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理論網:近兩年,理論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許多概括。國內許多媒體圍繞如何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組織過熱烈的討論?!豆饷魅請蟆贰吨袊鐣茖W報》等還專門開辟專欄進行研討。初步統(tǒng)計,近年來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不少于70種。有人主張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有人在此基礎上加上了“自由、平等、公正”,還有的加上了“人的全面發(fā)展”。那么,您怎么看待“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一個表述?
孫熙國:我覺得這里面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究竟應該怎么概括。第二個問題是怎么評價這24個字、“三個倡導”。
先說第一個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究竟應該怎么概括?
第一個是必須圍繞著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來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是社會主義的。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我覺得小平同志的提法很簡捷,但很到位,很清晰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即,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里,解放生產力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標。小平同志還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大不同是,追求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我們現在說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這就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問題應圍繞上述原則進行。堅持社會主義是一個重要前提,也是基本前提,離開這個前提,概括出來的東西很可能就不是社會主義的。
另一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要圍繞中國實際來概括。我覺得中國實際有兩個內容:一個是歷史的實際,一個是現實的實際。所謂“歷史的實際”,就是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所謂“現實的實際”,就是我們正在進行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今天我們要概括核心價值觀,既要和我們正在進行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契合,又要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和我們文明中的優(yōu)秀成果相承接。如果離開了“現實的實際”,概括出來的核心價值觀就沒有時代特色;如果離開了中國的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括出來的價值觀就不是中國的價值觀,不是我們的價值觀,可能是美國的、德國的、法國的等等。所以只有立足于歷史和現實這“兩個實際”概括和凝練出來的核心價值觀才既是我們中國的價值觀,又是現實的價值觀。
第二個問題,怎么評價24個字、“三個倡導”這樣一種概括。有人說,這一概括就是一個大雜燴,這話沒有道理。首先,這24個字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有機整體,它包含三個層面內容。第一個層面是國家應該追求什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它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第二個層面是社會應該追求什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它體現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第三個層面是公民個人應該追求什么,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的行為準則。它體現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和基礎。
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要建設什么樣的社會,要培育什么樣的公民,這三個方面是有機統(tǒng)一的。試想一下,處在一個不好國家里,處在一個不好的社會里,個人的目標能實現嗎?國家不富強,社會不進步,你說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你愛的什么國?敬的什么業(yè)?孔子有句話說的很精彩:“天下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天下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就是說,如果天下有道,你窮且賤,那是可恥的;如果天下無道,你富且貴,也是可恥的。把個人的發(fā)展和天下有道無道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進行考慮,這是我們祖先的一大發(fā)明。國家、社會和個人是分不開的。國家富強了,民族振興了,社會進步了,人的全面發(fā)展才能落到實處,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公民的培育才具有了物質前提和基礎。2013年12月中央下發(fā)了《關于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對這24個字有一個基本的評價和認識。《意見》中說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強調“三個倡導”是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根本特征,反映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煉和基本概括。這樣的表述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實事求是的一個表述。這是我對這24個字概括的一個基本評價。
求是理論網:有人提出,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的提煉實質上并未擺脫傳統(tǒng)的國家主義禁錮。這24個字雖然包含民主、平等等“普世價值”在內,但民間并不認可它。另外24字還有點長,不易記。您怎么看?
孫熙國:我把您的這一問題分解一下,這一問其實涉及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國家主義的禁錮?即怎么看待國家和個人的關系。第二個問題,民主、平等是不是普世價值觀?第三個問題,這24個字概括太長了不好記,是不是需要進一步的凝煉?
首先,什么是國家主義禁錮,怎么看待國家和個人的關系?
國家和個人的關系,在歷史上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國家和個人的無意識統(tǒng)一,這是在原始社會,大家意識不到個體和群體的對立。但是這個階段統(tǒng)一的層次很低,那個時候社會沒法保障個人,社會和個人的這種對立也沒有明顯的呈現出來。第二個階段是人們對個體的發(fā)展有了一定的認識,這時候國家和個體的對立,社會和個人的對立就呈現出來了。正如霍布斯所說的,國家成了外在于個人的“利維坦”。在這個階段,國家對個人的禁錮應該是有的。因為這個社會中個人和個人、個人和國家不是統(tǒng)一的。資本家的日子過好了,并不意味著工人的日子也會過好。相反的,可能工人為資本家生產的產品越多,他自己的本性喪失得也越多。在這一階段上,個人和國家是對立的。我們通常所說的“國家主義”就是指這一階段上的國家來說的。國家和個人的關系的第三個階段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中國家和個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如何理解這個統(tǒng)一,希望大家注意一下集體主義和整體主義的區(qū)別。西方的整體主義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用犧牲個人的方式來保護整體。我們講集體主義,是在保障個人利益前提下的集體主義,集體是用來維護、保護和實現個體利益的,因此,集體和個人是高度統(tǒng)一的。這也就是總書記講的,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從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和邏輯出發(fā)來理解這24個字的概括,我覺得這24字核心價值觀的概括和所謂“國家主義的禁錮”壓根就不沾邊。相反,24個字的概括體現了在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是一個高度統(tǒng)一的整體。
第二個問題,民主、平等是不是“普世價值”觀?24個字是否包含著所謂“普世價值”觀?
我覺得是這樣理解,民主平等它確實是資產階級提出來的,這是毫無疑問的。這兩個概念在馬克思之前確實被資產階級講爛了。馬克思主義把它接過來繼續(xù)講,但是,我們必須要說清楚,借用馮友蘭先生的話來說,馬克思對于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民主和平等觀不是“照著講”,而是“接著講”。“接著講”和“照著講”的區(qū)別是什么呢?“照著講”是人家怎么說,我們也怎么說。“接著講”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綜合創(chuàng)新。這樣說來,馬克思講的民主平等和資本主義講的民主平等區(qū)別在哪里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區(qū)別。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