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憲法”誕生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中國在希望和焦灼的雙重交織下,亟須對憲法進行全面修改,以適應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和發(fā)展要求。
1980 年9 月,面對國內新形勢,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接受中央的建議,決定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由葉劍英任主任委員,宋慶齡、彭真任副主任委員。
在此之前,中國在“五四憲法”頒布后,曾在1975 年和1978 年重新公布過兩部憲法,但“七五憲法”修改正值“文革”期間,充斥著極左的革命口號 ;“七八憲法”,雖然有所進步,卻仍未擺脫“文革”的痕跡,不適應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的新形勢。再三權衡,憲法修改委員會提出這次修憲要在1954 年憲法的基礎上進行,隨即獲得了中央的批準。
憲法面臨的是一場“大修”,需要一條一條重新起草,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推倒重來,常常需要逐字逐句反復斟酌,數易其稿。1982 年4 月26 日,憲法草案交付全國人民討論,經過十年浩劫之后,民眾參與憲法修改的熱情萬分高漲,熱議浪潮持續(xù)了整整四個月,其后,憲法修改委員會根據公眾意見又對草案作了近百處的補充和修改,“純文字的還不算。”親歷者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原主任顧昂然說。
從內容上,“八二憲法”把四項基本原則寫入序言;在“五四憲法”的基礎上,重申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時在結構上作出重大調整,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提到了“國家機構”之前,更好地體現(xiàn)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精神。
也正是自“八二憲法”起,這部國家根本大法開始擔當起推進國家改革、社會轉型的歷史使命。此后,“八二憲法”于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先后四次通過修正案,以民主、法治、人權為核心的國家憲法價值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護航經濟體制改革
20 世紀80 年代中末期,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正“摸著石頭過河”。從1987 年12 月1 日,深圳冒險在全國公開拍賣了第一塊住宅用地,到“傻子瓜子”雇工超過八人是否為剝削的爭論……新生事物的探索實踐不斷沖擊著傳統(tǒng)觀念和體制,進而推動著最高國家 權力機關的立法工作。
1988 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對“八二憲法”作出第一次修改,這也是我國首次采取憲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憲。
其對第十一條增加規(guī)定 :“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從立法上突破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禁區(qū),明確了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
為促進經濟合作的擴大,適應外商投資企業(yè)的用地需要, 修正案還專門增加規(guī)定 :“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轉讓。”
這一時期,一批適應和推動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的法律成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上的重頭戲,個人所得稅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所得稅法、外國企業(yè)所得稅法、經濟合同法、民法通則、外資企業(yè)法、土地管理法、全民所有制工業(yè)企業(yè)法等相繼出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