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1—4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1—4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1—4   

  

1.資本構成不變,對勞動力的需求隨積累的增長而增長

我們在這一章要研究資本的增長對工人階級的命運產生的影響。在這種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資本的構成和它在積累過程進行中所起的變化。

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的意義上來理解。從價值方面來看,資本的構成是由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或者說,分為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總額的比率來決定的。從在生產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活的勞動力;這種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需的勞動量之間的比率來決定的。我把前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把后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二者之間有密切的相互關系。為了表達這種關系,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凡是簡單地說資本構成的地方,始終應當理解為資本的有機構成。

投入一定生產部門的許許多多單個資本,彼此間具有多少不同的構成。把這些資本的一個個構成加以平均,就得出這個生產部門的總資本的構成。最后,把一切生產部門的平均構成加以總平均,就得出一個國家的社會資本的構成,我們以下要談的歸根到底只是這種構成。資本的增長包含它的可變部分,即轉化為勞動力的部分的增長。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余價值總要有一部分再轉化為可變資本,或追加的勞動基金。假定資本的構成不變,也就是說,為了推動一定量的生產資料或不變資本始終需要同量勞動力,同時其他情況也不變,那末,對勞動的需求和工人的生存基金,顯然按照資本增長的比例而增長,而且資本增長得越快,它們也增長得越快。因為資本每年都生產出剩余價值,其中的一部分每年都并入原資本,因為這種增殖額本身隨著已經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規(guī)模的擴大每年都在增長,最后,因為在特殊的致富欲的刺激下,例如,在由于新發(fā)展起來的社會需求而開辟了新的市場、新的投資領域等等的情況下,只要改變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積累的規(guī)模就能突然擴大,所以,資本的積累需要,能夠超過勞動力或工人人數(shù)的增加,對工人的需求,能夠超過工人的供給,這樣一來,工資就會提高。只要上述假定一直不變,這種情況最終一定會發(fā)生。因為雇用的工人一年比一年多,所以遲早必定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時候:積累的需要開始超過通常的勞動供給,于是工資提高。在整個十五世紀和十八世紀上半葉,在英國就可以聽到這方面的怨言。但是這些多少有利于雇傭工人的維持和繁殖的情況,絲毫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性質。簡單再生產不斷地再生產出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同樣,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或積累再生產出規(guī)模擴大的資本關系:一極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資本家,另一極是更多的雇傭工人。勞動力必須不斷地作為價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資本,不能脫離資本,它對資本的從屬關系只是由于它時而賣給這個資本家,時而賣給那個資本家才被掩蓋起來,所以,勞動力的再生產實際上是資本本身再生產的一個因素。因此,資本的積累就是無產階級的增加。[注:卡爾·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206]。——“在群眾受壓迫的程度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無產者越多,這個國家就越富。”(科蘭《政治經濟學。革命及所謂社會主義烏托邦的起源》1857年巴黎版第3卷第331頁)“無產者”在經濟學上只能理解為生產和增殖“資本”的雇傭工人,只要他對“資本先生”(貝魁爾對這種人的稱呼)的價值增殖的需要成為多余時,就被拋向街頭。“原始森林中的病弱的無產者”是羅雪爾的奇妙的幻想。原始森林人是原始森林的所有主,他象猩猩一樣毫不客氣地把原始森林看作自己的財產??梢姡皇菬o產者。只有在原始森林剝削他,而不是他剝削原始森林時,他才是無產者。至于說到他的健康狀況,那末,不僅完全可以同現(xiàn)代無產者的健康狀況相比,而且也可以同患梅毒的和患瘰疬病的“可尊敬的人士”的健康狀況相比。不過,威廉·羅雪爾先生所說的原始森林,大概是指他的家鄉(xiāng)律內堡的荒野吧。]

古典經濟學十分懂得這個原理,以致象前面已經說過的,亞·斯密、李嘉圖等人甚至錯誤地把積累同剩余產品中整個資本化的部分由生產工人消費或轉化成追加的雇傭工人混為一談。還在1696年,約翰·貝勒斯就說過:

“假設某人有10萬英畝土地,有10萬鎊貨幣和10萬頭牲畜,而沒有一個工人,那末這個富人自己還不就是工人?既然工人使人變富,所以工人越多,富人也就越多……窮人的勞動就是富人的財源。”[注:約翰·貝勒斯《關于創(chuàng)辦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勞動學院的建議》1696年倫敦版第2頁。]

同樣,貝爾納德·德·孟德維爾在十八世紀初也曾說過:

“在財產有充分保障的地方,沒有貨幣還比較容易生活,沒有窮人就不行,不然誰去勞動呢?……應當使工人免于挨餓,但不應當使他們擁有任何可供儲蓄的東西。如果某處有一個屬于最低階級的人,想靠異常的勤勞和忍饑挨餓來擺脫自己生長起來的那種環(huán)境,那誰也不應當妨礙他,因為對社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來說,節(jié)儉無可否認是最聰明的辦法;但是對一切富裕民族有利的是:絕大部分窮人永遠不要無事可做,但要經?;ü馑麄兯杖氲囊磺?hellip;…靠每天勞動為生的人,只有貧困才能激勵他們去工作,緩和這種貧困是明智的,想加以治療則未免愚蠢。能使工人勤勉的唯一手段是適度的工資。工資過低會使工人依各自的氣質或者變得垂頭喪氣,或者變得悲觀絕望,工資過高則會使他們變得傲慢不遜,好逸惡勞……從以上的說明就可以知道,在不允許奴隸存在的自由民族中,最可靠的財富就是眾多的勤勞貧民。沒有他們,就不能有任何享樂,任何一個國家的產品都不可能被用來謀利,此外,他們還是補充海陸軍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要使社會〈當然是非勞動者的社會〉幸福,使人民滿足于可憐的處境,就必須使大多數(shù)人既無知又貧困。知識會使我們產生更大和更多的愿望,而人的愿望越少,他的需要也就越容易滿足。”[注:貝·德·孟德維爾(《蜜蜂的寓言》1728年倫敦第5版附注第212、213、328頁)——“有節(jié)制的生活和不斷的勞動,對于窮人來說,是通向物質幸?!此侵副M可能長的工作日和盡可能少的生活資料〉的道路,而對于國家〈即地主、資本家和他們的政界顯貴與代理人〉來說,是通向富裕的道路。”(《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1770年倫敦版第54頁)]

孟德維爾這個誠實的和頭腦清晰的人還沒有了解:積累過程的機構本身,會在增大資本的同時,增加“勤勞貧民”即雇傭工人的數(shù)量,這些雇傭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轉化為日益增長的資本的日益增大的增殖力,并且由此把他們對自己所生產的、但已人格化為資本家的產品的從屬關系永久化。弗·摩·伊登爵士在他所著《貧民的狀況,或英國勞動者階級的歷史》一書中曾談到這種從屬關系,他說:

“在我們這個地帶,為了滿足需求,就需要有勞動,因此,社會上至少有一部分人必須不倦地勞動……但是一些不勞動的人卻支配著勤勞的產品。這些所有主所以能夠如此,僅僅歸因于文明和秩序;他們純粹是市民制度的創(chuàng)造物[注:伊登應當問一下:“市民制度”又是誰的創(chuàng)造物?他從法律幻想的觀點出發(fā),不是把法律看作物質生產關系的產物,而是相反,把生產關系看作法律的產物。蘭蓋只用“法的精神就是所有權”[207]這樣一句話,就把孟德斯鳩幻想的“法的精神”推翻了。]。因為這種制度承認,除了勞動之外,還可以用別種方法占有勞動的果實。擁有獨立財產的人所以能夠擁有財產,幾乎完全是靠別人的勞動,而不是靠他們自己的能力,他們的能力絕不比別人強;富人不同于窮人的地方,不在于占有土地和貨幣,而在于擁有對勞動的支配權……對窮人適宜的,不是使他們處于卑賤的或奴隸般的地位,而是使他們處于安適和寬松的從屬關系,對擁有財產的人來說,他們則應當對于為他們勞動的人擁有充分的影響和權威……每一個懂得人類天性的人都知道,這樣一種從屬關系是工人自身安樂所必需的”[注:伊登《貧民的狀況,或英國勞動者階級的歷史》第1卷第1篇第1章第1、2頁和序言第XX頁。]。

順便提一下,在亞當·斯密的學生中,只有弗·摩·伊登爵士在十八世紀有過某些重要的成就。[注:假如讀者想提醒我們不要忘了1798年發(fā)表《人口原理》的馬爾薩斯,那我也要提醒你們:他這本書最初的版本不過是對笛福、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唐森、富蘭克林、華萊士等人的小學生般膚淺的和牧師般拿腔做調的剽竊,其中沒有一個他獨自思考出來的命題。這本小冊子所以轟動一時,完全是由黨派利益引起的。法國革命在不列顛王國找到了熱情的維護者;“人口原理”是在十八世紀逐漸編造出來的,接著在一次巨大的社會危機中被大吹大擂地宣揚為對付孔多塞等人學說的萬無一失的解毒劑,英國的寡頭政府認為它可以最有效地撲滅一切追求人類進步的熱望,因而報以熱情的喝采。馬爾薩斯對自己的成功大為驚奇,于是著手把一些表面地拼湊起來的材料塞進原來的模型中去,又添加了點新東西,不過這些東西不是馬爾薩斯發(fā)現(xiàn)的,而只是被他據為己有的。——順便提一下,馬爾薩斯雖然是英國國教高教會派的牧師,但他曾立過修道士終身不婚的誓言。這正是取得新教派的劍橋大學的特待校友資格的條件之一。“本會會員不得結婚。一旦娶妻,即不再為會員。”(《劍橋大學委員會報告》第172頁)這種情況使馬爾薩斯區(qū)別于其他新教牧師而處于有利的地位,因為其他新教牧師拋棄了天主教關于教士終身不婚的圣誡,并且力言“滋生繁殖”是他們特殊的圣經使命以致到處為人口的增殖作出極不體面的貢獻,而同時卻又向工人宣講“人口原理”。能說明問題的是:經濟學上拙劣地仿造出來的原罪,亞當?shù)奶O果,“迫不及待的情欲”,唐森牧師風趣地稱之為“要把邱比特的箭弄鈍的各種障礙”——這個微妙的問題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由新教神學或不如說新教教會的老爺們所壟斷。除了威尼斯的僧侶奧特斯這位有創(chuàng)見有才智的著作家外,大多數(shù)人口論者都是新教牧師。例如:布呂克納,他1767年在來頓出版的《動物界論》一書詳盡無遺地論述了現(xiàn)代人口理論,而該書的思想是由魁奈同自己的學生老米拉波對這一題目的一次短暫爭論所提供的,后來就是華萊士牧師、唐森牧師、馬爾薩斯牧師及其學生托·查默斯大牧師,至于這一派的一些次要的牧師文人,那就根本不用談了。最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是象霍布斯、洛克、休謨一類的哲學家,以及象托馬斯·莫爾、坦普爾、薩利、德·維特、諾思、羅、范德林特、康替龍、富蘭克林一類的實業(yè)家和政治家,而特別在理論方面進行過研究并獲得巨大成就的,是象配第、巴爾本、孟德維爾、魁奈一類的醫(yī)生。甚至在十八世紀中葉,一位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牧師塔克爾先生,還曾為他自己研究錢財而進行過辯解。后來,正是隨著“人口原理”的出現(xiàn),新教牧師的喪鐘敲響了。把人口看作財富的基礎,并且和亞當·斯密一樣是牧師們不可調和的敵人的配第,似乎預料到了這些拙劣的干涉,因此說道:“教士最守苦行時,宗教最繁榮,正如在律師餓死的地方,法律最昌明一樣”。配第勸告新教的牧師們:如果你們不愿再追隨使徒保羅,不愿終身不婚來“禁欲”,“至少不要生出多于現(xiàn)有牧師俸祿所能吸收的牧師,也就是說,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只有12000份牧師俸祿的時候,要是生出24000個牧師,那是不明智的,因為12000個無以為生的人總要設法自謀生計。為此他們走向民間,向人們游說:那12000個受俸牧師在毒害人們的靈魂,使這些靈魂餓死,把他們引入歧途,使他們無法升入天國。除了這樣做而外,難道還能有什么別的更容易謀生的方法嗎?”(配第《賦稅論》1667年倫敦版第57頁)亞當·斯密對當時新教牧師的態(tài)度可以從下面這件事看出來。在《給法學博士亞·斯密的一封信,論他的朋友大衛(wèi)·休謨的生平和哲學》(一位稱作基督徒的人著,1784年牛津第4版)這一著作中,諾里奇的高教會派主教霍恩博士責難亞·斯密,因為斯密在一封致斯特蘭先生的公開信中要使自己的“朋友大衛(wèi)〈即休謨〉不朽”,因為斯密向公眾講述,“休謨在他臨終的床上以讀琉善的作品和玩惠斯特牌而自娛”,甚至膽敢寫道:“無論在休謨生前或死后,我始終認為,他在人類天性的弱點所允許的范圍內,接近了一個理想的全智全德的人”。這位主教憤怒地叫喊道:“先生,您把一個不可救藥地反對一切叫作宗教的東西,并且竭盡全力甚至要使宗教這個名稱也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的人的性格和品行,向我們描繪成全智全德的,您這樣做合適嗎?”(同上,第8頁)“但是,熱愛真理的朋友們,不要氣餒,無神論是長久不了的。”(第17頁)亞當·斯密“抱著殘忍的惡意,要在全國宣揚無神論〈就是通過他的《道德情操論》〉……博士先生,我們了解您的詭計!您想得倒好,但是這一次卻失算了。您想用大衛(wèi)·休謨先生的例子來使我們相信,無神論對于意志沮喪的人來說是唯一的興奮劑,是對付死亡恐怖的唯一的解毒劑……您去笑那廢墟中的巴比倫吧!去祝賀那無情的惡魔法老吧!”(同上,第21、22頁)在亞·斯密的學生中,一個正統(tǒng)派在亞·斯密死后寫道:“斯密對休謨的友誼妨礙他成為一個基督徒……他相信休謨的每一句話。即使休謨對他說,月亮是一塊綠色的干酪,他也會相信。所以,休謨說沒有上帝,沒有奇跡,他也同樣相信……斯密在政治原則上接近于共和主義。”(詹姆斯·安德森《蜜蜂》1791—1793年愛丁堡版,共十八卷,第3卷第166、165頁)托·查默斯牧師曾懷疑,亞·斯密捏造出“非生產工人”這個范疇純粹是出于惡意,是專門用來影射新教牧師的,雖然牧師們在上帝的葡萄園中也進行了幸福的勞動。]

在以上所假定的對工人最有利的積累條件下,工人對資本的從屬關系是采取可以忍受的,或者如伊登所說的“安適和寬松的”形式。隨著資本的增長,這種關系不是更為加強,而只是更為擴大,也就是說,資本的剝削和統(tǒng)治的范圍只是隨著它本身的規(guī)模和它的臣民人數(shù)的增大而擴大。在工人自己所生產的日益增加的并且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余產品中,會有較大的份額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們能夠擴大自己的享受范圍,有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費基金,并且積蓄一小筆貨幣準備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財產[205]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由于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松一點。在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中,大都把主要的東西,即資本主義生產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忽略了。在這里,購買勞動力,不是為了用它的服務或它的產品來滿足買者的個人需要。買者的目的是增殖他的資本,是生產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勞動比他支付了報酬的勞動多,也就是包含一個不花費他什么、但會通過商品的出售得到實現(xiàn)的價值部分。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guī)律。勞動力只有在它會把生產資料當作資本來保存,把自身的價值當作資本再生產出來,并且以無酬勞動提供追加資本的源泉的情況下,才能夠賣出去。[注:第2版注:“但是,不論工業(yè)工人還是農業(yè)工人,他們就業(yè)的界限是一致的,那就是雇主能夠從他們的勞動產品中榨取利潤。如果工資率過高,使雇主的利潤降低到平均利潤以下,那末,雇主就會不再雇用他們,或者只有在他們答應降低工資的條件下才會繼續(xù)雇用他們。”(約翰·威德《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歷史》1835年倫敦第3版第240頁)]所以,勞動力的出賣條件不管對工人怎樣有利,總要使勞動力不斷地再出賣,使財富作為資本不斷地擴大再生產。我們已經知道,工資按其本性來說,要求工人不斷地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無酬勞動。即使完全撇開工資提高而勞動價格同時下降等情況不說,工資的增大至多也不過說明工人必須提供的無酬勞動量的減少。這種減少永遠也不會達到威脅制度本身的程度。撇開關于工資率的暴力沖突不說,——亞當·斯密也早就指出過,在這種沖突中,一般說來雇主始終是雇主,——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勞動價格的提高不外是下列兩種情況之一:

一種情況是,勞動價格繼續(xù)提高,因為它的提高不會妨礙積累的進展;這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因為,亞·斯密說過,

“即使利潤下降,資本還是能增長,甚至增長得比以前還要快……利潤小的大資本,一般也比利潤大的小資本增長得快”(《國富論》第1卷第189頁)。

在這種情況下,很顯然,無酬勞動的減少決不會妨礙資本統(tǒng)治的擴大。另一種情況是,積累由于勞動價格的提高而削弱,因為利潤的刺激變得遲鈍了。積累減少了。但是隨著積累的減少,使積累減少的原因,即資本和可供剝削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衡,也就消失了。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機構會自行排除它暫時造成的障礙。勞動價格重新降到適合資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這個水平現(xiàn)在是低于、高于還是等于工資提高前的正常水平??梢?,在第一種情況下,并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減緩引起資本的過剩,相反地,是資本的增長引起可供剝削的勞動力的不足。在第二種情況下,并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加速引起資本的不足,相反地,是資本的減少使可供剝削的勞動力過剩,或者不如說使勞動力價格過高。正是資本積累的這些絕對運動反映成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數(shù)量的相對運動,因而看起來好象是由后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用數(shù)學上的術語來說:積累量是自變量,工資量是因變量,而不是相反。同樣,在工業(yè)周期的危機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降低表現(xiàn)為貨幣相對價值的提高,而在繁榮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提高表現(xiàn)為貨幣相對價值的降低。所謂通貨學派[84]就從這里得出結論說,物價高時,流通的貨幣太多;物價低時,流通的貨幣太少[注:第3版和第4版中是:物價高時,流通的貨幣太少;物價低時,流通的貨幣太多。——編者注]。他們的無知和對事實的完全誤解[注:參看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208]。],有這樣一些經濟學家現(xiàn)在可以與之媲美,這些經濟學家把積累的上述現(xiàn)象說成是:在一種情況下是雇傭工人太少,在另一種情況下是雇傭工人太多。

作為所謂“自然人口規(guī)律”的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規(guī)律,可以簡單地歸結如下:資本、積累同工資率之間的關系,不外是轉化為資本的無酬勞動和為推動追加資本所必需的追加勞動之間的關系。因此,這決不是兩個彼此獨立的量,即資本量和工人人口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相反地,歸根到底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無酬勞動和有酬勞動之間的關系。如果工人階級提供的并由資本家階級所積累的無酬勞動量增長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勞動才能轉化為資本,那末,工資就會提高,而在其他一切情況不變時,無酬勞動就會相應地減少。但是,一旦這種減少達到一定點,滋養(yǎng)資本的剩余勞動不再有正常數(shù)量的供應時,反作用就會發(fā)生:收入中資本化的部分減少,積累削弱,工資的上升運動受到反擊??梢?,勞動價格的提高被限制在這樣的界限內,這個界限不僅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不受侵犯,而且還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的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可見,被神秘化為一種自然規(guī)律的資本主義積累規(guī)律,實際上不過表示:資本主義積累的本性,絕不允許勞動剝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勞動價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嚴重地危及資本關系的不斷再生產和它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在一種不是物質財富為工人的發(fā)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為現(xiàn)有價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產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別的樣子。正象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頭腦的產物的支配一樣,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受他自己雙手的產物的支配。[注:“如果回頭來看看我們在最初研究時曾經指出的……資本本身不過是人的勞動的產物……那末似乎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人怎么會落入他自己的產物——資本——的統(tǒng)治下,并且從屬于這個產物;然而,因為實際上情況確實如此,所以不禁要問:工人作為資本的創(chuàng)造者,怎么會由資本的主人變?yōu)橘Y本的奴隸呢?”(馮·杜能《孤立國家》1863年羅斯托克版第2部第2編第5、6頁)杜能的功績在于提出了問題。他的回答卻十分幼稚。]

2.在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的進程中資本可變部分相對減少

按照經濟學家們自己的見解,引起工資提高的,既不是社會財富的現(xiàn)有量,也不是已經取得的資本量,而僅僅是積累的不斷增長和它的增長速度。(亞·斯密《國富論》第1篇第8章)以上我們只考察了這個過程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在資本技術構成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增長的階段。但是過程會越出這一階段。

一旦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奠定下來,在積累過程中就一定會出現(xiàn)一個時刻,那時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發(fā)展成為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杠桿。亞·斯密說:

“引起工資提高的原因,即資本的增長,也促使勞動生產能力提高,使較小量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較大量的產品。”[209]

如果撇開土壤肥力等等自然條件,撇開分散勞動的獨立生產者的技能(這種技能更多地表現(xiàn)在質量即制品的優(yōu)劣上,而不是表現(xiàn)在數(shù)量即制品的多寡上),那末,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就表現(xiàn)為一個工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力強度使之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資料的相對量。工人用來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的量,隨著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在這里,這些生產資料起著雙重作用。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例如,由于有了工場手工業(yè)分工和采用了機器,同一時間內加工的原料增多了,因而,進入勞動過程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量增大了。這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方面,使用的機器、役畜、礦物質肥料、排水管等等的量,則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以建筑物、煉鐵爐、運輸工具等等形式積聚起來的生產資料的量,也是這樣。但是,不管是條件還是結果,只要生產資料的量比并入生產資料的勞動力相對增長,這就表示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因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表現(xiàn)為勞動的量比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量相對減少,或者說,表現(xiàn)為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觀因素的量相對減少。

