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義者與自由主義者一樣,都注重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尋求實現(xiàn)民族復興之路。但兩大流派文化取向不同,自由主義把抨擊傳統(tǒng)、“再造文明”,視為謀求民族復興的途徑,而保守主義把民族復興歸結為民族文化的復興,致力于文化傳統(tǒng)的守護與民族精神的弘揚。
早在清末,國粹派就提出了“古學復興”的口號,既以其作為歐洲“文藝復興”的譯法,同時又借以表達對中國文明再現(xiàn)輝煌的期盼。鄧實1905年發(fā)表的《古學復興論》提出“15世紀為歐洲古學復興之世,而20世紀為亞洲古學復興之世”。民國初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后,梁漱溟作為新儒學的開啟者登場,他在1922年出版的《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中闡述了“中國文化復興”命題,指出:在中西印三大系文化中,西方化已過時,印度化還早,“最近未來第二態(tài)度復興”即“中國化復興”;“中國的文藝復興,應當是中國自己人生態(tài)度的復興”,“只有昭蘇了中國人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把生機剝盡死氣沉沉的中國人復活過來……中國不復活則已,中國而復活,只能于此得之”;“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39頁)。
20世紀30—40年代,文化保守主義者紛紛宣傳“民族復興”,但仍聚焦于民族文化的復興。賀麟指出,“中國當前的時代,是一個民族復興的時代”,“民族復興本質上應該是民族文化的復興。民族文化復興,其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份就是儒家思想的復興,儒家文化的復興”(《儒家思想的新開展》)。錢穆基于“我國家民族之復興,必將有待于吾國人對我先民歷史略有所知”(《國史大綱·引論》)的認知,撰寫了《國史大綱》等著作。
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都有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夢想,但缺乏把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可行路徑與社會力量,忽視政治救亡的前提與經濟變革的主題,而完全指望“借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的途徑”,自身又“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其結局是美夢難以成真,幻想一再破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