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語萃
●泛道德化評判的基本特征是,在道德外延上將非倫理現(xiàn)象倫理化;在道德評價標準上理想主義化和雙重化;在道德批判方法上將特稱判斷全稱化。
●由于舊道德規(guī)導力減弱,新道德正待艱難成長,出現(xiàn)了暫時的道德無序和真空帶。此時,較為紊亂的社會秩序和人們內(nèi)心的矛盾與困惑,就比較集中地通過道德生活這一社會生活的窗口表現(xiàn)出來。
●道德評價如果在司法、執(zhí)法中普遍運用,就存在著將司法判決變成法官個人意志的“司法人治”的可能性。
●社會離不開道德,但過度依賴道德后,恰恰導致道德不可靠。如果脫離了法治,出現(xiàn)泛道德,則有可能扭曲社會。
主題延伸
道德泛化的含義
及其典型表現(xiàn)
道德泛化,也即泛道德主義,是指在某個社會下,社會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或者對個人人品要求在正常人的能力范圍之外,以至于唯道德是論。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各種社會問題往往都歸結為人的道德境界問題,歸結為自私、物欲、怯懦,歸結為犧牲和奉獻精神的丟失。對于沒有按照社會道德從事的人,將遭到道德批判。
道德泛化典型有道德歸因、道德審判、道德懲罰與道德綁架幾種表現(xiàn):
道德歸因:即凡事從道德層面去尋找原因,偏好把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存在歸因于社會道德上的缺失所致。
道德審判:即偏好于對一些案件進行道德而非法律上的審判。
道德懲罰:即偏好于對新聞事件中特定的人進行嚴厲的道德抨擊,并極端地要求對犯罪嫌疑人承擔與其行為惡性與后果不成比例的法律懲罰。
道德綁架:即偏好于以圣人的道德標準來在精神上“綁架”特定對象,讓被綁架對象處于道德上的極其不自由境地。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