資本技術構成的這一變化,即生產資料的量比推動它的勞動力的量相對增長,又反映在資本的價值構成上,即資本價值的不變組成部分靠減少它的可變組成部分而增加。例如,有一筆資本,按百分比計算,起初50%投在生產資料上,50%投在勞動力上。后來,隨著勞動生產率的發(fā)展,80%投在生產資料上,20%投在勞動力上,等等。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日益相對增長的這一規(guī)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價格的比較分析所證實(象前面已經說明的),不管我們比較的是同一國家的不同經濟時代,還是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只代表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或資本不變部分的那個價格要素的相對量,同積累的增進成正比;用來支付勞動或代表資本可變部分的另一價格要素的相對量,一般同積累的增進成反比。

不過,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或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只是近似地表示出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構成上的變化。例如,目前投入紡紗業(yè)的資本價值中,不變資本占7/8,可變資本占1/8,而在十八世紀初不變資本占1/2,可變資本占1/2,但是,目前一定量紡紗勞動在生產中所消費的原料、勞動資料等等的量卻比十八世紀初要多幾百倍。原因很簡單:隨著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不僅勞動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量增大了,而且生產資料的價值比生產資料的量也相對地減小了。這樣一來,生產資料的價值絕對地增長了,但不是同它的量按比例增長。因此,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差額的增大,同不變資本轉化成的生產資料的量和可變資本轉化成的勞動力的量之間的差額的增大相比,要慢得多。隨著后一個差額的增長,前一個差額也增長,但是增長的程度較小。

然而,積累的增進雖然使資本可變部分的相對量減少,但是決不因此排斥它的絕對量的增加。假定資本價值起初分為50%的不變資本和50%的可變資本,后來分為80%的不變資本和20%的可變資本。如果原有資本在此期間從例如6000鎊增加到18000鎊,那末,它的可變組成部分也要增加1/5。這個可變部分原來是3000鎊,現(xiàn)在是3600鎊。但是,要使勞動的需求提高20%,以前只需資本增加20%就夠了,現(xiàn)在則要求原有資本增加為三倍。

在第四篇中已經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怎樣以大規(guī)模的協(xié)作為前提,怎樣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組織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才能使生產資料由于大規(guī)模積聚而得到節(jié)約,才能產生那些按其物質屬性來說只適于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如機器體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為生產服務,才能使生產過程變?yōu)榭茖W在工藝上的應用。在商品生產中,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因而勞動者或者分散地、獨立地生產商品,或者由于缺乏自己經營的資料而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上述的前提只有通過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xiàn),或者說,隨著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來實現(xiàn)。商品生產的地基只有在資本主義的形式上才能擔負起大規(guī)模的生產。所以,單個商品生產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前提。因此,在從手工業(yè)到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中,我們必須假定已經有這種積累。這種積累可以叫作原始積累,因為它不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的歷史結果,而是這種生產的歷史基礎。這種積累本身是怎樣發(fā)生的,我們還用不著在這里研究。只要知道它是起點就行了。但是,一切在這個基礎上生長起來的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同時也就是提高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生產的方法,而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又是積累的形成要素。因此,這些方法同時也就是資本生產資本或加速資本積累的方法。剩余價值不斷再轉化為資本,表現(xiàn)為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量的不斷增長。這種增長又成為不斷擴大生產規(guī)模的基礎,成為隨之出現(xiàn)的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加速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的基礎??梢?,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表現(xiàn)為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條件,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又反過來引起資本的加速積累。因此,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隨著資本積累而發(fā)展,資本積累又隨著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發(fā)展。這兩種經濟因素由于這種互相推動的復合關系,引起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從而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越來越小。

每一個資本,都是生產資料的或大或小的積聚,并且相應地指揮著一支或大或小的勞動軍。每一個積累都成為新的積累的手段。這種積累隨著執(zhí)行資本職能的財富數(shù)量的增多而擴大這種財富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從而擴大大規(guī)模生產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的基礎。社會資本的增長是通過許多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xiàn)的。假定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各單個資本,從而生產資料的積聚,會按照它們各自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份額的比例而增長。同時,從原資本上會分出枝杈來,作為新的獨立資本執(zhí)行職能。在這方面,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分產起著重大作用。因此,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家的人數(shù)也多少有所增加。這種直接以積累為基礎的或不如說和積累等同的積聚,有兩個特征。第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生產資料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積聚的增進,受社會財富增長程度的限制。第二,社會資本中固定在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部分,分在許多資本家身上,他們作為獨立的和互相競爭的商品生產者彼此對立著。所以,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不僅分散在許多點上,而且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增長還受到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的分裂的阻礙。因此,積累一方面表現(xiàn)為生產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不斷增長的積聚,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許多單個資本的互相排斥。

社會總資本這樣分散為許多單個資本,或它的各部分間的互相排斥,又遇到各部分間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這已不再是生產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簡單的、和積累等同的積聚。這是已經形成的各資本的積聚,是它們的個體獨立性的消滅,是資本家剝奪資本家,是許多小資本變成少數(shù)大資本。這一過程和前一過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僅僅以已經存在的并且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在分配上的變化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圍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的絕對界限的限制。資本所以能在這里,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在那里,在許多人手中喪失了。這是不同于積累和積聚的本來意義的集中。

資本的這種集中或資本吸引資本的規(guī)律,不可能在這里加以闡述。簡單地提一些事實就夠了。競爭斗爭是通過使商品便宜來進行的。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商品的便宜取決于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又取決于生產規(guī)模。因此,較大的資本戰(zhàn)勝較小的資本。其次,我們記得,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在正常條件下經營某種行業(yè)所需要的單個資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因此,較小的資本擠到那些大工業(yè)還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領的生產領域中去。在那里,競爭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競爭的資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競爭的資本的大小成反比。競爭的結果總是許多較小的資本家垮臺,他們的資本一部分轉入勝利者手中,一部分歸于消滅。除此而外,一種嶄新的力量——信用事業(yè),隨同資本主義的生產而形成起來。起初,它作為積累的小小的助手不聲不響地擠了進來,通過一根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lián)合的資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競爭斗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變成一個實現(xiàn)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fā)展,競爭和信用——集中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杠桿,也以同樣的程度發(fā)展起來。同時,積累的增進又使可以集中的材料即單個資本增加,而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又替那些要有資本的預先集中才能建立起來的強大工業(yè)企業(yè),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社會需要,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技術手段。因此,現(xiàn)在單個資本的互相吸引力和集中的趨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雖然集中運動的相對廣度和強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資本主義財富已經達到的數(shù)量和經濟機構的優(yōu)越性來決定,但是集中的進展決不取決于社會資本的實際增長量。這正是集中和積聚特別不同的地方,因為積聚不過是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的另一種表現(xiàn)而已。集中可以通過單純改變既有資本的分配,通過單純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來實現(xiàn)。資本所以能在這里,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在那里,在許多單個人的手中被奪走了。在一個生產部門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資本已溶合為一個單個資本時,集中便達到了極限。[注:{第4版注:英美兩國最新的“托拉斯”已經在為這一目標而奮斗,它們力圖至少把一個生產部門的全部大企業(yè)聯(lián)合成一個握有實際壟斷權的大股份公司。——弗·恩·}]在一個社會里,只有當社會總資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資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資本家公司手中的時候,集中才算達到極限。

集中補充了積累的作用,使工業(yè)資本家能夠擴大自己的經營規(guī)模。不論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是積累的結果,還是集中的結果;不論集中是通過強制的道路進行吞并,——在這種場合,某些資本成為對其他資本的占壓倒優(yōu)勢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資本的個體內聚力,然后把各個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來,——還是通過建立股份公司這一比較平滑的辦法把許多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資本溶合起來,經濟作用總是一樣的。工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對于更廣泛地組織許多人的總體勞動,對于更廣泛地發(fā)展這種勞動的物質動力,也就是說,對于使分散的、按習慣進行的生產過程不斷地變成社會結合的、用科學處理的生產過程來說,到處都成為起點。

不過很明顯,積累,即由圓形運動變?yōu)槁菪芜\動的再生產所引起的資本的逐漸增大,同僅僅要求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的集中比較起來,是一個極緩慢的過程。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集中在這樣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即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增加它的不變部分,從而減少對勞動的相對需求。

通過集中而在一夜之間集合起來的資本量,同其他資本量一樣,不斷再生產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從而成為社會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杠桿。因此,當人們談到社會積累的增進時,今天已經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內。

在正常的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見第22章第1節(jié)),主要是充當利用新發(fā)明和新發(fā)現(xiàn)的手段,總之,是充當利用工業(yè)改良的手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舊資本總有一天也要從頭到尾地更新,要脫皮,并且同樣會以技術上更加完善的形式再生出來,在這種形式下,用較少量的勞動就足以推動較多量的機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不言而喻,經歷這種更新過程的資本越是由于集中運動而大量聚集,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也就越厲害。

可見,一方面,在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較起來,會越來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構成再生產出來的舊資本,會越來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

3.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的累進生產

資本積累最初只是表現(xiàn)為資本的量的擴大,但是以上我們看到,它是通過資本構成不斷發(fā)生質的變化,通過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不斷增加資本的不變部分而實現(xiàn)的。[注:第3版注:在馬克思的自用本上,此處作了如下的邊注:“為了以后備考,這里應當指出:如果擴大只是量上的擴大,那末同一生產部門中,較大和較小資本的利潤都同預付資本的量成比例。如果量的擴大引起了質的變化,那末,較大資本的利潤率就會同時提高”。——弗·恩·]

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之相適應的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不只是同積累的增進或社會財富的增長保持一致的步伐。它們的進展要快得多,因為簡單的積累即總資本的絕對擴大,伴隨有總資本的各個分子的集中,追加資本的技術變革,也伴隨有原資本的技術變革。因此,隨著積累的進程,資本的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的比例會發(fā)生變化;假定原來是1∶1,后來會變成2∶1、3∶1、4∶1、5∶1、7∶1等等,因而隨著資本的增長,資本總價值轉化為勞動力的部分不是1/2,而是遞減為1/3、1/4、1/5、1/6、1/8等等,轉化為生產資料的部分則遞增為2/3、3/4、4/5、5/6、7/8等等。因為對勞動的需求,不是由總資本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總資本可變組成部分的大小決定的,所以它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遞減,而不象以前假定的那樣,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按比例增加。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并且隨著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誠然,隨著總資本的增長,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即并入總資本的勞動力也會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越來越小。積累表現(xiàn)為生產在一定技術基礎上的單純擴大的那種間歇時間縮短了。為了吸收一定數(shù)目的追加工人,甚至為了在舊資本不斷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的情況下繼續(xù)雇用已經在職的工人,就不僅要求總資本以不斷遞增的速度加快積累。而且,這種不斷增長的積累和集中本身,又成為使資本構成發(fā)生新的變化的源泉,也就是成為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再次迅速減少的源泉??傎Y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相對減少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加快,而且比總資本本身的增長還要快這一事實,在另一方面卻相反地表現(xiàn)為,好象工人人口的絕對增長總是比可變資本即工人人口的就業(yè)手段增長得快。事實是,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規(guī)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就社會總資本來考察,時而它的積累運動引起周期的變化,時而這個運動的各個因素同時分布在各個不同的生產部門。在某些部門,由于單純的積聚[注:第3版中是:集中。——編者注],資本的構成發(fā)生變化而資本的絕對量沒有增長;在有些部門,資本的絕對增長同它的可變組成部分或它所吸收的勞動力的絕對減少結合在一起;在另一些部門,資本時而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上持續(xù)增長,并按照它增長的比例吸引追加的勞動力,時而有機構成發(fā)生變化,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縮?。辉谝磺胁块T中,資本可變部分的增長,從而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的增長,總是同過剩人口的激烈波動,同過剩人口的暫時產生結合在一起,而不管這種產生采取排斥就業(yè)工人這個較明顯的形式,還是采取使追加的工人人口難于被吸入它的通常水道這個不大明顯但作用相同的形式。[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調查表明:

全體從事農業(yè)的人員(土地所有者、租地農場主、園丁、牧人等等都包括在內)1851年為2011447人,1861年為1924110人,減少87337人。毛織廠——1851年為102714人,1861年為79242人;絲織廠——1851年為111940人,1861年為101678人;印染工人——1851年為12098人,1861年為12556人,雖然生產大為擴大,但人數(shù)增加很少,這就意味著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相對地大為減少。制帽工人——1851年為15957人,1861年為13814人;草帽及便帽工人——1851年為20393人,1861年為18176人;麥芽工人——1851年為10566人,1861年為10677人;蠟燭工人——1851年為4949人,1861年為4686人,人數(shù)減少的原因之一是煤氣燈的增多。制梳工人——1851年為2038人,1861年為1478人;鋸木工人——1851年為30552人,1861年為31647人,由于鋸木機的推廣,人數(shù)增加很少;制釘工人——1851年為26940人,1861年為26130人,人數(shù)減少是由于機器的競爭;錫礦和銅礦工人——1851年為31360人,1861年為32041人。相反,棉紡織業(yè)——1851年為371777人,1861年為456646人;煤礦——1851年為183389人,1861年為246613人。“一般說來,1851年以來,工人人數(shù)的增加在那些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成功地采用機器的部門最為顯著。”(《186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人口調查》1863年倫敦版第3卷第35—39頁)]隨著已經執(zhí)行職能的社會資本量的增長及其增長程度的提高,隨著生產規(guī)模和所使用的工人人數(shù)的擴大,隨著他們勞動的生產力的發(fā)展,隨著財富的一切源流的更加廣闊和更加充足,資本對工人的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排斥力互相結合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技術形式的變化速度不斷加快,那些時而同時地時而交替地被卷入這些變化的生產部門的范圍不斷增大。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guī)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注:可變資本相對量遞減的規(guī)律和這個規(guī)律對雇傭工人階級狀況的影響,曾經被古典學派某些優(yōu)秀的經濟學家感覺到,但是沒有被他們所理解。在這方面,最大的功績應歸于約翰·巴頓,雖然他同所有其他的人一樣,把不變資本同固定資本混為一談,把可變資本同流動資本混為一談。他說:“對勞動的需求取決于流動資本的增加,而不是取決于固定資本的增加。如果這兩種資本的比例在任何時候和在任何情況下確實都是一樣的話,那末由此的確可以得出結論說,就業(yè)工人的人數(shù)同國家的財富成比例。但是這種假定一點也不現(xiàn)實。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和文明的傳播,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相比越來越大。英國生產一匹凡爾紗所使用的固定資本額至少等于印度生產同樣一匹凡爾紗所使用的固定資本額的一百倍,也許是一千倍。而流動資本的份額則是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如果把一年的全部積蓄都加到固定資本上去,也不會使勞動的需求有任何增長。”(約翰·巴頓《論影響社會上勞動階級狀況的環(huán)境》1817年倫敦版第16、17頁)“使國家純收入增加的原因,同時可以使人口過剩,從而使工人狀況惡化。”(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第469頁)隨著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會相對地減少”(同上,第480頁注)。“用來維持勞動的資本額可以不依賴于資本總額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隨著資本本身越來越雄厚,就業(yè)規(guī)模的大波動以及大貧困變得越來越頻繁。”(理查·瓊斯《政治經濟學緒論》1833年倫敦版第12頁)“〈對勞動的〉需求的提高……并不是同總資本的積累成比例的……因此,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用于再生產的國民資本的每次增加,對工人狀況的影響會越來越小。”(拉姆賽《論財富的分配》第90、91頁)]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guī)律,事實上,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guī)律。抽象的人口規(guī)律只存在于歷史上還沒有受過人干涉的動植物界。

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杠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yè)后備軍,它絕對地隸屬于資本,就好象它是由資本出錢養(yǎng)大的一樣。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需要創(chuàng)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隨著積累和伴隨積累而來的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的突然擴張力也增長了,這不僅是因為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伸縮性和絕對財富——資本不過是其中一個可伸縮的部分——增長了,也不僅是因為信用每當遇到特殊刺激會在轉眼之間把這種財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為追加資本交給生產支配。這還因為生產過程本身的技術條件,機器、運輸工具等等,有可能以最大的規(guī)模最迅速地把剩余產品轉化為追加的生產資料。隨著積累的增進而膨脹起來的并且可以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大量社會財富,瘋狂地涌入那些市場突然擴大的舊生產部門,或涌入那些由舊生產部門的發(fā)展而引起的新興生產部門,如鐵路等等。在所有這些場合,都必須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決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響其他部門的生產規(guī)模。這些人就由過剩人口來提供?,F(xiàn)代工業(yè)特有的生活過程,由中等活躍、生產高度繁忙、危機和停滯這幾個時期構成的、穿插著較小波動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產業(yè)后備軍或過剩人口的不斷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這樣的基礎之上的。而工業(yè)周期的階段變換又補充新的過剩人口,并且成為過剩人口再生產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現(xiàn)代工業(yè)這種獨特的生活過程,我們在人類過去的任何時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幼年時期也不可能出現(xiàn)。那時資本構成的變化還極其緩慢。因此,對勞動的需求的增長,總的說來是同資本的積累相適應的。不管那時資本積累的增進同現(xiàn)代相比是多么緩慢,它還是碰到了可供剝削的工人人口的自然限制,這些限制只有通過以后將要談到的暴力手段才能清除。生產規(guī)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而后者又引起前者,但是沒有可供支配的人身材料,沒有不取決于人口絕對增長的工人的增加,前者是不可能的。工人的這種增加,是通過使一部分工人不斷地被“游離”出來的簡單過程,通過使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比擴大的生產相對減少的方法造成的。因此,現(xiàn)代工業(yè)的整個運動形式來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斷地轉化為失業(yè)的或半失業(yè)的人手。政治經濟學的膚淺性也表現(xiàn)在,它把信用的膨脹和收縮,把工業(yè)周期各個時期更替這種單純的征兆,看作是造成這種更替的原因。正如天體一經投入一定的運動就會不斷地重復這種運動一樣,社會生產一經進入交替發(fā)生膨脹和收縮的運動,也會不斷地重復這種運動。而結果又會成為原因,于是不斷地再生產出自身條件的整個過程的階段變換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注:在作者校訂過的法文版中,這里插入了下面這段話:“但是,當機器工業(yè)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對整個國民生產產生了絕對的影響時;當對外貿易由于機器工業(yè)而開始超過國內貿易時;當世界市場逐漸侵占了新世界即亞洲和澳洲的廣闊地區(qū)時;最后,當走上競賽場的工業(yè)國家為數(shù)眾多時;——只是從這個時候起,才開始出現(xiàn)不斷重復的周期,它們的各個相繼的階段都為時數(shù)年,而且它們總是以一場普遍危機的爆發(fā)而告終,這場危機既是一個周期的終點,也是另一個新周期的起點。直到現(xiàn)在,這種周期的延續(xù)時間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shù)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相反,根據我們以上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規(guī)律,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數(shù)字是可變的,而且周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編者注]這種周期性一經固定下來,那末,就連政治經濟學也會把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過剩人口的生產,看作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生活條件。

曾任牛津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后來又任英國殖民部官員的赫·梅里威耳說:

“假定在危機時期國家竭力通過向國外移民的辦法來擺脫幾十萬過剩的貧民,那結果會怎樣呢?結果是,當對勞動的需求剛一恢復時,就會感到勞動不足。人的再生產不管多么快,要把成年工人補充起來,總需要有一代人的時間??墒俏覀兊墓S主的利潤主要取決于是否有能力利用暢銷的有利時機,并以此來彌補滯銷時期的損失。而他們只有擁有對機器和體力勞動的指揮權,才能保證有這種能力。他們必須找到可供支配的人手;他們必須能夠依據市場情況在必要時加強或收縮他們的營業(yè)活動,否則他們就決不能在競爭的角逐中保持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是國家財富的基礎。”[注:赫·梅里威耳《關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演說》1841—1842年倫敦版第1卷第146頁。]

甚至馬爾薩斯也承認,過剩人口對于現(xiàn)代工業(yè)來說是必要的,雖然他按照自己的偏狹之見,把它解釋成工人人口的絕對過剩,而不是工人人口的相對過剩。他說:

“在一個主要依靠工商業(yè)的國家里,如果在工人階級中間盛行慎重地對待結婚的習慣,那對國家是有害的……按人口的性質來說,即使遇到特殊需求,不經過16年或18年的時間,也不可能向市場供應追加工人。然而,收入通過節(jié)約轉化為資本卻可以快得多;一個國家的勞動基金比人口增長得快的情況,是經常有的。”[注: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第215、319、320頁。在這本書中,馬爾薩斯依靠西斯蒙第終于發(fā)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美妙的三位一體:生產過剩,人口過剩,消費過剩,實在是三個極美妙的怪物!參看弗·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第107頁及以下各頁[210]。]

政治經濟學這樣把工人的相對過剩人口的不斷生產宣布為資本主義積累的必要條件之后,就恰如其分地以一個老處女的姿態(tài),通過自己“最理想的人”資本家的嘴,對那些因自己創(chuàng)造了追加資本而被拋向街頭的“過剩的人”說了如下的話:

“我們工廠主增大你們借以生存的資本,為你們做了我們所能做的事情;而你們必須去做其余的事情,去使你們的人數(shù)同生存資料相適應”[注:哈里埃特·馬提諾《曼徹斯特的罷工》1832年版第101頁。]。

對資本主義生產來說,人口自然增長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勞動力數(shù)量是絕對不夠的。為了能夠自由地活動,它需要有一支不以這種自然限制為轉移的產業(yè)后備軍。

以上我們假定,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的增減正好同可變資本的增減相一致。

然而,可變資本在它所指揮的工人人數(shù)不變或甚至減少的情況下也會增長。如果單個工人提供更多的勞動,因而得到更多的工資,——即使勞動價格不變,或者甚至下降,但只要下降得比勞動量的增加慢,——情況就是如此。在這種場合,可變資本的增長是勞動增加的指數(shù),而不是就業(yè)工人增加的指數(shù)。每一個資本家的絕對利益在于,從較少的工人身上而不是用同樣低廉或甚至更為低廉的花費從較多的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勞動。在后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支出會隨著所推動的勞動量成比例地增長,在前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增長則要慢得多。生產規(guī)模越大,這種動機就越具有決定意義。它的力量隨資本積累一同增長。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既是積累的原因,又是積累的結果——使資本家能夠通過從外延方面或內含方面加強對單個勞動力的剝削,在支出同樣多的可變資本的情況下推動更多的勞動。其次,我們還知道,資本家越來越用不大熟練的工人排擠較熟練的工人,用未成熟的勞動力排擠成熟的勞動力,用女勞動力排擠男勞動力,用少年或兒童勞動力排擠成年勞動力,這樣,他就用同樣多的資本價值買到更多的勞動力。

