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毛澤東說:“我們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1]如果熟悉自隋之后的中國歷史,就會明白毛澤東回答周恩來“退回去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這句話所包含的歷史經(jīng)驗。鑒于這樣的尤其是李自成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毛澤東即作出“抗美援朝”的決定。此舉徹底杜絕了新中國重蹈李自成因忽視或失控于“關外問題”而功敗垂成的任何可能。1950年,美國出兵東北亞,毛澤東一改隋、唐遠征為援助朝鮮的方式,借蘇聯(lián)的支持,出兵協(xié)助金日成一舉將“關外問題”遠遠推到“三八線”之外。中國東北從而華北由此穩(wěn)定至今。
毛澤東同志對中國歷史的洞察及正確的決策使新中國避免了李自成政權悲劇,但這并不意味著今后的中國可以永遠遠離這一悲劇。習近平同志說:“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2]這些“挑戰(zhàn)和問題”——比如曾被隋煬帝、唐太宗均意識到卻無力解決,明末乃至民國甲申年均遭遇到,最終由毛澤東圓滿解決的東北亞問題——將會不斷出現(xiàn)并需要我們回應,在這方面,我們還要學習毛澤東同志,從毛澤東戰(zhàn)略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并向人民交出正確的答卷。
、
毛澤東同志對中國歷史的洞察及正確的決策使新中國避免了李自成政權悲劇
每逢重大歷史時刻,人們總會想起明末甲申年。1944年,郭沫若在中國抗戰(zhàn)取得勝利的前夕寫下了警世名篇《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初,從西柏坡準備進京的毛澤東風趣地將此行比喻為“進京趕考:毛澤東在回答周恩來“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的話時說:“退回去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3]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同志來到西柏坡說:“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4]自1644年明亡迄今,甲申年已過了它的第六個甲子。今天再祭這個年份,回味其前后發(fā)生的人和事,會有新的認識和體會。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