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組織:西方發(fā)動“顏色革命”的急先鋒
摘自2011年第3期《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同蘇聯(lián)的建立一樣,蘇聯(lián)的解體是20世紀最重大的世界政治事件之一。對其原因的分析,學術界或從蘇聯(lián)共產黨集權的角度、或從民族問題的角度以及世界民主化潮流的角度來解釋,也有從蘇聯(lián)模式的失敗、蘇聯(lián)當權的腐敗、西方的和平演變來解釋蘇聯(lián)的解體,等等。本文試圖從非政府組織角度分析蘇聯(lián)解體的外因。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就采用各種手段,對蘇東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他們利用人員往來,“以接觸促演變”;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以維護“人權”為名,干涉社會主義國家的內政;大力扶植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反對派組織,支持他們搞動亂,亂中奪權;利用經濟貿易援助,對社會主義國家施加壓力,迫使其做出政治上的讓步,等等。在這些措施的實施中,非政府組織起到了“先鋒隊”作用。
一、非政府組織的基本內涵及其在西方“和平演變”戰(zhàn)略中的歷史地位
“非政府組織”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紀救世軍(the Salvation Army),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非政府組織最早出現(xiàn)在17世紀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涉及人道主義和宗教領域。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非政府組織的數(shù)量有了很大的增長,并開始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同時,“非政府組織”這一術語被廣泛應用。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根據各自側重點,對非政府組織有不同的定義。有的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有的依據資金來源,有的強調組織的結構與運作方式。聯(lián)合國在1952年第288(X)號決議中認為:“任何不是根據政府間協(xié)議建立起來的國際組織均應被視為非政府組織”。此概念強調了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性。世界銀行編寫的《非政府組織法的立法原則》則認為“非政府組織指在特定法律系統(tǒng)下,不被政府部門視為一部分的協(xié)會、社團、基金會、慈善信托、非營利公司及其他法人,且其不以營利為目的,即使如有賺取任何利潤,也不可將此利潤分配”。最受認同的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非營利組織比較研究中心的“結構-運作”定義,即認為凡符合組織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五個特性的組織都可被視為非政府組織。
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武力推翻原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政權無望的情況下,制定實施了以滲透與分化為基本政策的“和平演變”戰(zhàn)略,而以非政府組織為主的公共外交則為這種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冷戰(zhàn)時期西方對外政策和國家安全戰(zhàn)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冷戰(zhàn)時期每屆美國政府都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美國的公共外交事務,把非政府組織看作是一支可以用來更有效地在世界各地“促進民主”的重要力量。參與美國公共外交的非政府組織經常以學校、醫(yī)院、環(huán)保組織、慈善組織、宗教組織、人權組織、社會服務組織、藝術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思想庫、基金會、商會等形式出現(xiàn)。如高等學校、研究所等學術機構以及學術團體以知識為載體進行文化教育交流。這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能夠給人一種“客觀”的感覺,彌補美國的正規(guī)對外宣傳體系中經常出現(xiàn)因其政府性質而不被信任的弊端,從而有利于美國思想文化的滲透。
杜魯門政府時期,專門制定了針對蘇聯(lián)的“遏制戰(zhàn)略”和“真理運動”,制定了“新美國世紀計劃” (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為了更好地實施這些戰(zhàn)略,1946年3月,杜魯門成立了志愿對外援助顧問委員會(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Voluntary Foreign Aid,簡稱ACVFA)。該委員會是在對外援助領域連接聯(lián)邦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橋梁。到1946年年底,已經有103個志愿性非政府組織在委員會注冊。1949年5月杜魯門政府還成立了由非官方的美國公民組成的“歐洲自由委員會”,該組織表面上是非政府組織,但經費由中情局支付,其宗旨是“利用逃亡的東歐人開展與蘇聯(lián)的統(tǒng)治地位的斗爭”。1950 年中央情報局又設立了非政府組織性質的“文化自由大會(the Congress forCultural Freedom)”的組織。在其鼎盛時期,它在35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