所以,在積累的進程中,一方面,較大的可變資本無須招收更多的工人就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另一方面,同樣數(shù)量的可變資本用同樣數(shù)量的勞動力就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最后,通過排擠較高級的勞動力可以推動更多低級的勞動力。

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或工人的游離,比生產過程隨著積累的增進本身而加速的技術變革,比與此相適應的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更為迅速。如果說生產資料在擴大自己的規(guī)模和作用的同時,在越來越小的程度上成為工人的就業(yè)手段,那末,這種情況本身又會由于下述事實而有所變化:勞動生產力越是增長,資本造成的勞動供給比資本對工人的需求越是增加得快。工人階級中就業(yè)部分的過度勞動,擴大了它的后備軍的隊伍,而后者通過競爭加在就業(yè)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壓力,又反過來迫使就業(yè)工人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和聽從資本的擺布。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迫使它的另一部分無事可做,反過來,它的一部分無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這成了各個資本家致富的手段[注:甚至在1863年棉荒時期,布萊克本的紡紗工人在其散發(fā)的一本小冊子中,對過度勞動也提出了強烈的指責。由于工廠法的約束,從事這種過度勞動的當然只有成年男工。“這個工廠要求成年工人每天勞動十二至十三小時,雖然有成百的人被迫無事可做,而他們又愿意勞動一部分時間,以便養(yǎng)家活口和防止自己的工人弟兄因過度勞動而早死。”小冊子接著說,“我們要問,進行額外時間的勞動這種作法,能使主人和‘仆役’之間建立某種可以容忍的關系嗎?過度勞動的犧牲者和因此而被宣告為被迫無事可做的人,同樣地感到不公平。如果把勞動加以公平的分配,那末,這個地區(qū)所需完成的工作足以使所有的人都能部分地就業(yè)。我們只要求一個權利:我們請求業(yè)主們,至少在目前狀況維持不變的期間,普遍縮短勞動時間,而不是使一部分人從事過度勞動,使另一部分人由于沒有活干被迫靠救濟來維持生活。”(《工廠視察員報告。1863年10月31日》第8頁)——《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作者,以其慣有的不會弄錯的資產階級本能,來理解相對過剩人口對就業(yè)工人的影響。“在這個王國中,引起怠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缺少足夠數(shù)量的勞動人手。只要出現(xiàn)對產品的某種特殊需求,而使勞動量變得不足時,工人就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并且想使業(yè)主也感覺到這一點;這是令人驚奇的;但是這幫家伙的心思壞透了,每遇到這種場合,成群的工人就聯(lián)合起來,終日游惰,使他們的業(yè)主陷于困境。”(《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第27、28頁)他是說,這幫家伙要求提高工資。],同時又按照與社會積累的增進相適應的規(guī)模加速了產業(yè)后備軍的生產。這個因素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上是多么重要,可以拿英國的例子來證明。英國“節(jié)約”勞動的技術手段是十分強大的。但是,如果明天把勞動普遍限制在合理的程度,并且把工人階級的各個階層再按年齡和性別進行適當安排,那末,要依照現(xiàn)有的規(guī)模繼續(xù)進行國民生產,目前的工人人口是絕對不夠的。目前“非生產”工人的大多數(shù)都不得不轉化為“生產”工人。

大體說來,工資的一般變動僅僅由同工業(yè)周期各個時期的更替相適應的產業(yè)后備軍的膨脹和收縮來調節(jié)。因此,決定工資的一般變動的,不是工人人口絕對數(shù)量的變動,而是工人階級分為現(xiàn)役軍和后備軍的比例的變動,是過剩人口相對量的增減,是過剩人口時而被吸收、時而又被游離的程度?,F(xiàn)代工業(yè)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個周期性的階段,而且這些階段在積累進程中被越來越頻繁地相繼發(fā)生的不規(guī)則的波動所打斷。對于這個現(xiàn)代工業(yè)來說,如果有下面這樣的規(guī)律,那確實是太好了:勞動的供求不是通過資本的膨脹和收縮,因而不是按照資本當時的增殖需要來調節(jié),以致勞動市場忽而由于資本膨脹而顯得相對不足,忽而由于資本收縮而顯得過剩,而是相反,資本的運動依存于人口量的絕對運動。然而,這正是經濟學的教條。按照這個教條,工資因資本的積累而提高。工資的提高刺激工人人口更快地增加,這種增加一直持續(xù)到勞動市場充斥,因而資本同工人的供給比較相對不足時為止。工資下降,于是事情走向反面。由于工資的下降,工人人口逐漸減少,以致資本同工人人口比較又相對過剩了,或者象另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工資的降低和對工人剝削的相應提高,會重新加速積累,而與此同時,低工資又會抑制工人階級的增長。這樣一來,就又出現(xiàn)勞動供不應求、工資提高等等情況。這對于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生產是一個多么美好的運動方法啊!可是,在真正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因工資提高而可能出現(xiàn)某種實際增長以前,已經一再經過了這樣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必然發(fā)生工業(yè)戰(zhàn),展開廝殺,并且決出勝負。

1849年至1859年間,在谷物價格下降的同時,英國農業(yè)地區(qū)出現(xiàn)了實際考察起來只是名義上的工資提高。例如,周工資在威爾特郡由7先令提高到8先令,在多爾塞特郡由7先令或8先令提高到9先令,等等。這是農業(yè)過剩人口空前外流的結果,而人口外流是由戰(zhàn)爭的需要[211]和鐵路工程、工廠、礦山等部門的大規(guī)模擴展引起的。工資越低,它的任何提高,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提高,在百分比上也表現(xiàn)得越高。例如,周工資是20先令,提高到22先令,就是提高10%;但如果周工資只有7先令,提高到9先令,那就是提高[28+(4/7)]%,這就聳人聽聞了。不管怎樣,租地農場主大喊大叫起來,甚至倫敦《經濟學家》在談到這些饑餓工資時,也鄭重其事地胡謅什么有了“普遍的和重大的提高”[注:1860年1月21日《經濟學家》。]。租地農場主該怎么辦呢?難道他們會象教條的經濟學的頭腦所設想的那樣,等待這種優(yōu)厚的報酬促使農業(yè)工人繁殖,直到他們的工資不得不重新下降嗎?不,租地農場主采用了更多的機器,工人轉瞬間又“過剩”了,過剩的比例連租地農場主也感到滿意了。同以前相比,現(xiàn)在投入農業(yè)的“資本更多了”,并且采取了生產效率更高的形式。這樣一來,對勞動的需求不僅相對地下降,而且絕對地下降了。

經濟學的上述虛構,把調節(jié)工資的一般變動或調節(jié)工人階級即總勞動力和社會總資本之間的關系的規(guī)律,同在各個特殊生產部門之間分配工人人口的規(guī)律混為一談了。例如,由于市場情況良好,某一生產部門的積累特別活躍,利潤高于平均利潤,追加資本紛紛涌來,這樣,對勞動的需求和工資自然就會提高。較高的工資把較大一部分工人人口吸引到這個有利的部門,直到這里勞動力達到飽和,工資終于又下降到以前的平均水平,如果工人流入過多,甚至會降到這個水平以下。那時工人流入該生產部門的現(xiàn)象不僅停止,甚至還會發(fā)生流出現(xiàn)象。在這里,政治經濟學家就以為看到了,隨著工資的提高,工人人數(shù)“在何處以及如何”絕對增長,而隨著工人人數(shù)的絕對增長,工資“在何處以及如何”下降;但是事實上,他所看到的,只是某一特殊生產部門的勞動市場的局部波動,他所看到的,只是工人人口按照資本變化不定的需要而在各投資部門之間分配的現(xiàn)象。

產業(yè)后備軍在停滯和中等繁榮時期加壓力于現(xiàn)役勞動軍,在生產過剩和亢進時期又抑制現(xiàn)役勞動軍的要求。所以,相對過剩人口是勞動供求規(guī)律借以運動的背景。它把這個規(guī)律的作用范圍限制在絕對符合資本的剝削欲和統(tǒng)治欲的界限之內。這里正好應該回過來談一下經濟學辯護論者的一大業(yè)績。我們記得,由于采用新機器或擴大舊機器,一部分可變資本轉化為不變資本,這是“束縛”資本并從而“游離”工人的活動,而經濟學辯護士卻相反地把這種活動說成是為工人游離資本。只有到現(xiàn)在我們才能充分地評價辯護士的厚顏無恥。其實,被游離出來的,不僅有直接被機器排擠的工人,而且還有他們的代替者和企業(yè)在原有基礎上實行一般擴大時通常會吸收的追加人員?,F(xiàn)在他們全被“游離”出來,并且每一筆希望執(zhí)行職能的新資本都能支配他們。不管這種資本吸引的是這些工人,還是另一些工人,只要這筆資本剛好足以從市場上雇走被機器拋到市場上的那么多工人,那末對勞動的總需求的影響就等于零。如果它雇用的人數(shù)較少,過剩的人數(shù)就會增加;如果它雇用的人數(shù)較多,勞動總需求增加的幅度也只不過等于就業(yè)的人超過“被游離的人”的那個差額??梢姡瑢で笸顿Y場所的追加資本本來會激起的勞動總需求的增加,在以上每一種場合都會按照工人被機器拋向街頭的程度而受到抵銷。因此,這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的機構已安排好,不讓資本的絕對增長伴有勞動總需求的相應增加。而辯護士們就把這叫作對于被排擠的工人在被拋入產業(yè)后備軍的過渡時期中遭受貧困、痛苦和可能死亡的一種補償!勞動的需求同資本的增長并不是一回事,勞動的供給同工人階級的增長也不是一回事,所以,這里不是兩種彼此獨立的力量互相影響。骰子是假造的。資本在兩方面同時起作用。它的積累一方面擴大對勞動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游離”工人來擴大工人的供給,與此同時,失業(yè)工人的壓力又迫使就業(yè)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的供給不依賴于工人的供給。勞動供求規(guī)律在這個基礎上的運動成全了資本的專制。因此,一旦工人識破秘密,知道了他們?yōu)槭裁磩趧釉蕉?,為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是提高,他們連充當資本增殖手段的職能也就越是沒有保障;一旦工人發(fā)現(xiàn),他們本身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完全取決于相對過剩人口的壓力;一旦工人因此試圖通過工聯(lián)等等在就業(yè)工人和失業(yè)工人之間組織有計劃的合作,來消除或削弱資本主義生產的那種自然規(guī)律對他們這個階級所造成的毀滅性的后果,這時,資本和它的獻媚者政治經濟學家就大吵大叫起來,說這是違反了“永恒的”和所謂“神圣的”供求規(guī)律。也就是說,就業(yè)工人和失業(yè)工人之間的任何聯(lián)合都會破壞這個規(guī)律的“純粹的”作用。另一方面,例如在殖民地,只要有不利的情況妨礙建立產業(yè)后備軍,從而妨礙工人階級絕對地隸屬于資本家階級,資本就會同它的庸俗的桑科·判札一道起來反叛“神圣的”供求規(guī)律,并企圖用強制手段來阻礙它發(fā)揮作用。

4.相對過剩人口的各種存在形式。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

相對過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個工人在半失業(yè)或全失業(yè)的時期,都屬于相對過剩人口。工業(yè)周期階段的更替使相對過剩人口具有顯著的、周期反復的形式,因此相對過剩人口時而在危機時期急劇地表現(xiàn)出來,時而在營業(yè)呆滯時期緩慢地表現(xiàn)出來。如果撇開這些形式不說,那末,過剩人口經常具有三種形式: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和停滯的形式。

在現(xiàn)代工業(yè)的中心——工廠、制造廠、冶金廠、礦山等等,工人時而被排斥,時而在更大的規(guī)模上再被吸引,因此總的說來,就業(yè)人數(shù)是增加的,雖然增加的比率同生產規(guī)模相比不斷縮小。在這里,過剩人口處于流動的形式。

無論在真正的工廠中,還是在一切使用機器或者甚至僅僅實行現(xiàn)代分工的大工場中,都需要大量的還沒有脫離少年期的男工。少年期一過,便只剩下極少數(shù)的人能夠被原生產部門繼續(xù)雇用,而大多數(shù)的人通常要被解雇。他們成了流動過剩人口的一個要素,這個要素隨著工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而增大。其中一部分人移居國外,其實不過是跟著外流的資本流出去。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增長得快,英格蘭就是一個例子。工人數(shù)量的自然增長不能滿足資本積累的需要,但同時又超過這種需要,這是資本運動本身的一個矛盾。資本需要的少年工人數(shù)量較大,成年工人數(shù)量較小。比這個矛盾更引人注目的是另一個矛盾:在成千上萬的人手流落街頭的同時,卻有人抱怨人手不足,因為分工把人手束縛在一定的生產部門了。[注:1866年下半年,倫敦有8萬到9萬工人失業(yè),而同時期的工廠報告卻說:“說需求總是恰好在必需的時候引起供給,似乎不是絕對正確的。拿勞動來說,就不是這樣,去年由于缺乏勞動力,許多機器不得不停工”(《工廠視察員報告。1866年10月31日》第81頁)。]此外,資本消費勞動力是如此迅速,以致工人到了中年通常就已經多少衰老了。他落入過剩者的隊伍,或者從較高的等級被排擠到較低的等級。我們看到,正是大工業(yè)中的工人壽命最短。

“曼徹斯特保健醫(yī)官李醫(yī)生證實,該市富裕階級的平均壽命是38歲,而工人階級的平均壽命只有17歲。在利物浦,前者是35歲,后者是15歲??梢?,特權階級的壽命比他們的不那么幸運的同胞的壽命要長一倍以上。”[注:當時的北明翰市長{現(xiàn)任(1883年)商務大臣。——弗·恩·}約·張伯倫1875年1月14日在北明翰市衛(wèi)生會議上的開幕詞。]

在這種情況下,這部分無產階級的絕對增長就需要采取這樣一種形式:它的成員迅速耗損,但是它的人數(shù)不斷增大。這樣就需要工人一代一代地迅速更替。(這個規(guī)律對人口中的其他階級是不適用的。)這種社會需要,是通過早婚這一大工業(yè)工人生活條件的必然后果,并通過榨取工人子女以獎勵工人生育子女的辦法來得到滿足的。

資本主義生產一旦占領農業(yè),或者依照它占領農業(yè)的程度,對農業(yè)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隨著在農業(yè)中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積累而絕對地減少,而且對人口的這種排斥不象在非農業(yè)的產業(yè)中那樣,會由于更大規(guī)模的吸引而得到補償。因此,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準備著轉入城市無產階級或制造業(yè)無產階級的隊伍,經常等待著有利于這種轉化的條件。(這里所說的制造業(yè)是指一切非農業(yè)的產業(yè)。)[注:根據1861年對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調查,“781座城市有居民10960998人,而鄉(xiāng)村和農村教區(qū)只有居民9105226人……在1851年的人口調查中列有580座城市,它們的人口同它們周圍的農業(yè)地區(qū)的人口大致相等。可是,在以后的10年中,農業(yè)地區(qū)的人口只增加50萬人,而580座城市的人口卻增加了1554067人。農村教區(qū)的人口增加6.5%,而城市人口增加17.3%。增長率的差額是由于農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的。人口增長總額中有3/4屬于城市”(《人口調查》第3卷第11、12頁)。]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這一源泉是長流不息的。但是,它不斷地流向城市是以農村本身有經常潛在的過剩人口為前提的,這種過剩人口的數(shù)量只有在排水渠開放得特別大的時候才能看得到。因此,農業(yè)工人的工資被壓到最低限度,他總是有一只腳陷在需要救濟的泥潭里。

第三類相對過剩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形成現(xiàn)役勞動軍的一部分,但是就業(yè)極不規(guī)則。因此,它為資本提供了一個貯存著可供支配的勞動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這種勞動力的生活狀況降到了工人階級的平均正常水平以下,正是這種情況使它成為資本的特殊剝削部門的廣泛基礎。它的特點是勞動時間最長而工資最低。它的主要形式,我們在家庭勞動一節(jié)中已經看到了。它不斷地從大工業(yè)和農業(yè)的過剩者那里得到補充,特別是從那些由于手工業(yè)生產被工場手工業(yè)生產打垮,或者工場手工業(yè)生產被機器生產打垮而沒落的工業(yè)部門那里得到補充。它的數(shù)量隨著由積累的規(guī)模和能力的增大造成的“過剩”工人的增長而增加。但是,它同時又是工人階級中會自行再生產和繁衍不息的要素,它在工人階級的增長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大于其他要素。實際上,不僅出生和死亡的數(shù)量,而且家庭人口的絕對量都同工資的水平,即各類工人所支配的生活資料量成反比。資本主義社會的這個規(guī)律,在野蠻人中間,或者甚至在文明的移民中間,聽起來會是荒謬的。它使人想起各種個體軟弱的、經常受到追捕的動物的大量再生產。[注:“貧困似乎會促進繁殖。”(亞·斯密[212])在風流才子加利阿尼神甫看來,這甚至是上帝特別英明的安排:“上帝安排好了,讓從事最有益的職業(yè)的人生得綽綽有余”(加利阿尼《貨幣論》第4卷第78頁)。“貧困在達到引起饑餓和瘟疫的極限以前,與其說會妨礙人口的增長,不如說會促進人口的增長。”(賽·蘭格《國家的貧困》1844年版第69頁)蘭格用統(tǒng)計材料說明了這個論點之后,又繼續(xù)說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舒適安樂的環(huán)境中,那末世界上很快就會荒無人煙。”]

最后,相對過剩人口的最底層陷于需要救濟的赤貧的境地。撇開流浪者、罪犯和妓女,一句話,撇開真正的流氓無產階級不說,這個社會階層由三類人組成。第一類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只要粗略地瀏覽一下英格蘭需要救濟的貧民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人數(shù)每當危機發(fā)生時就增大,每當營業(yè)復蘇時就減少。第二類是孤兒和需要救濟的貧民的子女。他們是產業(yè)后備軍的候補者,在高度繁榮時期,如在1860年,他們迅速地大量地被卷入現(xiàn)役勞動軍的隊伍。第三類是衰敗的、流落街頭的、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屬于這一類的,主要是因分工而失去靈活性以致被淘汰的人,還有超過工人正常年令的人,最后還有隨著帶有危險性的機器、采礦業(yè)、化學工廠等等的發(fā)展而人數(shù)日益增多的工業(yè)犧牲者,如殘廢者、病人、寡婦等等。需要救濟的赤貧形成現(xiàn)役勞動軍的殘廢院,形成產業(yè)后備軍的死荷重[注:“死荷重”是運輸業(yè)的用語,指運輸工具自身的重量。——譯者注]。它的生產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中,它的必然性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必然性中,它和相對過剩人口一起,形成財富的資本主義生產和發(fā)展的一個存在條件。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項非生產費用,但是,資本知道怎樣把這項費用的大部分從自己的肩上轉嫁到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的肩上。

社會的財富即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guī)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shù)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yè)后備軍也就越大??晒┲涞膭趧恿νY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產業(yè)后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xiàn)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后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注:馬克思親自校訂過的法文版中是:“成正比”。——譯者注]。最后,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yè)后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guī)律。象其他一切規(guī)律一樣,這個規(guī)律在實現(xiàn)中也會由于各種各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不過對這些情況的分析不屬于這里的范圍。

我們可以明白,當經濟學的智者們向工人說教,要工人使自己的人數(shù)去適應資本增殖的需要時,他們是多么愚蠢。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機構在不斷地使這個人數(shù)適應資本增殖的需要。這種適應的開頭是創(chuàng)造出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結尾是現(xiàn)役勞動軍中不斷增大的各階層的貧困和需要救濟的赤貧的死荷重。

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進,花費越來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動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這個規(guī)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勞動資料,而是勞動資料使用工人的資本主義的基礎上表現(xiàn)為:勞動生產力越高,工人對他們自己就業(yè)手段的壓力就越大,因而他們的生存條件,即為增加別人財富或為資本自行增殖而出賣自己的力氣,也就越沒有保障。因此,生產資料和勞動生產率比生產人口增長得快的事實,在資本主義下卻相反地表現(xiàn)為:工人人口總是比資本的增殖需要增長得快。

我們在第四篇分析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時已經知道,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xiàn)的;一切發(fā)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tǒng)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fā)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并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這些手段使工人的勞動條件變得惡劣,使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惡的專制,把工人的生活時間變成勞動時間,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的札格納特車輪下[123]。但是,一切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fā)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而日趨惡化。最后,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同積累的規(guī)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巖石上釘?shù)眠€要牢。這一規(guī)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政治經濟學家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說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這種對抗性質[注:“資產階級運動在其中進行的那些生產關系的性質絕不是一致的單純的,而是兩重的;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fā)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fā)展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只有在不斷消滅資產階級個別成員的財富和形成不斷壯大的無產階級的條件下,這些關系才能產生資產者的財富,即資產階級的財富;這一切都一天比一天明顯了。”(卡爾·馬克思《哲學的貧困》[213])],雖然他們把它同資本主義前的生產方式的那些盡管部分地相類似但本質上不同的現(xiàn)象混同起來。

十八世紀的一位大經濟學著作家、威尼斯的修道士奧特斯,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對抗性理解為社會財富的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

“在一個國家里,經濟上的善和經濟上的惡總是保持平衡,一些人財富的充??偸桥c另一些人財富的貧乏相抵。一些人享有巨大財富,同時總伴有更多得多的其他人被完全剝奪必需品。一個國家的財富同它的人口相適應,而它的貧困則同它的財富相適應。一些人勤勞迫使另一些人懶惰。窮人和懶惰者,是富人和勤勞者所造成的一個必然結果”等等。[注:扎·奧特斯《國民經濟學》,六卷集,1774年版,載于庫斯托第編《意大利政治經濟學名家文集》現(xiàn)代部分,第21卷第6、9、22、25等頁。奧特斯在該書第32頁上寫道:“我不想提出對人民幸福無用的制度,我只研究人民不幸的原因。”]

