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百廢待興的中國,毛澤東十分重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在黨的“八大”會議上,他提出將全黨的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并要求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干部從本地區(qū)、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認真發(fā)現(xiàn)經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中原因,尋找解決途徑,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倡導全黨干部用心研讀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典理論著作,理性思考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積極推動改革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相適應的計劃經濟體制,并從哲學高度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理論構想,指導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
毛澤東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些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構想與實踐探索是毛澤東思想體系中的寶貴財富,也為鄧小平實施的改革開放國策奠定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籌謀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構想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實施全面學習蘇聯(lián)經驗與模式的政策,構建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高度計劃的行政管理體制在建國初期的運行中越來越暴露出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際不相適應,矛盾和問題越來越突出和尖銳。于是,毛澤東開始獨立思考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若干理論指導思想,開始廣泛聽取各大部委來自基層的情況匯報,從1956年2月14日到4月24日,他聽取國務院34個部委的情況匯報后,開始仔細分析、研究中國政治建設與經濟建設當前存在的重大問題。
接著,毛澤東從哲學的理論高度連續(xù)發(fā)表對中國經濟建設有重大影響的《論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篇理論文章,提出了若干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構想。其中很多思想不僅在當時是正確的,即使在當前也有積極的指導價值,可以說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實施的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都具有普遍而深遠的指導意義,更為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探索與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經濟建設只有反對教條主義,才能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
反對教條主義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無論在新民主義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的若干著述與講話都對教條主義的工作作風給予了嚴厲批評,曾指出:“教條主義者不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只有通過一定的民族特點,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表現(xiàn)出來和發(fā)生作用。他們不肯認真地研究本國、本民族的社會歷史特點,不肯根據(jù)這些特點具體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因此,他們也就不可能指導無產階級的事業(yè)達到勝利。”①毛澤東批評教條主義,主張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問題上結合中國實際獨立思考,要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總結蘇聯(lián)教訓,少走一些彎路,要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要在充分了解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研究如何發(fā)展中國生產力,研究什么樣的道路才適合中國國情。要求國務院各部委認真研究產業(yè)結構問題,主要是農業(yè)、輕工業(yè)和重工業(yè)的比例關系問題,確定了中國要按農、輕、重的秩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提出了“農業(yè)為基礎、工業(yè)為主導”的發(fā)展方針;在生產力布局問題上,要求中央各部委要處理好沿海工業(yè)和內地工業(yè)的關系問題,也解決好國防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的關系問題②;在經濟體制上,要注意解決好國家、集體、個人的權利、責任、利益分配問題,要求中央向地方與企業(yè)分權,要使企業(yè)成為“半獨立王國”,要使企業(yè)具有生機與活力,關于國家對經濟與其他事業(yè)的管理體制問題,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調動各方面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