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故事在今年被大家拿出來重新熱議,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只有7.4%,而去年四季度增速接近8%,全年增速為7.7%。一季度大部分參數(shù)較去年和前年出現(xiàn)了階梯式回落。很多人認為,2014年中國經(jīng)濟的問題可能很嚴峻。2014年1月魯比尼在《華爾街日報》發(fā)表文章說,他在2011年的預測好像有點不準,但邏輯是正確的。中國經(jīng)濟雖然還沒有崩潰,但下一步的問題可能更嚴重。現(xiàn)在的情況也導致很多人開始相信魯比尼的話。
除了魯比尼之外,最近加入到這個行列的還有幾個學者,比如諾獎得主克魯格曼。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之后,克魯格曼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全球經(jīng)濟危機上。他的觀點和很多人不太一樣。他認為,這一次世界經(jīng)濟危機雖然好像是以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為導火索,以美國結構性金融產品作為傳遞機制,但其本質的基礎變量是美國和整個世界的收入分配又重新回到了1929年之前的狀況。他測算,整個新世紀以來,美國的收入分配狀況是10%的人口占有美國總體財富的40%多,這個狀況與1929年的狀況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美國已經(jīng)告別了傳統(tǒng)的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而進入到啞鈴式結構。這種狀況是導致危機的一個最重要根源。因為收入分配不合理,要實現(xiàn)居者有其屋,就只能靠金融創(chuàng)新來進行。但這個創(chuàng)新可能會導致一些系統(tǒng)性風險。全世界出現(xiàn)風險蔓延的狀況,他認為核心的傳導不是由于金融本身的問題,還是因為全世界在過去20年里高速增長過程中發(fā)生了一個同步的現(xiàn)象,那就是收入分配的兩極化。而在世界范圍內,增長最快,同時收入分配兩極化最嚴重的國家是中國。他根據(jù)這些變量做出一種判斷:中國將會面臨比美國還要劇烈的調整。這個理論分析,是從基本面來分析一些問題,也比較符合我國原來所盛行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的分析狀況,因此這個觀點在學術界也比較風行。
另一個很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2013年諾獎得主席勒。他很重要的一個成就是對于金融非理性繁榮(經(jīng)濟泡沫)的研究。近幾年,中國人頻繁請席勒來中國幫助診斷經(jīng)濟,席勒指出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中國房地產所有的參數(shù)都超過世界上在處于危機狀態(tài)的頂峰值,如房價收入比、房價租金比、空置率、總投資GDP比等參數(shù)都處于全世界的歷史高位。他從這些參數(shù)判斷中國房地產的調整是必然的,并且調整的艱難程度和引起的負面影響可能是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沒法比的。
以上幾種邏輯合力形成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中國崩潰論”,這種論斷在近兩年成了一種主流。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這個主流的利益傾向,就是在金融體系里所演化出來的“做空中國論”。
(二)做空中國論
“做空中國論”的標志性事件是2011年美洲銀行甩賣中國建行的戰(zhàn)略股份。隨后,一個是標普對中國47家上市公司“插紅旗”,說這些公司的財務做假,讓全世界都不要相信中國上市公司如何利好。另一個是惠譽對中國主權債務進行評估,認為中國主權債務的問題很嚴峻,并下調評級。由于中國在金融市場不是完全的市場經(jīng)濟,同時因為債務發(fā)行方式,國外的人基本上不持有我國主權債務,所以我國主權債務評級下調產生的效應比較低。
從美洲銀行甩賣中國建行股份之后,接二連三,美國大的投行機構、大的金融機構都在甩賣中國的股份。直接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量銀行股份跌破凈資產。實際上,這與美國資本回收、回撤有密切關聯(lián)。在這里面他們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做空中國論”。
“做空中國論”有幾個重要的支撐點。第一個支撐點就是宏觀上的判斷,認為中國出現(xiàn)大拐點,未來問題嚴峻。第二個支撐點是在2011年金融界提出的“四個10萬億壓塌中國”。當時所談論的四個10萬億,分別是:房地產貸款10萬億、表外融資10萬億、地方投融資平臺貸款10萬億、民間借貸10萬億。因此,在金融市場,雖然很多人認為中國基本面不錯,但是由于這“四個10萬億”的出現(xiàn),未來資產惡化速度會非???。由于這種因素導致中國的金融市場在過去幾年里,首先是IPO基本上停下來了,同時一些正常的資金運作出現(xiàn)很大問題。
2013年四季度和2014年1月時,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與我們團隊進行了幾次交流,他提了一個問題是,你們認為美國大的金融公司撤出中國是不是一種戰(zhàn)略性的失誤?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為什么副財長問這個問題呢?我舉一個簡單的案例。美洲銀行甩賣中國建行股份,淡馬錫來接盤。而淡馬錫持有的中國建行股份在緊接下來的兩年里盈利了31億多,收益非常豐厚。美國人就犯嘀咕是不是自己的判斷錯誤了?這個判斷絕對是錯了。他們看到的是四個10萬億壓塌中國,但我要講的是看完中國的四張資產負債表,再來判斷中國未來的大趨勢。哪四張資產負債表呢?
第一張資產負債表是國家的。到底國家有沒有能力和空間來駕馭中國這樣一艘航母?這種能力和空間取決于國家資產負債。中國的國家資產到底有多少?我們這些年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梳理我國的資產和負債。
第一筆也是最大一筆的資產是非金融經(jīng)營性國有資產。據(jù)2013年年底財政部公布,非金融經(jīng)營性國有資產是78.5萬億,這些企業(yè)的整體負債規(guī)模是45萬億,也就是說凈資產達到30萬億。第二筆是金融性經(jīng)營資產。截至5月末,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159.62萬億元,總負債為148.47萬億元,凈資產在11萬億左右。第三筆資產是外匯儲備。3月底外匯儲備達3.95萬億美元,如果按照4月份、5月份的FDI(外商直接投資)和外貿順差來看,這個量目前已經(jīng)突破了4萬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近25萬億。 第四筆是土地儲備。第五筆是財政收入。2013年財政收入10.3萬億元。2014年按照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如果增速達到8%的目標,估計可能達到11.5萬億的規(guī)模。另外,我們還有其他的資產,比如礦產資源等。
我們的負債分幾個部分。其中國家的有:第一,國債,不到9萬億的規(guī)模;第二,外債,6000多億美金,合14萬億人民幣;第三,金融性的政策性債券。比如國開行發(fā)行的政策性金融債券、進出口銀行所發(fā)行的政策性金融債券等,有近4萬億的規(guī)模;第四,鐵道債券,有3.2萬億元。關于地方政府的債務,按照審計署公布的數(shù)據(jù),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債務共計17.89萬億,到目前接近20萬億的規(guī)模。把這些債務進行加總后,這些年中國的資產負債表總體狀況怎么樣?第一,從存量來看,中國政府的資產負債狀況遠遠沒有到惡化的狀況;第二,近五年債務的增長速度的確是大于資產的增長速度,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第三,由于凈資產有30萬億的規(guī)模,使國家能夠采取的控制依然是空間很大、手段多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