在奧特斯之后大約過了10年,高教會新教牧師唐森,曾十分露骨地頌揚貧困是財富的必要條件。

“用法律來強制勞動,會引起過多的麻煩、暴力和叫囂,而饑餓不僅是和平的、無聲的和持續(xù)不斷的壓力,而且是刺激勤勉和勞動的最自然的動力,會喚起最大的干勁。”

所以,一切問題都歸結為怎樣使工人階級的饑餓永久化,而照唐森的看法,那個特別在窮人中起作用的人口原理已經把這件事安排好了。

“這似乎是一個自然規(guī)律:窮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輕率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如此輕率,嘴里沒有銜著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來〉,所以,總是有一些人去擔任社會上最卑微、最骯臟和最下賤的職務。于是,人類的幸?;鸫蟠笤黾?,比較高雅的人們解除了煩勞,可以不受干擾地從事比較高尚的職業(yè)等等……濟貧法有一種趨勢,就是要破壞上帝和自然在世界上所創(chuàng)立的這個制度的和諧與優(yōu)美、均稱與秩序。”[注:《論濟貧法》,一個愿人們幸福的人〈即牧師約·唐森先生〉著,1786年版,1817年倫敦再版,第15、39、41頁。這位“高雅的”牧師的上述著作和他的《西班牙游記》,馬爾薩斯經常整頁整頁地加以抄襲,而唐森自己的大部分學說卻是從約·斯圖亞特爵士那里抄襲來的,不過加以歪曲了而已。例如斯圖亞特說:“這里,在奴隸制度下,有一種使人〈為了非勞動者〉勤勉勞動的暴力方法……那時人們被迫從事勞動〈也就是說,為別人從事無償勞動〉,因為他們是別人的奴隸;而現(xiàn)在,人們被迫從事勞動〈也就是說,為了非勞動者從事無償勞動〉,因為他們是自己需求的奴隸”[214],他這樣說,但并沒有因此就象這位大腹便便的牧師那樣做出結論:雇傭工人應當經常挨餓。相反地,他希望增加雇傭工人的需要,并希望他們需要量的增加能刺激他們去為“比較高雅的人們”勞動。]

威尼斯的修道士從使貧困永久化的命運中,找到基督教的善行、終身不婚、修道院和慈善機關存在的理由,而這位新教的牧師卻從其中找到借口,來詛咒使窮人有權享受少得可憐的社會救濟的法律。施托爾希說:

“社會財富的增長產生出那個有用的社會階級……它從事最單調、最下賤和最令人厭惡的職業(yè),一句話,它把生活中一切不愉快的、受奴役的事情擔在自己的肩上,從而使其他階級有閑暇,有開闊的心境和傳統(tǒng)的〈妙!〉高貴品性……”[注:施托爾希《政治經濟學教程》1815年圣彼得堡版第3卷第223頁。]

施托爾希問自己:這種伴隨有群眾貧困和墮落的資本主義文明,同野蠻相比究竟有什么優(yōu)越性呢?他只找到一個答案:安全!西斯蒙第說:

“由于工業(yè)和科學的進步,每一個工人每天所能生產的東西比他自己消費所需要的東西多得多。但是,在他的勞動生產財富的同時,如果叫他自己去消費這個財富,那末這個財富就會使他不適宜于勞動了。”他認為,“如果人們〈即非工人〉必須象工人那樣不倦地勞動才能獲得技藝的一切改良和工業(yè)給我們帶來的一切享受,那末他們大概會放棄這些東西……在今天,努力同它的報酬分開了;不是同一個人先勞動而后休息,相反地,正是因為一個人勞動,另一個人才休息……因此,勞動生產力的無限增長的結果,只能增加那些游手好閑的富人的奢侈和享受。”[注: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第1卷第79、80、85頁。]

最后,冷血的資產階級空論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冷酷地聲稱:

“在貧國,人民是安樂的;在富國,人民通常是貧苦的。”[注:德斯杜特·德·特拉西《論意志及其作用》第231頁。]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1—4     【字號 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  

1.資本構成不變,對勞動力的需求隨積累的增長而增長

我們在這一章要研究資本的增長對工人階級的命運產生的影響。在這種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資本的構成和它在積累過程進行中所起的變化。

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的意義上來理解。從價值方面來看,資本的構成是由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或者說,分為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總額的比率來決定的。從在生產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活的勞動力;這種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需的勞動量之間的比率來決定的。我把前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把后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二者之間有密切的相互關系。為了表達這種關系,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凡是簡單地說資本構成的地方,始終應當理解為資本的有機構成。

投入一定生產部門的許許多多單個資本,彼此間具有多少不同的構成。把這些資本的一個個構成加以平均,就得出這個生產部門的總資本的構成。最后,把一切生產部門的平均構成加以總平均,就得出一個國家的社會資本的構成,我們以下要談的歸根到底只是這種構成。資本的增長包含它的可變部分,即轉化為勞動力的部分的增長。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余價值總要有一部分再轉化為可變資本,或追加的勞動基金。假定資本的構成不變,也就是說,為了推動一定量的生產資料或不變資本始終需要同量勞動力,同時其他情況也不變,那末,對勞動的需求和工人的生存基金,顯然按照資本增長的比例而增長,而且資本增長得越快,它們也增長得越快。因為資本每年都生產出剩余價值,其中的一部分每年都并入原資本,因為這種增殖額本身隨著已經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規(guī)模的擴大每年都在增長,最后,因為在特殊的致富欲的刺激下,例如,在由于新發(fā)展起來的社會需求而開辟了新的市場、新的投資領域等等的情況下,只要改變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積累的規(guī)模就能突然擴大,所以,資本的積累需要,能夠超過勞動力或工人人數(shù)的增加,對工人的需求,能夠超過工人的供給,這樣一來,工資就會提高。只要上述假定一直不變,這種情況最終一定會發(fā)生。因為雇用的工人一年比一年多,所以遲早必定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時候:積累的需要開始超過通常的勞動供給,于是工資提高。在整個十五世紀和十八世紀上半葉,在英國就可以聽到這方面的怨言。但是這些多少有利于雇傭工人的維持和繁殖的情況,絲毫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性質。簡單再生產不斷地再生產出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同樣,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或積累再生產出規(guī)模擴大的資本關系:一極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資本家,另一極是更多的雇傭工人。勞動力必須不斷地作為價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資本,不能脫離資本,它對資本的從屬關系只是由于它時而賣給這個資本家,時而賣給那個資本家才被掩蓋起來,所以,勞動力的再生產實際上是資本本身再生產的一個因素。因此,資本的積累就是無產階級的增加。[注:卡爾·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206]。——“在群眾受壓迫的程度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無產者越多,這個國家就越富。”(科蘭《政治經濟學。革命及所謂社會主義烏托邦的起源》1857年巴黎版第3卷第331頁)“無產者”在經濟學上只能理解為生產和增殖“資本”的雇傭工人,只要他對“資本先生”(貝魁爾對這種人的稱呼)的價值增殖的需要成為多余時,就被拋向街頭。“原始森林中的病弱的無產者”是羅雪爾的奇妙的幻想。原始森林人是原始森林的所有主,他象猩猩一樣毫不客氣地把原始森林看作自己的財產??梢姡皇菬o產者。只有在原始森林剝削他,而不是他剝削原始森林時,他才是無產者。至于說到他的健康狀況,那末,不僅完全可以同現(xiàn)代無產者的健康狀況相比,而且也可以同患梅毒的和患瘰疬病的“可尊敬的人士”的健康狀況相比。不過,威廉·羅雪爾先生所說的原始森林,大概是指他的家鄉(xiāng)律內堡的荒野吧。]

古典經濟學十分懂得這個原理,以致象前面已經說過的,亞·斯密、李嘉圖等人甚至錯誤地把積累同剩余產品中整個資本化的部分由生產工人消費或轉化成追加的雇傭工人混為一談。還在1696年,約翰·貝勒斯就說過:

“假設某人有10萬英畝土地,有10萬鎊貨幣和10萬頭牲畜,而沒有一個工人,那末這個富人自己還不就是工人?既然工人使人變富,所以工人越多,富人也就越多……窮人的勞動就是富人的財源。”[注:約翰·貝勒斯《關于創(chuàng)辦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勞動學院的建議》1696年倫敦版第2頁。]

同樣,貝爾納德·德·孟德維爾在十八世紀初也曾說過:

“在財產有充分保障的地方,沒有貨幣還比較容易生活,沒有窮人就不行,不然誰去勞動呢?……應當使工人免于挨餓,但不應當使他們擁有任何可供儲蓄的東西。如果某處有一個屬于最低階級的人,想靠異常的勤勞和忍饑挨餓來擺脫自己生長起來的那種環(huán)境,那誰也不應當妨礙他,因為對社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來說,節(jié)儉無可否認是最聰明的辦法;但是對一切富裕民族有利的是:絕大部分窮人永遠不要無事可做,但要經?;ü馑麄兯杖氲囊磺?hellip;…靠每天勞動為生的人,只有貧困才能激勵他們去工作,緩和這種貧困是明智的,想加以治療則未免愚蠢。能使工人勤勉的唯一手段是適度的工資。工資過低會使工人依各自的氣質或者變得垂頭喪氣,或者變得悲觀絕望,工資過高則會使他們變得傲慢不遜,好逸惡勞……從以上的說明就可以知道,在不允許奴隸存在的自由民族中,最可靠的財富就是眾多的勤勞貧民。沒有他們,就不能有任何享樂,任何一個國家的產品都不可能被用來謀利,此外,他們還是補充海陸軍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要使社會〈當然是非勞動者的社會〉幸福,使人民滿足于可憐的處境,就必須使大多數(shù)人既無知又貧困。知識會使我們產生更大和更多的愿望,而人的愿望越少,他的需要也就越容易滿足。”[注:貝·德·孟德維爾(《蜜蜂的寓言》1728年倫敦第5版附注第212、213、328頁)——“有節(jié)制的生活和不斷的勞動,對于窮人來說,是通向物質幸?!此侵副M可能長的工作日和盡可能少的生活資料〉的道路,而對于國家〈即地主、資本家和他們的政界顯貴與代理人〉來說,是通向富裕的道路。”(《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1770年倫敦版第54頁)]

孟德維爾這個誠實的和頭腦清晰的人還沒有了解:積累過程的機構本身,會在增大資本的同時,增加“勤勞貧民”即雇傭工人的數(shù)量,這些雇傭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轉化為日益增長的資本的日益增大的增殖力,并且由此把他們對自己所生產的、但已人格化為資本家的產品的從屬關系永久化。弗·摩·伊登爵士在他所著《貧民的狀況,或英國勞動者階級的歷史》一書中曾談到這種從屬關系,他說:

“在我們這個地帶,為了滿足需求,就需要有勞動,因此,社會上至少有一部分人必須不倦地勞動……但是一些不勞動的人卻支配著勤勞的產品。這些所有主所以能夠如此,僅僅歸因于文明和秩序;他們純粹是市民制度的創(chuàng)造物[注:伊登應當問一下:“市民制度”又是誰的創(chuàng)造物?他從法律幻想的觀點出發(fā),不是把法律看作物質生產關系的產物,而是相反,把生產關系看作法律的產物。蘭蓋只用“法的精神就是所有權”[207]這樣一句話,就把孟德斯鳩幻想的“法的精神”推翻了。]。因為這種制度承認,除了勞動之外,還可以用別種方法占有勞動的果實。擁有獨立財產的人所以能夠擁有財產,幾乎完全是靠別人的勞動,而不是靠他們自己的能力,他們的能力絕不比別人強;富人不同于窮人的地方,不在于占有土地和貨幣,而在于擁有對勞動的支配權……對窮人適宜的,不是使他們處于卑賤的或奴隸般的地位,而是使他們處于安適和寬松的從屬關系,對擁有財產的人來說,他們則應當對于為他們勞動的人擁有充分的影響和權威……每一個懂得人類天性的人都知道,這樣一種從屬關系是工人自身安樂所必需的”[注:伊登《貧民的狀況,或英國勞動者階級的歷史》第1卷第1篇第1章第1、2頁和序言第XX頁。]。

順便提一下,在亞當·斯密的學生中,只有弗·摩·伊登爵士在十八世紀有過某些重要的成就。[注:假如讀者想提醒我們不要忘了1798年發(fā)表《人口原理》的馬爾薩斯,那我也要提醒你們:他這本書最初的版本不過是對笛福、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唐森、富蘭克林、華萊士等人的小學生般膚淺的和牧師般拿腔做調的剽竊,其中沒有一個他獨自思考出來的命題。這本小冊子所以轟動一時,完全是由黨派利益引起的。法國革命在不列顛王國找到了熱情的維護者;“人口原理”是在十八世紀逐漸編造出來的,接著在一次巨大的社會危機中被大吹大擂地宣揚為對付孔多塞等人學說的萬無一失的解毒劑,英國的寡頭政府認為它可以最有效地撲滅一切追求人類進步的熱望,因而報以熱情的喝采。馬爾薩斯對自己的成功大為驚奇,于是著手把一些表面地拼湊起來的材料塞進原來的模型中去,又添加了點新東西,不過這些東西不是馬爾薩斯發(fā)現(xiàn)的,而只是被他據為己有的。——順便提一下,馬爾薩斯雖然是英國國教高教會派的牧師,但他曾立過修道士終身不婚的誓言。這正是取得新教派的劍橋大學的特待校友資格的條件之一。“本會會員不得結婚。一旦娶妻,即不再為會員。”(《劍橋大學委員會報告》第172頁)這種情況使馬爾薩斯區(qū)別于其他新教牧師而處于有利的地位,因為其他新教牧師拋棄了天主教關于教士終身不婚的圣誡,并且力言“滋生繁殖”是他們特殊的圣經使命以致到處為人口的增殖作出極不體面的貢獻,而同時卻又向工人宣講“人口原理”。能說明問題的是:經濟學上拙劣地仿造出來的原罪,亞當?shù)奶O果,“迫不及待的情欲”,唐森牧師風趣地稱之為“要把邱比特的箭弄鈍的各種障礙”——這個微妙的問題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由新教神學或不如說新教教會的老爺們所壟斷。除了威尼斯的僧侶奧特斯這位有創(chuàng)見有才智的著作家外,大多數(shù)人口論者都是新教牧師。例如:布呂克納,他1767年在來頓出版的《動物界論》一書詳盡無遺地論述了現(xiàn)代人口理論,而該書的思想是由魁奈同自己的學生老米拉波對這一題目的一次短暫爭論所提供的,后來就是華萊士牧師、唐森牧師、馬爾薩斯牧師及其學生托·查默斯大牧師,至于這一派的一些次要的牧師文人,那就根本不用談了。最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是象霍布斯、洛克、休謨一類的哲學家,以及象托馬斯·莫爾、坦普爾、薩利、德·維特、諾思、羅、范德林特、康替龍、富蘭克林一類的實業(yè)家和政治家,而特別在理論方面進行過研究并獲得巨大成就的,是象配第、巴爾本、孟德維爾、魁奈一類的醫(yī)生。甚至在十八世紀中葉,一位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牧師塔克爾先生,還曾為他自己研究錢財而進行過辯解。后來,正是隨著“人口原理”的出現(xiàn),新教牧師的喪鐘敲響了。把人口看作財富的基礎,并且和亞當·斯密一樣是牧師們不可調和的敵人的配第,似乎預料到了這些拙劣的干涉,因此說道:“教士最守苦行時,宗教最繁榮,正如在律師餓死的地方,法律最昌明一樣”。配第勸告新教的牧師們:如果你們不愿再追隨使徒保羅,不愿終身不婚來“禁欲”,“至少不要生出多于現(xiàn)有牧師俸祿所能吸收的牧師,也就是說,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只有12000份牧師俸祿的時候,要是生出24000個牧師,那是不明智的,因為12000個無以為生的人總要設法自謀生計。為此他們走向民間,向人們游說:那12000個受俸牧師在毒害人們的靈魂,使這些靈魂餓死,把他們引入歧途,使他們無法升入天國。除了這樣做而外,難道還能有什么別的更容易謀生的方法嗎?”(配第《賦稅論》1667年倫敦版第57頁)亞當·斯密對當時新教牧師的態(tài)度可以從下面這件事看出來。在《給法學博士亞·斯密的一封信,論他的朋友大衛(wèi)·休謨的生平和哲學》(一位稱作基督徒的人著,1784年牛津第4版)這一著作中,諾里奇的高教會派主教霍恩博士責難亞·斯密,因為斯密在一封致斯特蘭先生的公開信中要使自己的“朋友大衛(wèi)〈即休謨〉不朽”,因為斯密向公眾講述,“休謨在他臨終的床上以讀琉善的作品和玩惠斯特牌而自娛”,甚至膽敢寫道:“無論在休謨生前或死后,我始終認為,他在人類天性的弱點所允許的范圍內,接近了一個理想的全智全德的人”。這位主教憤怒地叫喊道:“先生,您把一個不可救藥地反對一切叫作宗教的東西,并且竭盡全力甚至要使宗教這個名稱也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的人的性格和品行,向我們描繪成全智全德的,您這樣做合適嗎?”(同上,第8頁)“但是,熱愛真理的朋友們,不要氣餒,無神論是長久不了的。”(第17頁)亞當·斯密“抱著殘忍的惡意,要在全國宣揚無神論〈就是通過他的《道德情操論》〉……博士先生,我們了解您的詭計!您想得倒好,但是這一次卻失算了。您想用大衛(wèi)·休謨先生的例子來使我們相信,無神論對于意志沮喪的人來說是唯一的興奮劑,是對付死亡恐怖的唯一的解毒劑……您去笑那廢墟中的巴比倫吧!去祝賀那無情的惡魔法老吧!”(同上,第21、22頁)在亞·斯密的學生中,一個正統(tǒng)派在亞·斯密死后寫道:“斯密對休謨的友誼妨礙他成為一個基督徒……他相信休謨的每一句話。即使休謨對他說,月亮是一塊綠色的干酪,他也會相信。所以,休謨說沒有上帝,沒有奇跡,他也同樣相信……斯密在政治原則上接近于共和主義。”(詹姆斯·安德森《蜜蜂》1791—1793年愛丁堡版,共十八卷,第3卷第166、165頁)托·查默斯牧師曾懷疑,亞·斯密捏造出“非生產工人”這個范疇純粹是出于惡意,是專門用來影射新教牧師的,雖然牧師們在上帝的葡萄園中也進行了幸福的勞動。]

在以上所假定的對工人最有利的積累條件下,工人對資本的從屬關系是采取可以忍受的,或者如伊登所說的“安適和寬松的”形式。隨著資本的增長,這種關系不是更為加強,而只是更為擴大,也就是說,資本的剝削和統(tǒng)治的范圍只是隨著它本身的規(guī)模和它的臣民人數(shù)的增大而擴大。在工人自己所生產的日益增加的并且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余產品中,會有較大的份額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們能夠擴大自己的享受范圍,有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費基金,并且積蓄一小筆貨幣準備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財產[205]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由于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松一點。在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中,大都把主要的東西,即資本主義生產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忽略了。在這里,購買勞動力,不是為了用它的服務或它的產品來滿足買者的個人需要。買者的目的是增殖他的資本,是生產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勞動比他支付了報酬的勞動多,也就是包含一個不花費他什么、但會通過商品的出售得到實現(xiàn)的價值部分。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guī)律。勞動力只有在它會把生產資料當作資本來保存,把自身的價值當作資本再生產出來,并且以無酬勞動提供追加資本的源泉的情況下,才能夠賣出去。[注:第2版注:“但是,不論工業(yè)工人還是農業(yè)工人,他們就業(yè)的界限是一致的,那就是雇主能夠從他們的勞動產品中榨取利潤。如果工資率過高,使雇主的利潤降低到平均利潤以下,那末,雇主就會不再雇用他們,或者只有在他們答應降低工資的條件下才會繼續(xù)雇用他們。”(約翰·威德《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歷史》1835年倫敦第3版第240頁)]所以,勞動力的出賣條件不管對工人怎樣有利,總要使勞動力不斷地再出賣,使財富作為資本不斷地擴大再生產。我們已經知道,工資按其本性來說,要求工人不斷地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無酬勞動。即使完全撇開工資提高而勞動價格同時下降等情況不說,工資的增大至多也不過說明工人必須提供的無酬勞動量的減少。這種減少永遠也不會達到威脅制度本身的程度。撇開關于工資率的暴力沖突不說,——亞當·斯密也早就指出過,在這種沖突中,一般說來雇主始終是雇主,——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勞動價格的提高不外是下列兩種情況之一:

一種情況是,勞動價格繼續(xù)提高,因為它的提高不會妨礙積累的進展;這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因為,亞·斯密說過,

“即使利潤下降,資本還是能增長,甚至增長得比以前還要快……利潤小的大資本,一般也比利潤大的小資本增長得快”(《國富論》第1卷第189頁)。

在這種情況下,很顯然,無酬勞動的減少決不會妨礙資本統(tǒng)治的擴大。另一種情況是,積累由于勞動價格的提高而削弱,因為利潤的刺激變得遲鈍了。積累減少了。但是隨著積累的減少,使積累減少的原因,即資本和可供剝削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衡,也就消失了。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機構會自行排除它暫時造成的障礙。勞動價格重新降到適合資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這個水平現(xiàn)在是低于、高于還是等于工資提高前的正常水平??梢姡诘谝环N情況下,并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減緩引起資本的過剩,相反地,是資本的增長引起可供剝削的勞動力的不足。在第二種情況下,并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加速引起資本的不足,相反地,是資本的減少使可供剝削的勞動力過剩,或者不如說使勞動力價格過高。正是資本積累的這些絕對運動反映成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數(shù)量的相對運動,因而看起來好象是由后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用數(shù)學上的術語來說:積累量是自變量,工資量是因變量,而不是相反。同樣,在工業(yè)周期的危機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降低表現(xiàn)為貨幣相對價值的提高,而在繁榮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提高表現(xiàn)為貨幣相對價值的降低。所謂通貨學派[84]就從這里得出結論說,物價高時,流通的貨幣太多;物價低時,流通的貨幣太少[注:第3版和第4版中是:物價高時,流通的貨幣太少;物價低時,流通的貨幣太多。——編者注]。他們的無知和對事實的完全誤解[注:參看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208]。],有這樣一些經濟學家現(xiàn)在可以與之媲美,這些經濟學家把積累的上述現(xiàn)象說成是:在一種情況下是雇傭工人太少,在另一種情況下是雇傭工人太多。

