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會各界對于經濟形勢的關注度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因為以往幾年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在2014年一季度、二季度又凸顯出來,穩(wěn)增長的壓力與以往相比發(fā)生了一系列質的變化,由這種形勢引發(fā)了國家對年前所定的一些基本調子做出重大調整。對于7.5%這個指標的理解,與早前的上下限的理解和區(qū)間管理的理解已經不一樣了。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它是黨和國家一個重大的戰(zhàn)略決策,今年3月份以來召開了很多會議,出臺了近70個新計劃和審批項目。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一些變化?以及下一步我們到底應當做一些什么樣的調整?無疑是一個關注的焦點。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問題已經演化成一個世界問題。從2011年開始,全世界開始渲染“中國崩潰論”,到2014年一季度“中國崩潰論”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如何看待國家目前所做出的調整以及目前社會上思潮的變異,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所以,我與大家交流幾個方面的話題:第一,從思潮的角度來看,到底中國經濟處于一個什么狀態(tài),以及我們到底應當從什么角度來看待目前的各種思潮;第二,從短期的角度來看,到底我們目前的調整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于我們下一步的政策有何導向性作用;第三,決定中國經濟走勢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兩個思潮中的中國經濟
對于中國經濟,從2011年起在世界范圍內就已經開始掀起一股悲觀主義思潮。這個悲觀主義思潮里有幾種理論:一是學術研究所提出來的總體的“中國崩潰論”;二是金融市場上在實際操作上和國際資本流動上提出的“做空中國論”,就是全面拋售中國的金融資產,全面壓塌中國概念,引發(fā)整個社會層面對中國經濟的認識發(fā)生變化。
(一)中國崩潰論
在理論界具有標志性的事件是,2011年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發(fā)表文章談論下一個接替世界經濟危機的到底是誰?他的觀點很簡單,即:任何一次世界經濟危機都是由中心向外圍進行擴張的,任何一次世界經濟危機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從金融層面進行突破,但最后買單的都是實體經濟。按照這種思路,大家認為在這一輪世界經濟危機傳播過程中,核心標志是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fā)的美國結構性金融產品出現(xiàn)全面的危機,從而引發(fā)整個美國經濟的危機。2012年以后,隨著歐債危機平息,下一個輪到誰?按前面的邏輯推論,新興市場國家將會是接替歐債危機的下一個危機觸發(fā)點,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以制造業(yè)和加工貿易為主體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在上一輪繁榮的過程中,隨著美國金融繁榮、歐洲金融繁榮、全球需求的上漲,直接導致新興經濟體的產能和投資全面上揚,同時企業(yè)債務率全面上揚。所以,在這一輪危機里,新興經濟體所面臨的債務問題、產能過剩問題可能是以往無法比擬的,因為它是在全球化的程度上產生的。因此,新興經濟體衰落可能會成為一種大概率事件。話音未落,2013年隨著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直接導致全世界資本重新向美國集聚,從而引發(fā)新興市場經濟體大動蕩。
2013年我們熱議的故事不再是2007年熱議的新興經濟體“金磚五國”,而是“脆弱五兄弟”——印度、印尼、土耳其、南非、巴西,他們同時出現(xiàn)大量財政赤字、貿易赤字、通貨膨脹、失業(yè)率上升以及本幣貶值。2013年一年新興經濟體的貨幣貶值超過了23%,同時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資本外逃。很多人認為在2013年新興經濟體出現(xiàn)了類似于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很多人發(fā)現(xiàn),魯比尼在2011年所做出的預測似乎應驗了。而當時他提出了一個觀點:“2013年中國崩潰論”。當然,2013年我們沒有崩潰,只是在新興經濟體動蕩中,中國也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