五人小組”,以陳云為組長,在中央政治局之下統(tǒng)一領導國家的經濟工作。五人小組在1957年7月首先在工業(yè)、商業(yè)、財政三個方面進行改革,10月,黨的八屆三中全會基本上通過由陳云主持制定關于改進工業(yè)、商業(yè)和財政三個管理體制的決定。毛澤東就經濟體制改革問題進行認真探索,尤其就所有制結構、生產和流通體制的改革發(fā)表了較多意見和建議,要求改革要做到社會主義制度與體制都要比資本主義具有更多的優(yōu)越性。⑨陳云根據(jù)毛澤東改革經濟體制思想的要求,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構想,即“三個主體,三個補充”。在工商業(yè)經營方面: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主體,一定數(shù)量的個體經濟是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計劃生產是工農業(yè)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是計劃生產的補充;在社會主義的統(tǒng)一市場里,國家市場是它的主體,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是國家市場的補充。毛澤東支持陳云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改革思路,并把所有制結構、生產和流通體制方面進行的改革探索稱之為“新經濟政策”。毛澤東在1956年12月與工商聯(lián)代表談話時,就“新經濟政策”進行闡釋:“現(xiàn)在我國的自由市場,基本性質仍是資本主義的,雖然已經沒有資本家。他與國家市場成雙成對。上海地下工廠同合營企業(yè)也是對立物。因為社會需要,就是發(fā)展起來……可以考慮,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可以增加??梢蚤_私營大廠,訂條約,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沒收??梢蚤_投資公司,還本付息??梢愿銍鵂I,也可以搞私營??梢韵麥缳Y本主義,又要搞資本主義。”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