作為所謂“自然人口規(guī)律”的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規(guī)律,可以簡單地歸結如下:資本、積累同工資率之間的關系,不外是轉化為資本的無酬勞動和為推動追加資本所必需的追加勞動之間的關系。因此,這決不是兩個彼此獨立的量,即資本量和工人人口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相反地,歸根到底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無酬勞動和有酬勞動之間的關系。如果工人階級提供的并由資本家階級所積累的無酬勞動量增長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勞動才能轉化為資本,那末,工資就會提高,而在其他一切情況不變時,無酬勞動就會相應地減少。但是,一旦這種減少達到一定點,滋養(yǎng)資本的剩余勞動不再有正常數(shù)量的供應時,反作用就會發(fā)生:收入中資本化的部分減少,積累削弱,工資的上升運動受到反擊??梢?,勞動價格的提高被限制在這樣的界限內,這個界限不僅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不受侵犯,而且還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的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梢?,被神秘化為一種自然規(guī)律的資本主義積累規(guī)律,實際上不過表示:資本主義積累的本性,絕不允許勞動剝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勞動價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嚴重地危及資本關系的不斷再生產和它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在一種不是物質財富為工人的發(fā)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為現(xiàn)有價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產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別的樣子。正象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頭腦的產物的支配一樣,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受他自己雙手的產物的支配。[注:“如果回頭來看看我們在最初研究時曾經指出的……資本本身不過是人的勞動的產物……那末似乎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人怎么會落入他自己的產物——資本——的統(tǒng)治下,并且從屬于這個產物;然而,因為實際上情況確實如此,所以不禁要問:工人作為資本的創(chuàng)造者,怎么會由資本的主人變?yōu)橘Y本的奴隸呢?”(馮·杜能《孤立國家》1863年羅斯托克版第2部第2編第5、6頁)杜能的功績在于提出了問題。他的回答卻十分幼稚。]

2.在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的進程中資本可變部分相對減少

按照經濟學家們自己的見解,引起工資提高的,既不是社會財富的現(xiàn)有量,也不是已經取得的資本量,而僅僅是積累的不斷增長和它的增長速度。(亞·斯密《國富論》第1篇第8章)以上我們只考察了這個過程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在資本技術構成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增長的階段。但是過程會越出這一階段。

一旦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奠定下來,在積累過程中就一定會出現(xiàn)一個時刻,那時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發(fā)展成為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杠桿。亞·斯密說:

“引起工資提高的原因,即資本的增長,也促使勞動生產能力提高,使較小量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較大量的產品。”[209]

如果撇開土壤肥力等等自然條件,撇開分散勞動的獨立生產者的技能(這種技能更多地表現(xiàn)在質量即制品的優(yōu)劣上,而不是表現(xiàn)在數(shù)量即制品的多寡上),那末,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就表現(xiàn)為一個工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力強度使之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資料的相對量。工人用來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的量,隨著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在這里,這些生產資料起著雙重作用。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例如,由于有了工場手工業(yè)分工和采用了機器,同一時間內加工的原料增多了,因而,進入勞動過程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量增大了。這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方面,使用的機器、役畜、礦物質肥料、排水管等等的量,則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以建筑物、煉鐵爐、運輸工具等等形式積聚起來的生產資料的量,也是這樣。但是,不管是條件還是結果,只要生產資料的量比并入生產資料的勞動力相對增長,這就表示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因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表現(xiàn)為勞動的量比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量相對減少,或者說,表現(xiàn)為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觀因素的量相對減少。

資本技術構成的這一變化,即生產資料的量比推動它的勞動力的量相對增長,又反映在資本的價值構成上,即資本價值的不變組成部分靠減少它的可變組成部分而增加。例如,有一筆資本,按百分比計算,起初50%投在生產資料上,50%投在勞動力上。后來,隨著勞動生產率的發(fā)展,80%投在生產資料上,20%投在勞動力上,等等。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日益相對增長的這一規(guī)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價格的比較分析所證實(象前面已經說明的),不管我們比較的是同一國家的不同經濟時代,還是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只代表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或資本不變部分的那個價格要素的相對量,同積累的增進成正比;用來支付勞動或代表資本可變部分的另一價格要素的相對量,一般同積累的增進成反比。

不過,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或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只是近似地表示出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構成上的變化。例如,目前投入紡紗業(yè)的資本價值中,不變資本占7/8,可變資本占1/8,而在十八世紀初不變資本占1/2,可變資本占1/2,但是,目前一定量紡紗勞動在生產中所消費的原料、勞動資料等等的量卻比十八世紀初要多幾百倍。原因很簡單:隨著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不僅勞動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量增大了,而且生產資料的價值比生產資料的量也相對地減小了。這樣一來,生產資料的價值絕對地增長了,但不是同它的量按比例增長。因此,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差額的增大,同不變資本轉化成的生產資料的量和可變資本轉化成的勞動力的量之間的差額的增大相比,要慢得多。隨著后一個差額的增長,前一個差額也增長,但是增長的程度較小。

然而,積累的增進雖然使資本可變部分的相對量減少,但是決不因此排斥它的絕對量的增加。假定資本價值起初分為50%的不變資本和50%的可變資本,后來分為80%的不變資本和20%的可變資本。如果原有資本在此期間從例如6000鎊增加到18000鎊,那末,它的可變組成部分也要增加1/5。這個可變部分原來是3000鎊,現(xiàn)在是3600鎊。但是,要使勞動的需求提高20%,以前只需資本增加20%就夠了,現(xiàn)在則要求原有資本增加為三倍。

在第四篇中已經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怎樣以大規(guī)模的協(xié)作為前提,怎樣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組織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才能使生產資料由于大規(guī)模積聚而得到節(jié)約,才能產生那些按其物質屬性來說只適于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如機器體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為生產服務,才能使生產過程變?yōu)榭茖W在工藝上的應用。在商品生產中,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因而勞動者或者分散地、獨立地生產商品,或者由于缺乏自己經營的資料而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上述的前提只有通過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xiàn),或者說,隨著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來實現(xiàn)。商品生產的地基只有在資本主義的形式上才能擔負起大規(guī)模的生產。所以,單個商品生產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前提。因此,在從手工業(yè)到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中,我們必須假定已經有這種積累。這種積累可以叫作原始積累,因為它不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的歷史結果,而是這種生產的歷史基礎。這種積累本身是怎樣發(fā)生的,我們還用不著在這里研究。只要知道它是起點就行了。但是,一切在這個基礎上生長起來的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同時也就是提高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生產的方法,而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又是積累的形成要素。因此,這些方法同時也就是資本生產資本或加速資本積累的方法。剩余價值不斷再轉化為資本,表現(xiàn)為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量的不斷增長。這種增長又成為不斷擴大生產規(guī)模的基礎,成為隨之出現(xiàn)的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加速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的基礎??梢?,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表現(xiàn)為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條件,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又反過來引起資本的加速積累。因此,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隨著資本積累而發(fā)展,資本積累又隨著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發(fā)展。這兩種經濟因素由于這種互相推動的復合關系,引起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從而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越來越小。

每一個資本,都是生產資料的或大或小的積聚,并且相應地指揮著一支或大或小的勞動軍。每一個積累都成為新的積累的手段。這種積累隨著執(zhí)行資本職能的財富數(shù)量的增多而擴大這種財富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從而擴大大規(guī)模生產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的基礎。社會資本的增長是通過許多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xiàn)的。假定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各單個資本,從而生產資料的積聚,會按照它們各自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份額的比例而增長。同時,從原資本上會分出枝杈來,作為新的獨立資本執(zhí)行職能。在這方面,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分產起著重大作用。因此,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家的人數(shù)也多少有所增加。這種直接以積累為基礎的或不如說和積累等同的積聚,有兩個特征。第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生產資料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積聚的增進,受社會財富增長程度的限制。第二,社會資本中固定在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部分,分在許多資本家身上,他們作為獨立的和互相競爭的商品生產者彼此對立著。所以,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不僅分散在許多點上,而且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增長還受到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的分裂的阻礙。因此,積累一方面表現(xiàn)為生產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不斷增長的積聚,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許多單個資本的互相排斥。

社會總資本這樣分散為許多單個資本,或它的各部分間的互相排斥,又遇到各部分間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這已不再是生產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簡單的、和積累等同的積聚。這是已經形成的各資本的積聚,是它們的個體獨立性的消滅,是資本家剝奪資本家,是許多小資本變成少數(shù)大資本。這一過程和前一過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僅僅以已經存在的并且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在分配上的變化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圍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的絕對界限的限制。資本所以能在這里,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在那里,在許多人手中喪失了。這是不同于積累和積聚的本來意義的集中。

資本的這種集中或資本吸引資本的規(guī)律,不可能在這里加以闡述。簡單地提一些事實就夠了。競爭斗爭是通過使商品便宜來進行的。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商品的便宜取決于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又取決于生產規(guī)模。因此,較大的資本戰(zhàn)勝較小的資本。其次,我們記得,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在正常條件下經營某種行業(yè)所需要的單個資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因此,較小的資本擠到那些大工業(yè)還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領的生產領域中去。在那里,競爭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競爭的資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競爭的資本的大小成反比。競爭的結果總是許多較小的資本家垮臺,他們的資本一部分轉入勝利者手中,一部分歸于消滅。除此而外,一種嶄新的力量——信用事業(yè),隨同資本主義的生產而形成起來。起初,它作為積累的小小的助手不聲不響地擠了進來,通過一根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lián)合的資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競爭斗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變成一個實現(xiàn)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fā)展,競爭和信用——集中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杠桿,也以同樣的程度發(fā)展起來。同時,積累的增進又使可以集中的材料即單個資本增加,而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又替那些要有資本的預先集中才能建立起來的強大工業(yè)企業(yè),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社會需要,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技術手段。因此,現(xiàn)在單個資本的互相吸引力和集中的趨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雖然集中運動的相對廣度和強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資本主義財富已經達到的數(shù)量和經濟機構的優(yōu)越性來決定,但是集中的進展決不取決于社會資本的實際增長量。這正是集中和積聚特別不同的地方,因為積聚不過是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的另一種表現(xiàn)而已。集中可以通過單純改變既有資本的分配,通過單純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來實現(xiàn)。資本所以能在這里,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在那里,在許多單個人的手中被奪走了。在一個生產部門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資本已溶合為一個單個資本時,集中便達到了極限。[注:{第4版注:英美兩國最新的“托拉斯”已經在為這一目標而奮斗,它們力圖至少把一個生產部門的全部大企業(yè)聯(lián)合成一個握有實際壟斷權的大股份公司。——弗·恩·}]在一個社會里,只有當社會總資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資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資本家公司手中的時候,集中才算達到極限。

集中補充了積累的作用,使工業(yè)資本家能夠擴大自己的經營規(guī)模。不論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是積累的結果,還是集中的結果;不論集中是通過強制的道路進行吞并,——在這種場合,某些資本成為對其他資本的占壓倒優(yōu)勢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資本的個體內聚力,然后把各個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來,——還是通過建立股份公司這一比較平滑的辦法把許多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資本溶合起來,經濟作用總是一樣的。工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對于更廣泛地組織許多人的總體勞動,對于更廣泛地發(fā)展這種勞動的物質動力,也就是說,對于使分散的、按習慣進行的生產過程不斷地變成社會結合的、用科學處理的生產過程來說,到處都成為起點。

不過很明顯,積累,即由圓形運動變?yōu)槁菪芜\動的再生產所引起的資本的逐漸增大,同僅僅要求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的集中比較起來,是一個極緩慢的過程。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集中在這樣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即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增加它的不變部分,從而減少對勞動的相對需求。

通過集中而在一夜之間集合起來的資本量,同其他資本量一樣,不斷再生產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從而成為社會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杠桿。因此,當人們談到社會積累的增進時,今天已經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內。

在正常的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見第22章第1節(jié)),主要是充當利用新發(fā)明和新發(fā)現(xiàn)的手段,總之,是充當利用工業(yè)改良的手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舊資本總有一天也要從頭到尾地更新,要脫皮,并且同樣會以技術上更加完善的形式再生出來,在這種形式下,用較少量的勞動就足以推動較多量的機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不言而喻,經歷這種更新過程的資本越是由于集中運動而大量聚集,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也就越厲害。

可見,一方面,在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較起來,會越來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構成再生產出來的舊資本,會越來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

3.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的累進生產

資本積累最初只是表現(xiàn)為資本的量的擴大,但是以上我們看到,它是通過資本構成不斷發(fā)生質的變化,通過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不斷增加資本的不變部分而實現(xiàn)的。[注:第3版注:在馬克思的自用本上,此處作了如下的邊注:“為了以后備考,這里應當指出:如果擴大只是量上的擴大,那末同一生產部門中,較大和較小資本的利潤都同預付資本的量成比例。如果量的擴大引起了質的變化,那末,較大資本的利潤率就會同時提高”。——弗·恩·]

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之相適應的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不只是同積累的增進或社會財富的增長保持一致的步伐。它們的進展要快得多,因為簡單的積累即總資本的絕對擴大,伴隨有總資本的各個分子的集中,追加資本的技術變革,也伴隨有原資本的技術變革。因此,隨著積累的進程,資本的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的比例會發(fā)生變化;假定原來是1∶1,后來會變成2∶1、3∶1、4∶1、5∶1、7∶1等等,因而隨著資本的增長,資本總價值轉化為勞動力的部分不是1/2,而是遞減為1/3、1/4、1/5、1/6、1/8等等,轉化為生產資料的部分則遞增為2/3、3/4、4/5、5/6、7/8等等。因為對勞動的需求,不是由總資本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總資本可變組成部分的大小決定的,所以它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遞減,而不象以前假定的那樣,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按比例增加。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并且隨著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誠然,隨著總資本的增長,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即并入總資本的勞動力也會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越來越小。積累表現(xiàn)為生產在一定技術基礎上的單純擴大的那種間歇時間縮短了。為了吸收一定數(shù)目的追加工人,甚至為了在舊資本不斷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的情況下繼續(xù)雇用已經在職的工人,就不僅要求總資本以不斷遞增的速度加快積累。而且,這種不斷增長的積累和集中本身,又成為使資本構成發(fā)生新的變化的源泉,也就是成為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再次迅速減少的源泉??傎Y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相對減少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加快,而且比總資本本身的增長還要快這一事實,在另一方面卻相反地表現(xiàn)為,好象工人人口的絕對增長總是比可變資本即工人人口的就業(yè)手段增長得快。事實是,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規(guī)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就社會總資本來考察,時而它的積累運動引起周期的變化,時而這個運動的各個因素同時分布在各個不同的生產部門。在某些部門,由于單純的積聚[注:第3版中是:集中。——編者注],資本的構成發(fā)生變化而資本的絕對量沒有增長;在有些部門,資本的絕對增長同它的可變組成部分或它所吸收的勞動力的絕對減少結合在一起;在另一些部門,資本時而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上持續(xù)增長,并按照它增長的比例吸引追加的勞動力,時而有機構成發(fā)生變化,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縮小;在一切部門中,資本可變部分的增長,從而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的增長,總是同過剩人口的激烈波動,同過剩人口的暫時產生結合在一起,而不管這種產生采取排斥就業(yè)工人這個較明顯的形式,還是采取使追加的工人人口難于被吸入它的通常水道這個不大明顯但作用相同的形式。[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調查表明:

全體從事農業(yè)的人員(土地所有者、租地農場主、園丁、牧人等等都包括在內)1851年為2011447人,1861年為1924110人,減少87337人。毛織廠——1851年為102714人,1861年為79242人;絲織廠——1851年為111940人,1861年為101678人;印染工人——1851年為12098人,1861年為12556人,雖然生產大為擴大,但人數(shù)增加很少,這就意味著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相對地大為減少。制帽工人——1851年為15957人,1861年為13814人;草帽及便帽工人——1851年為20393人,1861年為18176人;麥芽工人——1851年為10566人,1861年為10677人;蠟燭工人——1851年為4949人,1861年為4686人,人數(shù)減少的原因之一是煤氣燈的增多。制梳工人——1851年為2038人,1861年為1478人;鋸木工人——1851年為30552人,1861年為31647人,由于鋸木機的推廣,人數(shù)增加很少;制釘工人——1851年為26940人,1861年為26130人,人數(shù)減少是由于機器的競爭;錫礦和銅礦工人——1851年為31360人,1861年為32041人。相反,棉紡織業(yè)——1851年為371777人,1861年為456646人;煤礦——1851年為183389人,1861年為246613人。“一般說來,1851年以來,工人人數(shù)的增加在那些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成功地采用機器的部門最為顯著。”(《186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人口調查》1863年倫敦版第3卷第35—39頁)]隨著已經執(zhí)行職能的社會資本量的增長及其增長程度的提高,隨著生產規(guī)模和所使用的工人人數(shù)的擴大,隨著他們勞動的生產力的發(fā)展,隨著財富的一切源流的更加廣闊和更加充足,資本對工人的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排斥力互相結合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技術形式的變化速度不斷加快,那些時而同時地時而交替地被卷入這些變化的生產部門的范圍不斷增大。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guī)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注:可變資本相對量遞減的規(guī)律和這個規(guī)律對雇傭工人階級狀況的影響,曾經被古典學派某些優(yōu)秀的經濟學家感覺到,但是沒有被他們所理解。在這方面,最大的功績應歸于約翰·巴頓,雖然他同所有其他的人一樣,把不變資本同固定資本混為一談,把可變資本同流動資本混為一談。他說:“對勞動的需求取決于流動資本的增加,而不是取決于固定資本的增加。如果這兩種資本的比例在任何時候和在任何情況下確實都是一樣的話,那末由此的確可以得出結論說,就業(yè)工人的人數(shù)同國家的財富成比例。但是這種假定一點也不現(xiàn)實。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和文明的傳播,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相比越來越大。英國生產一匹凡爾紗所使用的固定資本額至少等于印度生產同樣一匹凡爾紗所使用的固定資本額的一百倍,也許是一千倍。而流動資本的份額則是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如果把一年的全部積蓄都加到固定資本上去,也不會使勞動的需求有任何增長。”(約翰·巴頓《論影響社會上勞動階級狀況的環(huán)境》1817年倫敦版第16、17頁)“使國家純收入增加的原因,同時可以使人口過剩,從而使工人狀況惡化。”(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第469頁)隨著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會相對地減少”(同上,第480頁注)。“用來維持勞動的資本額可以不依賴于資本總額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隨著資本本身越來越雄厚,就業(yè)規(guī)模的大波動以及大貧困變得越來越頻繁。”(理查·瓊斯《政治經濟學緒論》1833年倫敦版第12頁)“〈對勞動的〉需求的提高……并不是同總資本的積累成比例的……因此,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用于再生產的國民資本的每次增加,對工人狀況的影響會越來越小。”(拉姆賽《論財富的分配》第90、91頁)]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guī)律,事實上,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guī)律。抽象的人口規(guī)律只存在于歷史上還沒有受過人干涉的動植物界。

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杠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yè)后備軍,它絕對地隸屬于資本,就好象它是由資本出錢養(yǎng)大的一樣。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需要創(chuàng)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隨著積累和伴隨積累而來的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的突然擴張力也增長了,這不僅是因為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伸縮性和絕對財富——資本不過是其中一個可伸縮的部分——增長了,也不僅是因為信用每當遇到特殊刺激會在轉眼之間把這種財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為追加資本交給生產支配。這還因為生產過程本身的技術條件,機器、運輸工具等等,有可能以最大的規(guī)模最迅速地把剩余產品轉化為追加的生產資料。隨著積累的增進而膨脹起來的并且可以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大量社會財富,瘋狂地涌入那些市場突然擴大的舊生產部門,或涌入那些由舊生產部門的發(fā)展而引起的新興生產部門,如鐵路等等。在所有這些場合,都必須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決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響其他部門的生產規(guī)模。這些人就由過剩人口來提供。現(xiàn)代工業(yè)特有的生活過程,由中等活躍、生產高度繁忙、危機和停滯這幾個時期構成的、穿插著較小波動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產業(yè)后備軍或過剩人口的不斷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這樣的基礎之上的。而工業(yè)周期的階段變換又補充新的過剩人口,并且成為過剩人口再生產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現(xiàn)代工業(yè)這種獨特的生活過程,我們在人類過去的任何時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幼年時期也不可能出現(xiàn)。那時資本構成的變化還極其緩慢。因此,對勞動的需求的增長,總的說來是同資本的積累相適應的。不管那時資本積累的增進同現(xiàn)代相比是多么緩慢,它還是碰到了可供剝削的工人人口的自然限制,這些限制只有通過以后將要談到的暴力手段才能清除。生產規(guī)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而后者又引起前者,但是沒有可供支配的人身材料,沒有不取決于人口絕對增長的工人的增加,前者是不可能的。工人的這種增加,是通過使一部分工人不斷地被“游離”出來的簡單過程,通過使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比擴大的生產相對減少的方法造成的。因此,現(xiàn)代工業(yè)的整個運動形式來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斷地轉化為失業(yè)的或半失業(yè)的人手。政治經濟學的膚淺性也表現(xiàn)在,它把信用的膨脹和收縮,把工業(yè)周期各個時期更替這種單純的征兆,看作是造成這種更替的原因。正如天體一經投入一定的運動就會不斷地重復這種運動一樣,社會生產一經進入交替發(fā)生膨脹和收縮的運動,也會不斷地重復這種運動。而結果又會成為原因,于是不斷地再生產出自身條件的整個過程的階段變換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注:在作者校訂過的法文版中,這里插入了下面這段話:“但是,當機器工業(yè)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對整個國民生產產生了絕對的影響時;當對外貿易由于機器工業(yè)而開始超過國內貿易時;當世界市場逐漸侵占了新世界即亞洲和澳洲的廣闊地區(qū)時;最后,當走上競賽場的工業(yè)國家為數(shù)眾多時;——只是從這個時候起,才開始出現(xiàn)不斷重復的周期,它們的各個相繼的階段都為時數(shù)年,而且它們總是以一場普遍危機的爆發(fā)而告終,這場危機既是一個周期的終點,也是另一個新周期的起點。直到現(xiàn)在,這種周期的延續(xù)時間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shù)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相反,根據我們以上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規(guī)律,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數(shù)字是可變的,而且周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編者注]這種周期性一經固定下來,那末,就連政治經濟學也會把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過剩人口的生產,看作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生活條件。

曾任牛津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后來又任英國殖民部官員的赫·梅里威耳說:

“假定在危機時期國家竭力通過向國外移民的辦法來擺脫幾十萬過剩的貧民,那結果會怎樣呢?結果是,當對勞動的需求剛一恢復時,就會感到勞動不足。人的再生產不管多么快,要把成年工人補充起來,總需要有一代人的時間??墒俏覀兊墓S主的利潤主要取決于是否有能力利用暢銷的有利時機,并以此來彌補滯銷時期的損失。而他們只有擁有對機器和體力勞動的指揮權,才能保證有這種能力。他們必須找到可供支配的人手;他們必須能夠依據市場情況在必要時加強或收縮他們的營業(yè)活動,否則他們就決不能在競爭的角逐中保持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是國家財富的基礎。”[注:赫·梅里威耳《關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演說》1841—1842年倫敦版第1卷第146頁。]

甚至馬爾薩斯也承認,過剩人口對于現(xiàn)代工業(yè)來說是必要的,雖然他按照自己的偏狹之見,把它解釋成工人人口的絕對過剩,而不是工人人口的相對過剩。他說:

“在一個主要依靠工商業(yè)的國家里,如果在工人階級中間盛行慎重地對待結婚的習慣,那對國家是有害的……按人口的性質來說,即使遇到特殊需求,不經過16年或18年的時間,也不可能向市場供應追加工人。然而,收入通過節(jié)約轉化為資本卻可以快得多;一個國家的勞動基金比人口增長得快的情況,是經常有的。”[注: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第215、319、320頁。在這本書中,馬爾薩斯依靠西斯蒙第終于發(fā)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美妙的三位一體:生產過剩,人口過剩,消費過剩,實在是三個極美妙的怪物!參看弗·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第107頁及以下各頁[210]。]

政治經濟學這樣把工人的相對過剩人口的不斷生產宣布為資本主義積累的必要條件之后,就恰如其分地以一個老處女的姿態(tài),通過自己“最理想的人”資本家的嘴,對那些因自己創(chuàng)造了追加資本而被拋向街頭的“過剩的人”說了如下的話:

“我們工廠主增大你們借以生存的資本,為你們做了我們所能做的事情;而你們必須去做其余的事情,去使你們的人數(shù)同生存資料相適應”[注:哈里埃特·馬提諾《曼徹斯特的罷工》1832年版第101頁。]。

對資本主義生產來說,人口自然增長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勞動力數(shù)量是絕對不夠的。為了能夠自由地活動,它需要有一支不以這種自然限制為轉移的產業(yè)后備軍。

以上我們假定,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的增減正好同可變資本的增減相一致。

然而,可變資本在它所指揮的工人人數(shù)不變或甚至減少的情況下也會增長。如果單個工人提供更多的勞動,因而得到更多的工資,——即使勞動價格不變,或者甚至下降,但只要下降得比勞動量的增加慢,——情況就是如此。在這種場合,可變資本的增長是勞動增加的指數(shù),而不是就業(yè)工人增加的指數(shù)。每一個資本家的絕對利益在于,從較少的工人身上而不是用同樣低廉或甚至更為低廉的花費從較多的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勞動。在后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支出會隨著所推動的勞動量成比例地增長,在前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增長則要慢得多。生產規(guī)模越大,這種動機就越具有決定意義。它的力量隨資本積累一同增長。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既是積累的原因,又是積累的結果——使資本家能夠通過從外延方面或內含方面加強對單個勞動力的剝削,在支出同樣多的可變資本的情況下推動更多的勞動。其次,我們還知道,資本家越來越用不大熟練的工人排擠較熟練的工人,用未成熟的勞動力排擠成熟的勞動力,用女勞動力排擠男勞動力,用少年或兒童勞動力排擠成年勞動力,這樣,他就用同樣多的資本價值買到更多的勞動力。

所以,在積累的進程中,一方面,較大的可變資本無須招收更多的工人就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另一方面,同樣數(shù)量的可變資本用同樣數(shù)量的勞動力就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最后,通過排擠較高級的勞動力可以推動更多低級的勞動力。

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或工人的游離,比生產過程隨著積累的增進本身而加速的技術變革,比與此相適應的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更為迅速。如果說生產資料在擴大自己的規(guī)模和作用的同時,在越來越小的程度上成為工人的就業(yè)手段,那末,這種情況本身又會由于下述事實而有所變化:勞動生產力越是增長,資本造成的勞動供給比資本對工人的需求越是增加得快。工人階級中就業(yè)部分的過度勞動,擴大了它的后備軍的隊伍,而后者通過競爭加在就業(yè)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壓力,又反過來迫使就業(yè)工人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和聽從資本的擺布。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迫使它的另一部分無事可做,反過來,它的一部分無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這成了各個資本家致富的手段[注:甚至在1863年棉荒時期,布萊克本的紡紗工人在其散發(fā)的一本小冊子中,對過度勞動也提出了強烈的指責。由于工廠法的約束,從事這種過度勞動的當然只有成年男工。“這個工廠要求成年工人每天勞動十二至十三小時,雖然有成百的人被迫無事可做,而他們又愿意勞動一部分時間,以便養(yǎng)家活口和防止自己的工人弟兄因過度勞動而早死。”小冊子接著說,“我們要問,進行額外時間的勞動這種作法,能使主人和‘仆役’之間建立某種可以容忍的關系嗎?過度勞動的犧牲者和因此而被宣告為被迫無事可做的人,同樣地感到不公平。如果把勞動加以公平的分配,那末,這個地區(qū)所需完成的工作足以使所有的人都能部分地就業(yè)。我們只要求一個權利:我們請求業(yè)主們,至少在目前狀況維持不變的期間,普遍縮短勞動時間,而不是使一部分人從事過度勞動,使另一部分人由于沒有活干被迫靠救濟來維持生活。”(《工廠視察員報告。1863年10月31日》第8頁)——《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作者,以其慣有的不會弄錯的資產階級本能,來理解相對過剩人口對就業(yè)工人的影響。“在這個王國中,引起怠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缺少足夠數(shù)量的勞動人手。只要出現(xiàn)對產品的某種特殊需求,而使勞動量變得不足時,工人就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并且想使業(yè)主也感覺到這一點;這是令人驚奇的;但是這幫家伙的心思壞透了,每遇到這種場合,成群的工人就聯(lián)合起來,終日游惰,使他們的業(yè)主陷于困境。”(《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第27、28頁)他是說,這幫家伙要求提高工資。],同時又按照與社會積累的增進相適應的規(guī)模加速了產業(yè)后備軍的生產。這個因素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上是多么重要,可以拿英國的例子來證明。英國“節(jié)約”勞動的技術手段是十分強大的。但是,如果明天把勞動普遍限制在合理的程度,并且把工人階級的各個階層再按年齡和性別進行適當安排,那末,要依照現(xiàn)有的規(guī)模繼續(xù)進行國民生產,目前的工人人口是絕對不夠的。目前“非生產”工人的大多數(shù)都不得不轉化為“生產”工人。

大體說來,工資的一般變動僅僅由同工業(yè)周期各個時期的更替相適應的產業(yè)后備軍的膨脹和收縮來調節(jié)。因此,決定工資的一般變動的,不是工人人口絕對數(shù)量的變動,而是工人階級分為現(xiàn)役軍和后備軍的比例的變動,是過剩人口相對量的增減,是過剩人口時而被吸收、時而又被游離的程度。現(xiàn)代工業(yè)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個周期性的階段,而且這些階段在積累進程中被越來越頻繁地相繼發(fā)生的不規(guī)則的波動所打斷。對于這個現(xiàn)代工業(yè)來說,如果有下面這樣的規(guī)律,那確實是太好了:勞動的供求不是通過資本的膨脹和收縮,因而不是按照資本當時的增殖需要來調節(jié),以致勞動市場忽而由于資本膨脹而顯得相對不足,忽而由于資本收縮而顯得過剩,而是相反,資本的運動依存于人口量的絕對運動。然而,這正是經濟學的教條。按照這個教條,工資因資本的積累而提高。工資的提高刺激工人人口更快地增加,這種增加一直持續(xù)到勞動市場充斥,因而資本同工人的供給比較相對不足時為止。工資下降,于是事情走向反面。由于工資的下降,工人人口逐漸減少,以致資本同工人人口比較又相對過剩了,或者象另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工資的降低和對工人剝削的相應提高,會重新加速積累,而與此同時,低工資又會抑制工人階級的增長。這樣一來,就又出現(xiàn)勞動供不應求、工資提高等等情況。這對于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生產是一個多么美好的運動方法?。】墒牵谡嬲袆趧幽芰Φ娜丝谝蚬べY提高而可能出現(xiàn)某種實際增長以前,已經一再經過了這樣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必然發(fā)生工業(yè)戰(zhàn),展開廝殺,并且決出勝負。

1849年至1859年間,在谷物價格下降的同時,英國農業(yè)地區(qū)出現(xiàn)了實際考察起來只是名義上的工資提高。例如,周工資在威爾特郡由7先令提高到8先令,在多爾塞特郡由7先令或8先令提高到9先令,等等。這是農業(yè)過剩人口空前外流的結果,而人口外流是由戰(zhàn)爭的需要[211]和鐵路工程、工廠、礦山等部門的大規(guī)模擴展引起的。工資越低,它的任何提高,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提高,在百分比上也表現(xiàn)得越高。例如,周工資是20先令,提高到22先令,就是提高10%;但如果周工資只有7先令,提高到9先令,那就是提高[28+(4/7)]%,這就聳人聽聞了。不管怎樣,租地農場主大喊大叫起來,甚至倫敦《經濟學家》在談到這些饑餓工資時,也鄭重其事地胡謅什么有了“普遍的和重大的提高”[注:1860年1月21日《經濟學家》。]。租地農場主該怎么辦呢?難道他們會象教條的經濟學的頭腦所設想的那樣,等待這種優(yōu)厚的報酬促使農業(yè)工人繁殖,直到他們的工資不得不重新下降嗎?不,租地農場主采用了更多的機器,工人轉瞬間又“過剩”了,過剩的比例連租地農場主也感到滿意了。同以前相比,現(xiàn)在投入農業(yè)的“資本更多了”,并且采取了生產效率更高的形式。這樣一來,對勞動的需求不僅相對地下降,而且絕對地下降了。

經濟學的上述虛構,把調節(jié)工資的一般變動或調節(jié)工人階級即總勞動力和社會總資本之間的關系的規(guī)律,同在各個特殊生產部門之間分配工人人口的規(guī)律混為一談了。例如,由于市場情況良好,某一生產部門的積累特別活躍,利潤高于平均利潤,追加資本紛紛涌來,這樣,對勞動的需求和工資自然就會提高。較高的工資把較大一部分工人人口吸引到這個有利的部門,直到這里勞動力達到飽和,工資終于又下降到以前的平均水平,如果工人流入過多,甚至會降到這個水平以下。那時工人流入該生產部門的現(xiàn)象不僅停止,甚至還會發(fā)生流出現(xiàn)象。在這里,政治經濟學家就以為看到了,隨著工資的提高,工人人數(shù)“在何處以及如何”絕對增長,而隨著工人人數(shù)的絕對增長,工資“在何處以及如何”下降;但是事實上,他所看到的,只是某一特殊生產部門的勞動市場的局部波動,他所看到的,只是工人人口按照資本變化不定的需要而在各投資部門之間分配的現(xiàn)象。

產業(yè)后備軍在停滯和中等繁榮時期加壓力于現(xiàn)役勞動軍,在生產過剩和亢進時期又抑制現(xiàn)役勞動軍的要求。所以,相對過剩人口是勞動供求規(guī)律借以運動的背景。它把這個規(guī)律的作用范圍限制在絕對符合資本的剝削欲和統(tǒng)治欲的界限之內。這里正好應該回過來談一下經濟學辯護論者的一大業(yè)績。我們記得,由于采用新機器或擴大舊機器,一部分可變資本轉化為不變資本,這是“束縛”資本并從而“游離”工人的活動,而經濟學辯護士卻相反地把這種活動說成是為工人游離資本。只有到現(xiàn)在我們才能充分地評價辯護士的厚顏無恥。其實,被游離出來的,不僅有直接被機器排擠的工人,而且還有他們的代替者和企業(yè)在原有基礎上實行一般擴大時通常會吸收的追加人員。現(xiàn)在他們全被“游離”出來,并且每一筆希望執(zhí)行職能的新資本都能支配他們。不管這種資本吸引的是這些工人,還是另一些工人,只要這筆資本剛好足以從市場上雇走被機器拋到市場上的那么多工人,那末對勞動的總需求的影響就等于零。如果它雇用的人數(shù)較少,過剩的人數(shù)就會增加;如果它雇用的人數(shù)較多,勞動總需求增加的幅度也只不過等于就業(yè)的人超過“被游離的人”的那個差額??梢?,尋求投資場所的追加資本本來會激起的勞動總需求的增加,在以上每一種場合都會按照工人被機器拋向街頭的程度而受到抵銷。因此,這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的機構已安排好,不讓資本的絕對增長伴有勞動總需求的相應增加。而辯護士們就把這叫作對于被排擠的工人在被拋入產業(yè)后備軍的過渡時期中遭受貧困、痛苦和可能死亡的一種補償!勞動的需求同資本的增長并不是一回事,勞動的供給同工人階級的增長也不是一回事,所以,這里不是兩種彼此獨立的力量互相影響。骰子是假造的。資本在兩方面同時起作用。它的積累一方面擴大對勞動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游離”工人來擴大工人的供給,與此同時,失業(yè)工人的壓力又迫使就業(yè)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的供給不依賴于工人的供給。勞動供求規(guī)律在這個基礎上的運動成全了資本的專制。因此,一旦工人識破秘密,知道了他們?yōu)槭裁磩趧釉蕉?,為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是提高,他們連充當資本增殖手段的職能也就越是沒有保障;一旦工人發(fā)現(xiàn),他們本身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完全取決于相對過剩人口的壓力;一旦工人因此試圖通過工聯(lián)等等在就業(yè)工人和失業(yè)工人之間組織有計劃的合作,來消除或削弱資本主義生產的那種自然規(guī)律對他們這個階級所造成的毀滅性的后果,這時,資本和它的獻媚者政治經濟學家就大吵大叫起來,說這是違反了“永恒的”和所謂“神圣的”供求規(guī)律。也就是說,就業(yè)工人和失業(yè)工人之間的任何聯(lián)合都會破壞這個規(guī)律的“純粹的”作用。另一方面,例如在殖民地,只要有不利的情況妨礙建立產業(yè)后備軍,從而妨礙工人階級絕對地隸屬于資本家階級,資本就會同它的庸俗的???middot;判札一道起來反叛“神圣的”供求規(guī)律,并企圖用強制手段來阻礙它發(fā)揮作用。

4.相對過剩人口的各種存在形式。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

相對過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個工人在半失業(yè)或全失業(yè)的時期,都屬于相對過剩人口。工業(yè)周期階段的更替使相對過剩人口具有顯著的、周期反復的形式,因此相對過剩人口時而在危機時期急劇地表現(xiàn)出來,時而在營業(yè)呆滯時期緩慢地表現(xiàn)出來。如果撇開這些形式不說,那末,過剩人口經常具有三種形式: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和停滯的形式。

在現(xiàn)代工業(yè)的中心——工廠、制造廠、冶金廠、礦山等等,工人時而被排斥,時而在更大的規(guī)模上再被吸引,因此總的說來,就業(yè)人數(shù)是增加的,雖然增加的比率同生產規(guī)模相比不斷縮小。在這里,過剩人口處于流動的形式。

無論在真正的工廠中,還是在一切使用機器或者甚至僅僅實行現(xiàn)代分工的大工場中,都需要大量的還沒有脫離少年期的男工。少年期一過,便只剩下極少數(shù)的人能夠被原生產部門繼續(xù)雇用,而大多數(shù)的人通常要被解雇。他們成了流動過剩人口的一個要素,這個要素隨著工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而增大。其中一部分人移居國外,其實不過是跟著外流的資本流出去。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增長得快,英格蘭就是一個例子。工人數(shù)量的自然增長不能滿足資本積累的需要,但同時又超過這種需要,這是資本運動本身的一個矛盾。資本需要的少年工人數(shù)量較大,成年工人數(shù)量較小。比這個矛盾更引人注目的是另一個矛盾:在成千上萬的人手流落街頭的同時,卻有人抱怨人手不足,因為分工把人手束縛在一定的生產部門了。[注:1866年下半年,倫敦有8萬到9萬工人失業(yè),而同時期的工廠報告卻說:“說需求總是恰好在必需的時候引起供給,似乎不是絕對正確的。拿勞動來說,就不是這樣,去年由于缺乏勞動力,許多機器不得不停工”(《工廠視察員報告。1866年10月31日》第81頁)。]此外,資本消費勞動力是如此迅速,以致工人到了中年通常就已經多少衰老了。他落入過剩者的隊伍,或者從較高的等級被排擠到較低的等級。我們看到,正是大工業(yè)中的工人壽命最短。

“曼徹斯特保健醫(yī)官李醫(yī)生證實,該市富裕階級的平均壽命是38歲,而工人階級的平均壽命只有17歲。在利物浦,前者是35歲,后者是15歲。可見,特權階級的壽命比他們的不那么幸運的同胞的壽命要長一倍以上。”[注:當時的北明翰市長{現(xiàn)任(1883年)商務大臣。——弗·恩·}約·張伯倫1875年1月14日在北明翰市衛(wèi)生會議上的開幕詞。]

在這種情況下,這部分無產階級的絕對增長就需要采取這樣一種形式:它的成員迅速耗損,但是它的人數(shù)不斷增大。這樣就需要工人一代一代地迅速更替。(這個規(guī)律對人口中的其他階級是不適用的。)這種社會需要,是通過早婚這一大工業(yè)工人生活條件的必然后果,并通過榨取工人子女以獎勵工人生育子女的辦法來得到滿足的。

資本主義生產一旦占領農業(yè),或者依照它占領農業(yè)的程度,對農業(yè)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隨著在農業(yè)中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積累而絕對地減少,而且對人口的這種排斥不象在非農業(yè)的產業(yè)中那樣,會由于更大規(guī)模的吸引而得到補償。因此,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準備著轉入城市無產階級或制造業(yè)無產階級的隊伍,經常等待著有利于這種轉化的條件。(這里所說的制造業(yè)是指一切非農業(yè)的產業(yè)。)[注:根據1861年對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調查,“781座城市有居民10960998人,而鄉(xiāng)村和農村教區(qū)只有居民9105226人……在1851年的人口調查中列有580座城市,它們的人口同它們周圍的農業(yè)地區(qū)的人口大致相等??墒?,在以后的10年中,農業(yè)地區(qū)的人口只增加50萬人,而580座城市的人口卻增加了1554067人。農村教區(qū)的人口增加6.5%,而城市人口增加17.3%。增長率的差額是由于農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的。人口增長總額中有3/4屬于城市”(《人口調查》第3卷第11、12頁)。]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這一源泉是長流不息的。但是,它不斷地流向城市是以農村本身有經常潛在的過剩人口為前提的,這種過剩人口的數(shù)量只有在排水渠開放得特別大的時候才能看得到。因此,農業(yè)工人的工資被壓到最低限度,他總是有一只腳陷在需要救濟的泥潭里。

第三類相對過剩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形成現(xiàn)役勞動軍的一部分,但是就業(yè)極不規(guī)則。因此,它為資本提供了一個貯存著可供支配的勞動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這種勞動力的生活狀況降到了工人階級的平均正常水平以下,正是這種情況使它成為資本的特殊剝削部門的廣泛基礎。它的特點是勞動時間最長而工資最低。它的主要形式,我們在家庭勞動一節(jié)中已經看到了。它不斷地從大工業(yè)和農業(yè)的過剩者那里得到補充,特別是從那些由于手工業(yè)生產被工場手工業(yè)生產打垮,或者工場手工業(yè)生產被機器生產打垮而沒落的工業(yè)部門那里得到補充。它的數(shù)量隨著由積累的規(guī)模和能力的增大造成的“過剩”工人的增長而增加。但是,它同時又是工人階級中會自行再生產和繁衍不息的要素,它在工人階級的增長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大于其他要素。實際上,不僅出生和死亡的數(shù)量,而且家庭人口的絕對量都同工資的水平,即各類工人所支配的生活資料量成反比。資本主義社會的這個規(guī)律,在野蠻人中間,或者甚至在文明的移民中間,聽起來會是荒謬的。它使人想起各種個體軟弱的、經常受到追捕的動物的大量再生產。[注:“貧困似乎會促進繁殖。”(亞·斯密[212])在風流才子加利阿尼神甫看來,這甚至是上帝特別英明的安排:“上帝安排好了,讓從事最有益的職業(yè)的人生得綽綽有余”(加利阿尼《貨幣論》第4卷第78頁)。“貧困在達到引起饑餓和瘟疫的極限以前,與其說會妨礙人口的增長,不如說會促進人口的增長。”(賽·蘭格《國家的貧困》1844年版第69頁)蘭格用統(tǒng)計材料說明了這個論點之后,又繼續(xù)說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舒適安樂的環(huán)境中,那末世界上很快就會荒無人煙。”]

最后,相對過剩人口的最底層陷于需要救濟的赤貧的境地。撇開流浪者、罪犯和妓女,一句話,撇開真正的流氓無產階級不說,這個社會階層由三類人組成。第一類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只要粗略地瀏覽一下英格蘭需要救濟的貧民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人數(shù)每當危機發(fā)生時就增大,每當營業(yè)復蘇時就減少。第二類是孤兒和需要救濟的貧民的子女。他們是產業(yè)后備軍的候補者,在高度繁榮時期,如在1860年,他們迅速地大量地被卷入現(xiàn)役勞動軍的隊伍。第三類是衰敗的、流落街頭的、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屬于這一類的,主要是因分工而失去靈活性以致被淘汰的人,還有超過工人正常年令的人,最后還有隨著帶有危險性的機器、采礦業(yè)、化學工廠等等的發(fā)展而人數(shù)日益增多的工業(yè)犧牲者,如殘廢者、病人、寡婦等等。需要救濟的赤貧形成現(xiàn)役勞動軍的殘廢院,形成產業(yè)后備軍的死荷重[注:“死荷重”是運輸業(yè)的用語,指運輸工具自身的重量。——譯者注]。它的生產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中,它的必然性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必然性中,它和相對過剩人口一起,形成財富的資本主義生產和發(fā)展的一個存在條件。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項非生產費用,但是,資本知道怎樣把這項費用的大部分從自己的肩上轉嫁到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的肩上。

社會的財富即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guī)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shù)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yè)后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產業(yè)后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xiàn)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后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注:馬克思親自校訂過的法文版中是:“成正比”。——譯者注]。最后,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yè)后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guī)律。象其他一切規(guī)律一樣,這個規(guī)律在實現(xiàn)中也會由于各種各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不過對這些情況的分析不屬于這里的范圍。

我們可以明白,當經濟學的智者們向工人說教,要工人使自己的人數(shù)去適應資本增殖的需要時,他們是多么愚蠢。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機構在不斷地使這個人數(shù)適應資本增殖的需要。這種適應的開頭是創(chuàng)造出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結尾是現(xiàn)役勞動軍中不斷增大的各階層的貧困和需要救濟的赤貧的死荷重。

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進,花費越來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動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這個規(guī)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勞動資料,而是勞動資料使用工人的資本主義的基礎上表現(xiàn)為:勞動生產力越高,工人對他們自己就業(yè)手段的壓力就越大,因而他們的生存條件,即為增加別人財富或為資本自行增殖而出賣自己的力氣,也就越沒有保障。因此,生產資料和勞動生產率比生產人口增長得快的事實,在資本主義下卻相反地表現(xiàn)為:工人人口總是比資本的增殖需要增長得快。

我們在第四篇分析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時已經知道,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xiàn)的;一切發(fā)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tǒng)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fā)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并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這些手段使工人的勞動條件變得惡劣,使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惡的專制,把工人的生活時間變成勞動時間,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的札格納特車輪下[123]。但是,一切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fā)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而日趨惡化。最后,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同積累的規(guī)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巖石上釘?shù)眠€要牢。這一規(guī)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政治經濟學家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說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這種對抗性質[注:“資產階級運動在其中進行的那些生產關系的性質絕不是一致的單純的,而是兩重的;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fā)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fā)展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只有在不斷消滅資產階級個別成員的財富和形成不斷壯大的無產階級的條件下,這些關系才能產生資產者的財富,即資產階級的財富;這一切都一天比一天明顯了。”(卡爾·馬克思《哲學的貧困》[213])],雖然他們把它同資本主義前的生產方式的那些盡管部分地相類似但本質上不同的現(xiàn)象混同起來。

十八世紀的一位大經濟學著作家、威尼斯的修道士奧特斯,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對抗性理解為社會財富的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

“在一個國家里,經濟上的善和經濟上的惡總是保持平衡,一些人財富的充??偸桥c另一些人財富的貧乏相抵。一些人享有巨大財富,同時總伴有更多得多的其他人被完全剝奪必需品。一個國家的財富同它的人口相適應,而它的貧困則同它的財富相適應。一些人勤勞迫使另一些人懶惰。窮人和懶惰者,是富人和勤勞者所造成的一個必然結果”等等。[注:扎·奧特斯《國民經濟學》,六卷集,1774年版,載于庫斯托第編《意大利政治經濟學名家文集》現(xiàn)代部分,第21卷第6、9、22、25等頁。奧特斯在該書第32頁上寫道:“我不想提出對人民幸福無用的制度,我只研究人民不幸的原因。”]

在奧特斯之后大約過了10年,高教會新教牧師唐森,曾十分露骨地頌揚貧困是財富的必要條件。

“用法律來強制勞動,會引起過多的麻煩、暴力和叫囂,而饑餓不僅是和平的、無聲的和持續(xù)不斷的壓力,而且是刺激勤勉和勞動的最自然的動力,會喚起最大的干勁。”

所以,一切問題都歸結為怎樣使工人階級的饑餓永久化,而照唐森的看法,那個特別在窮人中起作用的人口原理已經把這件事安排好了。

“這似乎是一個自然規(guī)律:窮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輕率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如此輕率,嘴里沒有銜著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來〉,所以,總是有一些人去擔任社會上最卑微、最骯臟和最下賤的職務。于是,人類的幸?;鸫蟠笤黾?,比較高雅的人們解除了煩勞,可以不受干擾地從事比較高尚的職業(yè)等等……濟貧法有一種趨勢,就是要破壞上帝和自然在世界上所創(chuàng)立的這個制度的和諧與優(yōu)美、均稱與秩序。”[注:《論濟貧法》,一個愿人們幸福的人〈即牧師約·唐森先生〉著,1786年版,1817年倫敦再版,第15、39、41頁。這位“高雅的”牧師的上述著作和他的《西班牙游記》,馬爾薩斯經常整頁整頁地加以抄襲,而唐森自己的大部分學說卻是從約·斯圖亞特爵士那里抄襲來的,不過加以歪曲了而已。例如斯圖亞特說:“這里,在奴隸制度下,有一種使人〈為了非勞動者〉勤勉勞動的暴力方法……那時人們被迫從事勞動〈也就是說,為別人從事無償勞動〉,因為他們是別人的奴隸;而現(xiàn)在,人們被迫從事勞動〈也就是說,為了非勞動者從事無償勞動〉,因為他們是自己需求的奴隸”[214],他這樣說,但并沒有因此就象這位大腹便便的牧師那樣做出結論:雇傭工人應當經常挨餓。相反地,他希望增加雇傭工人的需要,并希望他們需要量的增加能刺激他們去為“比較高雅的人們”勞動。]

威尼斯的修道士從使貧困永久化的命運中,找到基督教的善行、終身不婚、修道院和慈善機關存在的理由,而這位新教的牧師卻從其中找到借口,來詛咒使窮人有權享受少得可憐的社會救濟的法律。施托爾希說:

“社會財富的增長產生出那個有用的社會階級……它從事最單調、最下賤和最令人厭惡的職業(yè),一句話,它把生活中一切不愉快的、受奴役的事情擔在自己的肩上,從而使其他階級有閑暇,有開闊的心境和傳統(tǒng)的〈妙!〉高貴品性……”[注:施托爾?!墩谓洕鷮W教程》1815年圣彼得堡版第3卷第223頁。]

施托爾希問自己:這種伴隨有群眾貧困和墮落的資本主義文明,同野蠻相比究竟有什么優(yōu)越性呢?他只找到一個答案:安全!西斯蒙第說:

“由于工業(yè)和科學的進步,每一個工人每天所能生產的東西比他自己消費所需要的東西多得多。但是,在他的勞動生產財富的同時,如果叫他自己去消費這個財富,那末這個財富就會使他不適宜于勞動了。”他認為,“如果人們〈即非工人〉必須象工人那樣不倦地勞動才能獲得技藝的一切改良和工業(yè)給我們帶來的一切享受,那末他們大概會放棄這些東西……在今天,努力同它的報酬分開了;不是同一個人先勞動而后休息,相反地,正是因為一個人勞動,另一個人才休息……因此,勞動生產力的無限增長的結果,只能增加那些游手好閑的富人的奢侈和享受。”[注: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第1卷第79、80、85頁。]

最后,冷血的資產階級空論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冷酷地聲稱:

“在貧國,人民是安樂的;在富國,人民通常是貧苦的。”[注:德斯杜特·德·特拉西《論意志及其作用》第231頁。]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1—4     【字號 大 中 小】 【打印】 【關閉】  

1.資本構成不變,對勞動力的需求隨積累的增長而增長

我們在這一章要研究資本的增長對工人階級的命運產生的影響。在這種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資本的構成和它在積累過程進行中所起的變化。

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的意義上來理解。從價值方面來看,資本的構成是由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或者說,分為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總額的比率來決定的。從在生產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活的勞動力;這種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需的勞動量之間的比率來決定的。我把前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把后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二者之間有密切的相互關系。為了表達這種關系,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凡是簡單地說資本構成的地方,始終應當理解為資本的有機構成。

投入一定生產部門的許許多多單個資本,彼此間具有多少不同的構成。把這些資本的一個個構成加以平均,就得出這個生產部門的總資本的構成。最后,把一切生產部門的平均構成加以總平均,就得出一個國家的社會資本的構成,我們以下要談的歸根到底只是這種構成。資本的增長包含它的可變部分,即轉化為勞動力的部分的增長。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余價值總要有一部分再轉化為可變資本,或追加的勞動基金。假定資本的構成不變,也就是說,為了推動一定量的生產資料或不變資本始終需要同量勞動力,同時其他情況也不變,那末,對勞動的需求和工人的生存基金,顯然按照資本增長的比例而增長,而且資本增長得越快,它們也增長得越快。因為資本每年都生產出剩余價值,其中的一部分每年都并入原資本,因為這種增殖額本身隨著已經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規(guī)模的擴大每年都在增長,最后,因為在特殊的致富欲的刺激下,例如,在由于新發(fā)展起來的社會需求而開辟了新的市場、新的投資領域等等的情況下,只要改變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積累的規(guī)模就能突然擴大,所以,資本的積累需要,能夠超過勞動力或工人人數(shù)的增加,對工人的需求,能夠超過工人的供給,這樣一來,工資就會提高。只要上述假定一直不變,這種情況最終一定會發(fā)生。因為雇用的工人一年比一年多,所以遲早必定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時候:積累的需要開始超過通常的勞動供給,于是工資提高。在整個十五世紀和十八世紀上半葉,在英國就可以聽到這方面的怨言。但是這些多少有利于雇傭工人的維持和繁殖的情況,絲毫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性質。簡單再生產不斷地再生產出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同樣,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或積累再生產出規(guī)模擴大的資本關系:一極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資本家,另一極是更多的雇傭工人。勞動力必須不斷地作為價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資本,不能脫離資本,它對資本的從屬關系只是由于它時而賣給這個資本家,時而賣給那個資本家才被掩蓋起來,所以,勞動力的再生產實際上是資本本身再生產的一個因素。因此,資本的積累就是無產階級的增加。[注:卡爾·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206]。——“在群眾受壓迫的程度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無產者越多,這個國家就越富。”(科蘭《政治經濟學。革命及所謂社會主義烏托邦的起源》1857年巴黎版第3卷第331頁)“無產者”在經濟學上只能理解為生產和增殖“資本”的雇傭工人,只要他對“資本先生”(貝魁爾對這種人的稱呼)的價值增殖的需要成為多余時,就被拋向街頭。“原始森林中的病弱的無產者”是羅雪爾的奇妙的幻想。原始森林人是原始森林的所有主,他象猩猩一樣毫不客氣地把原始森林看作自己的財產??梢姡皇菬o產者。只有在原始森林剝削他,而不是他剝削原始森林時,他才是無產者。至于說到他的健康狀況,那末,不僅完全可以同現(xiàn)代無產者的健康狀況相比,而且也可以同患梅毒的和患瘰疬病的“可尊敬的人士”的健康狀況相比。不過,威廉·羅雪爾先生所說的原始森林,大概是指他的家鄉(xiāng)律內堡的荒野吧。]

古典經濟學十分懂得這個原理,以致象前面已經說過的,亞·斯密、李嘉圖等人甚至錯誤地把積累同剩余產品中整個資本化的部分由生產工人消費或轉化成追加的雇傭工人混為一談。還在1696年,約翰·貝勒斯就說過:

“假設某人有10萬英畝土地,有10萬鎊貨幣和10萬頭牲畜,而沒有一個工人,那末這個富人自己還不就是工人?既然工人使人變富,所以工人越多,富人也就越多……窮人的勞動就是富人的財源。”[注:約翰·貝勒斯《關于創(chuàng)辦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勞動學院的建議》1696年倫敦版第2頁。]

同樣,貝爾納德·德·孟德維爾在十八世紀初也曾說過:

“在財產有充分保障的地方,沒有貨幣還比較容易生活,沒有窮人就不行,不然誰去勞動呢?……應當使工人免于挨餓,但不應當使他們擁有任何可供儲蓄的東西。如果某處有一個屬于最低階級的人,想靠異常的勤勞和忍饑挨餓來擺脫自己生長起來的那種環(huán)境,那誰也不應當妨礙他,因為對社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來說,節(jié)儉無可否認是最聰明的辦法;但是對一切富裕民族有利的是:絕大部分窮人永遠不要無事可做,但要經常花光他們所收入的一切……靠每天勞動為生的人,只有貧困才能激勵他們去工作,緩和這種貧困是明智的,想加以治療則未免愚蠢。能使工人勤勉的唯一手段是適度的工資。工資過低會使工人依各自的氣質或者變得垂頭喪氣,或者變得悲觀絕望,工資過高則會使他們變得傲慢不遜,好逸惡勞……從以上的說明就可以知道,在不允許奴隸存在的自由民族中,最可靠的財富就是眾多的勤勞貧民。沒有他們,就不能有任何享樂,任何一個國家的產品都不可能被用來謀利,此外,他們還是補充海陸軍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要使社會〈當然是非勞動者的社會〉幸福,使人民滿足于可憐的處境,就必須使大多數(shù)人既無知又貧困。知識會使我們產生更大和更多的愿望,而人的愿望越少,他的需要也就越容易滿足。”[注:貝·德·孟德維爾(《蜜蜂的寓言》1728年倫敦第5版附注第212、213、328頁)——“有節(jié)制的生活和不斷的勞動,對于窮人來說,是通向物質幸?!此侵副M可能長的工作日和盡可能少的生活資料〉的道路,而對于國家〈即地主、資本家和他們的政界顯貴與代理人〉來說,是通向富裕的道路。”(《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1770年倫敦版第54頁)]

孟德維爾這個誠實的和頭腦清晰的人還沒有了解:積累過程的機構本身,會在增大資本的同時,增加“勤勞貧民”即雇傭工人的數(shù)量,這些雇傭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轉化為日益增長的資本的日益增大的增殖力,并且由此把他們對自己所生產的、但已人格化為資本家的產品的從屬關系永久化。弗·摩·伊登爵士在他所著《貧民的狀況,或英國勞動者階級的歷史》一書中曾談到這種從屬關系,他說:

“在我們這個地帶,為了滿足需求,就需要有勞動,因此,社會上至少有一部分人必須不倦地勞動……但是一些不勞動的人卻支配著勤勞的產品。這些所有主所以能夠如此,僅僅歸因于文明和秩序;他們純粹是市民制度的創(chuàng)造物[注:伊登應當問一下:“市民制度”又是誰的創(chuàng)造物?他從法律幻想的觀點出發(fā),不是把法律看作物質生產關系的產物,而是相反,把生產關系看作法律的產物。蘭蓋只用“法的精神就是所有權”[207]這樣一句話,就把孟德斯鳩幻想的“法的精神”推翻了。]。因為這種制度承認,除了勞動之外,還可以用別種方法占有勞動的果實。擁有獨立財產的人所以能夠擁有財產,幾乎完全是靠別人的勞動,而不是靠他們自己的能力,他們的能力絕不比別人強;富人不同于窮人的地方,不在于占有土地和貨幣,而在于擁有對勞動的支配權……對窮人適宜的,不是使他們處于卑賤的或奴隸般的地位,而是使他們處于安適和寬松的從屬關系,對擁有財產的人來說,他們則應當對于為他們勞動的人擁有充分的影響和權威……每一個懂得人類天性的人都知道,這樣一種從屬關系是工人自身安樂所必需的”[注:伊登《貧民的狀況,或英國勞動者階級的歷史》第1卷第1篇第1章第1、2頁和序言第XX頁。]。

順便提一下,在亞當·斯密的學生中,只有弗·摩·伊登爵士在十八世紀有過某些重要的成就。[注:假如讀者想提醒我們不要忘了1798年發(fā)表《人口原理》的馬爾薩斯,那我也要提醒你們:他這本書最初的版本不過是對笛福、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唐森、富蘭克林、華萊士等人的小學生般膚淺的和牧師般拿腔做調的剽竊,其中沒有一個他獨自思考出來的命題。這本小冊子所以轟動一時,完全是由黨派利益引起的。法國革命在不列顛王國找到了熱情的維護者;“人口原理”是在十八世紀逐漸編造出來的,接著在一次巨大的社會危機中被大吹大擂地宣揚為對付孔多塞等人學說的萬無一失的解毒劑,英國的寡頭政府認為它可以最有效地撲滅一切追求人類進步的熱望,因而報以熱情的喝采。馬爾薩斯對自己的成功大為驚奇,于是著手把一些表面地拼湊起來的材料塞進原來的模型中去,又添加了點新東西,不過這些東西不是馬爾薩斯發(fā)現(xiàn)的,而只是被他據為己有的。——順便提一下,馬爾薩斯雖然是英國國教高教會派的牧師,但他曾立過修道士終身不婚的誓言。這正是取得新教派的劍橋大學的特待校友資格的條件之一。“本會會員不得結婚。一旦娶妻,即不再為會員。”(《劍橋大學委員會報告》第172頁)這種情況使馬爾薩斯區(qū)別于其他新教牧師而處于有利的地位,因為其他新教牧師拋棄了天主教關于教士終身不婚的圣誡,并且力言“滋生繁殖”是他們特殊的圣經使命以致到處為人口的增殖作出極不體面的貢獻,而同時卻又向工人宣講“人口原理”。能說明問題的是:經濟學上拙劣地仿造出來的原罪,亞當?shù)奶O果,“迫不及待的情欲”,唐森牧師風趣地稱之為“要把邱比特的箭弄鈍的各種障礙”——這個微妙的問題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由新教神學或不如說新教教會的老爺們所壟斷。除了威尼斯的僧侶奧特斯這位有創(chuàng)見有才智的著作家外,大多數(shù)人口論者都是新教牧師。例如:布呂克納,他1767年在來頓出版的《動物界論》一書詳盡無遺地論述了現(xiàn)代人口理論,而該書的思想是由魁奈同自己的學生老米拉波對這一題目的一次短暫爭論所提供的,后來就是華萊士牧師、唐森牧師、馬爾薩斯牧師及其學生托·查默斯大牧師,至于這一派的一些次要的牧師文人,那就根本不用談了。最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是象霍布斯、洛克、休謨一類的哲學家,以及象托馬斯·莫爾、坦普爾、薩利、德·維特、諾思、羅、范德林特、康替龍、富蘭克林一類的實業(yè)家和政治家,而特別在理論方面進行過研究并獲得巨大成就的,是象配第、巴爾本、孟德維爾、魁奈一類的醫(yī)生。甚至在十八世紀中葉,一位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牧師塔克爾先生,還曾為他自己研究錢財而進行過辯解。后來,正是隨著“人口原理”的出現(xiàn),新教牧師的喪鐘敲響了。把人口看作財富的基礎,并且和亞當·斯密一樣是牧師們不可調和的敵人的配第,似乎預料到了這些拙劣的干涉,因此說道:“教士最守苦行時,宗教最繁榮,正如在律師餓死的地方,法律最昌明一樣”。配第勸告新教的牧師們:如果你們不愿再追隨使徒保羅,不愿終身不婚來“禁欲”,“至少不要生出多于現(xiàn)有牧師俸祿所能吸收的牧師,也就是說,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只有12000份牧師俸祿的時候,要是生出24000個牧師,那是不明智的,因為12000個無以為生的人總要設法自謀生計。為此他們走向民間,向人們游說:那12000個受俸牧師在毒害人們的靈魂,使這些靈魂餓死,把他們引入歧途,使他們無法升入天國。除了這樣做而外,難道還能有什么別的更容易謀生的方法嗎?”(配第《賦稅論》1667年倫敦版第57頁)亞當·斯密對當時新教牧師的態(tài)度可以從下面這件事看出來。在《給法學博士亞·斯密的一封信,論他的朋友大衛(wèi)·休謨的生平和哲學》(一位稱作基督徒的人著,1784年牛津第4版)這一著作中,諾里奇的高教會派主教霍恩博士責難亞·斯密,因為斯密在一封致斯特蘭先生的公開信中要使自己的“朋友大衛(wèi)〈即休謨〉不朽”,因為斯密向公眾講述,“休謨在他臨終的床上以讀琉善的作品和玩惠斯特牌而自娛”,甚至膽敢寫道:“無論在休謨生前或死后,我始終認為,他在人類天性的弱點所允許的范圍內,接近了一個理想的全智全德的人”。這位主教憤怒地叫喊道:“先生,您把一個不可救藥地反對一切叫作宗教的東西,并且竭盡全力甚至要使宗教這個名稱也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的人的性格和品行,向我們描繪成全智全德的,您這樣做合適嗎?”(同上,第8頁)“但是,熱愛真理的朋友們,不要氣餒,無神論是長久不了的。”(第17頁)亞當·斯密“抱著殘忍的惡意,要在全國宣揚無神論〈就是通過他的《道德情操論》〉……博士先生,我們了解您的詭計!您想得倒好,但是這一次卻失算了。您想用大衛(wèi)·休謨先生的例子來使我們相信,無神論對于意志沮喪的人來說是唯一的興奮劑,是對付死亡恐怖的唯一的解毒劑……您去笑那廢墟中的巴比倫吧!去祝賀那無情的惡魔法老吧!”(同上,第21、22頁)在亞·斯密的學生中,一個正統(tǒng)派在亞·斯密死后寫道:“斯密對休謨的友誼妨礙他成為一個基督徒……他相信休謨的每一句話。即使休謨對他說,月亮是一塊綠色的干酪,他也會相信。所以,休謨說沒有上帝,沒有奇跡,他也同樣相信……斯密在政治原則上接近于共和主義。”(詹姆斯·安德森《蜜蜂》1791—1793年愛丁堡版,共十八卷,第3卷第166、165頁)托·查默斯牧師曾懷疑,亞·斯密捏造出“非生產工人”這個范疇純粹是出于惡意,是專門用來影射新教牧師的,雖然牧師們在上帝的葡萄園中也進行了幸福的勞動。]

在以上所假定的對工人最有利的積累條件下,工人對資本的從屬關系是采取可以忍受的,或者如伊登所說的“安適和寬松的”形式。隨著資本的增長,這種關系不是更為加強,而只是更為擴大,也就是說,資本的剝削和統(tǒng)治的范圍只是隨著它本身的規(guī)模和它的臣民人數(shù)的增大而擴大。在工人自己所生產的日益增加的并且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余產品中,會有較大的份額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們能夠擴大自己的享受范圍,有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費基金,并且積蓄一小筆貨幣準備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財產[205]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由于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松一點。在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中,大都把主要的東西,即資本主義生產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忽略了。在這里,購買勞動力,不是為了用它的服務或它的產品來滿足買者的個人需要。買者的目的是增殖他的資本,是生產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勞動比他支付了報酬的勞動多,也就是包含一個不花費他什么、但會通過商品的出售得到實現(xiàn)的價值部分。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guī)律。勞動力只有在它會把生產資料當作資本來保存,把自身的價值當作資本再生產出來,并且以無酬勞動提供追加資本的源泉的情況下,才能夠賣出去。[注:第2版注:“但是,不論工業(yè)工人還是農業(yè)工人,他們就業(yè)的界限是一致的,那就是雇主能夠從他們的勞動產品中榨取利潤。如果工資率過高,使雇主的利潤降低到平均利潤以下,那末,雇主就會不再雇用他們,或者只有在他們答應降低工資的條件下才會繼續(xù)雇用他們。”(約翰·威德《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歷史》1835年倫敦第3版第240頁)]所以,勞動力的出賣條件不管對工人怎樣有利,總要使勞動力不斷地再出賣,使財富作為資本不斷地擴大再生產。我們已經知道,工資按其本性來說,要求工人不斷地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無酬勞動。即使完全撇開工資提高而勞動價格同時下降等情況不說,工資的增大至多也不過說明工人必須提供的無酬勞動量的減少。這種減少永遠也不會達到威脅制度本身的程度。撇開關于工資率的暴力沖突不說,——亞當·斯密也早就指出過,在這種沖突中,一般說來雇主始終是雇主,——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勞動價格的提高不外是下列兩種情況之一:

一種情況是,勞動價格繼續(xù)提高,因為它的提高不會妨礙積累的進展;這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因為,亞·斯密說過,

“即使利潤下降,資本還是能增長,甚至增長得比以前還要快……利潤小的大資本,一般也比利潤大的小資本增長得快”(《國富論》第1卷第189頁)。

在這種情況下,很顯然,無酬勞動的減少決不會妨礙資本統(tǒng)治的擴大。另一種情況是,積累由于勞動價格的提高而削弱,因為利潤的刺激變得遲鈍了。積累減少了。但是隨著積累的減少,使積累減少的原因,即資本和可供剝削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衡,也就消失了。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機構會自行排除它暫時造成的障礙。勞動價格重新降到適合資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這個水平現(xiàn)在是低于、高于還是等于工資提高前的正常水平??梢?,在第一種情況下,并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減緩引起資本的過剩,相反地,是資本的增長引起可供剝削的勞動力的不足。在第二種情況下,并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加速引起資本的不足,相反地,是資本的減少使可供剝削的勞動力過剩,或者不如說使勞動力價格過高。正是資本積累的這些絕對運動反映成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數(shù)量的相對運動,因而看起來好象是由后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用數(shù)學上的術語來說:積累量是自變量,工資量是因變量,而不是相反。同樣,在工業(yè)周期的危機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降低表現(xiàn)為貨幣相對價值的提高,而在繁榮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提高表現(xiàn)為貨幣相對價值的降低。所謂通貨學派[84]就從這里得出結論說,物價高時,流通的貨幣太多;物價低時,流通的貨幣太少[注:第3版和第4版中是:物價高時,流通的貨幣太少;物價低時,流通的貨幣太多。——編者注]。他們的無知和對事實的完全誤解[注:參看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208]。],有這樣一些經濟學家現(xiàn)在可以與之媲美,這些經濟學家把積累的上述現(xiàn)象說成是:在一種情況下是雇傭工人太少,在另一種情況下是雇傭工人太多。

作為所謂“自然人口規(guī)律”的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規(guī)律,可以簡單地歸結如下:資本、積累同工資率之間的關系,不外是轉化為資本的無酬勞動和為推動追加資本所必需的追加勞動之間的關系。因此,這決不是兩個彼此獨立的量,即資本量和工人人口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相反地,歸根到底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無酬勞動和有酬勞動之間的關系。如果工人階級提供的并由資本家階級所積累的無酬勞動量增長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勞動才能轉化為資本,那末,工資就會提高,而在其他一切情況不變時,無酬勞動就會相應地減少。但是,一旦這種減少達到一定點,滋養(yǎng)資本的剩余勞動不再有正常數(shù)量的供應時,反作用就會發(fā)生:收入中資本化的部分減少,積累削弱,工資的上升運動受到反擊??梢?,勞動價格的提高被限制在這樣的界限內,這個界限不僅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不受侵犯,而且還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的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可見,被神秘化為一種自然規(guī)律的資本主義積累規(guī)律,實際上不過表示:資本主義積累的本性,絕不允許勞動剝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勞動價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嚴重地危及資本關系的不斷再生產和它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在一種不是物質財富為工人的發(fā)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為現(xiàn)有價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產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別的樣子。正象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頭腦的產物的支配一樣,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受他自己雙手的產物的支配。[注:“如果回頭來看看我們在最初研究時曾經指出的……資本本身不過是人的勞動的產物……那末似乎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人怎么會落入他自己的產物——資本——的統(tǒng)治下,并且從屬于這個產物;然而,因為實際上情況確實如此,所以不禁要問:工人作為資本的創(chuàng)造者,怎么會由資本的主人變?yōu)橘Y本的奴隸呢?”(馮·杜能《孤立國家》1863年羅斯托克版第2部第2編第5、6頁)杜能的功績在于提出了問題。他的回答卻十分幼稚。]

2.在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的進程中資本可變部分相對減少

按照經濟學家們自己的見解,引起工資提高的,既不是社會財富的現(xiàn)有量,也不是已經取得的資本量,而僅僅是積累的不斷增長和它的增長速度。(亞·斯密《國富論》第1篇第8章)以上我們只考察了這個過程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在資本技術構成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增長的階段。但是過程會越出這一階段。

一旦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奠定下來,在積累過程中就一定會出現(xiàn)一個時刻,那時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發(fā)展成為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杠桿。亞·斯密說:

“引起工資提高的原因,即資本的增長,也促使勞動生產能力提高,使較小量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較大量的產品。”[209]

如果撇開土壤肥力等等自然條件,撇開分散勞動的獨立生產者的技能(這種技能更多地表現(xiàn)在質量即制品的優(yōu)劣上,而不是表現(xiàn)在數(shù)量即制品的多寡上),那末,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就表現(xiàn)為一個工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力強度使之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資料的相對量。工人用來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的量,隨著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在這里,這些生產資料起著雙重作用。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例如,由于有了工場手工業(yè)分工和采用了機器,同一時間內加工的原料增多了,因而,進入勞動過程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量增大了。這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方面,使用的機器、役畜、礦物質肥料、排水管等等的量,則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以建筑物、煉鐵爐、運輸工具等等形式積聚起來的生產資料的量,也是這樣。但是,不管是條件還是結果,只要生產資料的量比并入生產資料的勞動力相對增長,這就表示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因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表現(xiàn)為勞動的量比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量相對減少,或者說,表現(xiàn)為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觀因素的量相對減少。

資本技術構成的這一變化,即生產資料的量比推動它的勞動力的量相對增長,又反映在資本的價值構成上,即資本價值的不變組成部分靠減少它的可變組成部分而增加。例如,有一筆資本,按百分比計算,起初50%投在生產資料上,50%投在勞動力上。后來,隨著勞動生產率的發(fā)展,80%投在生產資料上,20%投在勞動力上,等等。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日益相對增長的這一規(guī)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價格的比較分析所證實(象前面已經說明的),不管我們比較的是同一國家的不同經濟時代,還是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只代表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或資本不變部分的那個價格要素的相對量,同積累的增進成正比;用來支付勞動或代表資本可變部分的另一價格要素的相對量,一般同積累的增進成反比。

不過,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或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只是近似地表示出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構成上的變化。例如,目前投入紡紗業(yè)的資本價值中,不變資本占7/8,可變資本占1/8,而在十八世紀初不變資本占1/2,可變資本占1/2,但是,目前一定量紡紗勞動在生產中所消費的原料、勞動資料等等的量卻比十八世紀初要多幾百倍。原因很簡單:隨著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不僅勞動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量增大了,而且生產資料的價值比生產資料的量也相對地減小了。這樣一來,生產資料的價值絕對地增長了,但不是同它的量按比例增長。因此,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差額的增大,同不變資本轉化成的生產資料的量和可變資本轉化成的勞動力的量之間的差額的增大相比,要慢得多。隨著后一個差額的增長,前一個差額也增長,但是增長的程度較小。

然而,積累的增進雖然使資本可變部分的相對量減少,但是決不因此排斥它的絕對量的增加。假定資本價值起初分為50%的不變資本和50%的可變資本,后來分為80%的不變資本和20%的可變資本。如果原有資本在此期間從例如6000鎊增加到18000鎊,那末,它的可變組成部分也要增加1/5。這個可變部分原來是3000鎊,現(xiàn)在是3600鎊。但是,要使勞動的需求提高20%,以前只需資本增加20%就夠了,現(xiàn)在則要求原有資本增加為三倍。

在第四篇中已經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怎樣以大規(guī)模的協(xié)作為前提,怎樣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組織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才能使生產資料由于大規(guī)模積聚而得到節(jié)約,才能產生那些按其物質屬性來說只適于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如機器體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為生產服務,才能使生產過程變?yōu)榭茖W在工藝上的應用。在商品生產中,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因而勞動者或者分散地、獨立地生產商品,或者由于缺乏自己經營的資料而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上述的前提只有通過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xiàn),或者說,隨著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來實現(xiàn)。商品生產的地基只有在資本主義的形式上才能擔負起大規(guī)模的生產。所以,單個商品生產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前提。因此,在從手工業(yè)到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中,我們必須假定已經有這種積累。這種積累可以叫作原始積累,因為它不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的歷史結果,而是這種生產的歷史基礎。這種積累本身是怎樣發(fā)生的,我們還用不著在這里研究。只要知道它是起點就行了。但是,一切在這個基礎上生長起來的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同時也就是提高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生產的方法,而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又是積累的形成要素。因此,這些方法同時也就是資本生產資本或加速資本積累的方法。剩余價值不斷再轉化為資本,表現(xiàn)為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量的不斷增長。這種增長又成為不斷擴大生產規(guī)模的基礎,成為隨之出現(xiàn)的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加速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的基礎??梢?,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表現(xiàn)為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條件,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又反過來引起資本的加速積累。因此,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隨著資本積累而發(fā)展,資本積累又隨著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發(fā)展。這兩種經濟因素由于這種互相推動的復合關系,引起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從而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越來越小。

每一個資本,都是生產資料的或大或小的積聚,并且相應地指揮著一支或大或小的勞動軍。每一個積累都成為新的積累的手段。這種積累隨著執(zhí)行資本職能的財富數(shù)量的增多而擴大這種財富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從而擴大大規(guī)模生產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的基礎。社會資本的增長是通過許多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xiàn)的。假定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各單個資本,從而生產資料的積聚,會按照它們各自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份額的比例而增長。同時,從原資本上會分出枝杈來,作為新的獨立資本執(zhí)行職能。在這方面,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分產起著重大作用。因此,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家的人數(shù)也多少有所增加。這種直接以積累為基礎的或不如說和積累等同的積聚,有兩個特征。第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生產資料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積聚的增進,受社會財富增長程度的限制。第二,社會資本中固定在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部分,分在許多資本家身上,他們作為獨立的和互相競爭的商品生產者彼此對立著。所以,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不僅分散在許多點上,而且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增長還受到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的分裂的阻礙。因此,積累一方面表現(xiàn)為生產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不斷增長的積聚,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許多單個資本的互相排斥。

社會總資本這樣分散為許多單個資本,或它的各部分間的互相排斥,又遇到各部分間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這已不再是生產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簡單的、和積累等同的積聚。這是已經形成的各資本的積聚,是它們的個體獨立性的消滅,是資本家剝奪資本家,是許多小資本變成少數(shù)大資本。這一過程和前一過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僅僅以已經存在的并且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在分配上的變化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圍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的絕對界限的限制。資本所以能在這里,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在那里,在許多人手中喪失了。這是不同于積累和積聚的本來意義的集中。

資本的這種集中或資本吸引資本的規(guī)律,不可能在這里加以闡述。簡單地提一些事實就夠了。競爭斗爭是通過使商品便宜來進行的。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商品的便宜取決于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又取決于生產規(guī)模。因此,較大的資本戰(zhàn)勝較小的資本。其次,我們記得,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在正常條件下經營某種行業(yè)所需要的單個資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因此,較小的資本擠到那些大工業(yè)還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領的生產領域中去。在那里,競爭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競爭的資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競爭的資本的大小成反比。競爭的結果總是許多較小的資本家垮臺,他們的資本一部分轉入勝利者手中,一部分歸于消滅。除此而外,一種嶄新的力量——信用事業(yè),隨同資本主義的生產而形成起來。起初,它作為積累的小小的助手不聲不響地擠了進來,通過一根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lián)合的資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競爭斗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變成一個實現(xiàn)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fā)展,競爭和信用——集中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杠桿,也以同樣的程度發(fā)展起來。同時,積累的增進又使可以集中的材料即單個資本增加,而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又替那些要有資本的預先集中才能建立起來的強大工業(yè)企業(yè),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社會需要,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技術手段。因此,現(xiàn)在單個資本的互相吸引力和集中的趨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雖然集中運動的相對廣度和強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資本主義財富已經達到的數(shù)量和經濟機構的優(yōu)越性來決定,但是集中的進展決不取決于社會資本的實際增長量。這正是集中和積聚特別不同的地方,因為積聚不過是規(guī)模擴大的再生產的另一種表現(xiàn)而已。集中可以通過單純改變既有資本的分配,通過單純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來實現(xiàn)。資本所以能在這里,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在那里,在許多單個人的手中被奪走了。在一個生產部門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資本已溶合為一個單個資本時,集中便達到了極限。[注:{第4版注:英美兩國最新的“托拉斯”已經在為這一目標而奮斗,它們力圖至少把一個生產部門的全部大企業(yè)聯(lián)合成一個握有實際壟斷權的大股份公司。——弗·恩·}]在一個社會里,只有當社會總資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資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資本家公司手中的時候,集中才算達到極限。

集中補充了積累的作用,使工業(yè)資本家能夠擴大自己的經營規(guī)模。不論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是積累的結果,還是集中的結果;不論集中是通過強制的道路進行吞并,——在這種場合,某些資本成為對其他資本的占壓倒優(yōu)勢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資本的個體內聚力,然后把各個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來,——還是通過建立股份公司這一比較平滑的辦法把許多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資本溶合起來,經濟作用總是一樣的。工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對于更廣泛地組織許多人的總體勞動,對于更廣泛地發(fā)展這種勞動的物質動力,也就是說,對于使分散的、按習慣進行的生產過程不斷地變成社會結合的、用科學處理的生產過程來說,到處都成為起點。

不過很明顯,積累,即由圓形運動變?yōu)槁菪芜\動的再生產所引起的資本的逐漸增大,同僅僅要求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的集中比較起來,是一個極緩慢的過程。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集中在這樣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即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增加它的不變部分,從而減少對勞動的相對需求。

通過集中而在一夜之間集合起來的資本量,同其他資本量一樣,不斷再生產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從而成為社會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杠桿。因此,當人們談到社會積累的增進時,今天已經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內。

在正常的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見第22章第1節(jié)),主要是充當利用新發(fā)明和新發(fā)現(xiàn)的手段,總之,是充當利用工業(yè)改良的手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舊資本總有一天也要從頭到尾地更新,要脫皮,并且同樣會以技術上更加完善的形式再生出來,在這種形式下,用較少量的勞動就足以推動較多量的機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不言而喻,經歷這種更新過程的資本越是由于集中運動而大量聚集,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也就越厲害。

可見,一方面,在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較起來,會越來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構成再生產出來的舊資本,會越來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

3.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的累進生產

資本積累最初只是表現(xiàn)為資本的量的擴大,但是以上我們看到,它是通過資本構成不斷發(fā)生質的變化,通過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不斷增加資本的不變部分而實現(xiàn)的。[注:第3版注:在馬克思的自用本上,此處作了如下的邊注:“為了以后備考,這里應當指出:如果擴大只是量上的擴大,那末同一生產部門中,較大和較小資本的利潤都同預付資本的量成比例。如果量的擴大引起了質的變化,那末,較大資本的利潤率就會同時提高”。——弗·恩·]

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之相適應的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不只是同積累的增進或社會財富的增長保持一致的步伐。它們的進展要快得多,因為簡單的積累即總資本的絕對擴大,伴隨有總資本的各個分子的集中,追加資本的技術變革,也伴隨有原資本的技術變革。因此,隨著積累的進程,資本的不變部分和可變部分的比例會發(fā)生變化;假定原來是1∶1,后來會變成2∶1、3∶1、4∶1、5∶1、7∶1等等,因而隨著資本的增長,資本總價值轉化為勞動力的部分不是1/2,而是遞減為1/3、1/4、1/5、1/6、1/8等等,轉化為生產資料的部分則遞增為2/3、3/4、4/5、5/6、7/8等等。因為對勞動的需求,不是由總資本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總資本可變組成部分的大小決定的,所以它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遞減,而不象以前假定的那樣,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按比例增加。對勞動的需求,同總資本量相比相對地減少,并且隨著總資本量的增長以遞增的速度減少。誠然,隨著總資本的增長,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即并入總資本的勞動力也會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越來越小。積累表現(xiàn)為生產在一定技術基礎上的單純擴大的那種間歇時間縮短了。為了吸收一定數(shù)目的追加工人,甚至為了在舊資本不斷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的情況下繼續(xù)雇用已經在職的工人,就不僅要求總資本以不斷遞增的速度加快積累。而且,這種不斷增長的積累和集中本身,又成為使資本構成發(fā)生新的變化的源泉,也就是成為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再次迅速減少的源泉??傎Y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相對減少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加快,而且比總資本本身的增長還要快這一事實,在另一方面卻相反地表現(xiàn)為,好象工人人口的絕對增長總是比可變資本即工人人口的就業(yè)手段增長得快。事實是,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規(guī)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就社會總資本來考察,時而它的積累運動引起周期的變化,時而這個運動的各個因素同時分布在各個不同的生產部門。在某些部門,由于單純的積聚[注:第3版中是:集中。——編者注],資本的構成發(fā)生變化而資本的絕對量沒有增長;在有些部門,資本的絕對增長同它的可變組成部分或它所吸收的勞動力的絕對減少結合在一起;在另一些部門,資本時而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上持續(xù)增長,并按照它增長的比例吸引追加的勞動力,時而有機構成發(fā)生變化,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縮?。辉谝磺胁块T中,資本可變部分的增長,從而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的增長,總是同過剩人口的激烈波動,同過剩人口的暫時產生結合在一起,而不管這種產生采取排斥就業(yè)工人這個較明顯的形式,還是采取使追加的工人人口難于被吸入它的通常水道這個不大明顯但作用相同的形式。[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調查表明:

全體從事農業(yè)的人員(土地所有者、租地農場主、園丁、牧人等等都包括在內)1851年為2011447人,1861年為1924110人,減少87337人。毛織廠——1851年為102714人,1861年為79242人;絲織廠——1851年為111940人,1861年為101678人;印染工人——1851年為12098人,1861年為12556人,雖然生產大為擴大,但人數(shù)增加很少,這就意味著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相對地大為減少。制帽工人——1851年為15957人,1861年為13814人;草帽及便帽工人——1851年為20393人,1861年為18176人;麥芽工人——1851年為10566人,1861年為10677人;蠟燭工人——1851年為4949人,1861年為4686人,人數(shù)減少的原因之一是煤氣燈的增多。制梳工人——1851年為2038人,1861年為1478人;鋸木工人——1851年為30552人,1861年為31647人,由于鋸木機的推廣,人數(shù)增加很少;制釘工人——1851年為26940人,1861年為26130人,人數(shù)減少是由于機器的競爭;錫礦和銅礦工人——1851年為31360人,1861年為32041人。相反,棉紡織業(yè)——1851年為371777人,1861年為456646人;煤礦——1851年為183389人,1861年為246613人。“一般說來,1851年以來,工人人數(shù)的增加在那些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成功地采用機器的部門最為顯著。”(《186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人口調查》1863年倫敦版第3卷第35—39頁)]隨著已經執(zhí)行職能的社會資本量的增長及其增長程度的提高,隨著生產規(guī)模和所使用的工人人數(shù)的擴大,隨著他們勞動的生產力的發(fā)展,隨著財富的一切源流的更加廣闊和更加充足,資本對工人的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排斥力互相結合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技術形式的變化速度不斷加快,那些時而同時地時而交替地被卷入這些變化的生產部門的范圍不斷增大。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guī)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注:可變資本相對量遞減的規(guī)律和這個規(guī)律對雇傭工人階級狀況的影響,曾經被古典學派某些優(yōu)秀的經濟學家感覺到,但是沒有被他們所理解。在這方面,最大的功績應歸于約翰·巴頓,雖然他同所有其他的人一樣,把不變資本同固定資本混為一談,把可變資本同流動資本混為一談。他說:“對勞動的需求取決于流動資本的增加,而不是取決于固定資本的增加。如果這兩種資本的比例在任何時候和在任何情況下確實都是一樣的話,那末由此的確可以得出結論說,就業(yè)工人的人數(shù)同國家的財富成比例。但是這種假定一點也不現(xiàn)實。隨著自然科學的進步和文明的傳播,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相比越來越大。英國生產一匹凡爾紗所使用的固定資本額至少等于印度生產同樣一匹凡爾紗所使用的固定資本額的一百倍,也許是一千倍。而流動資本的份額則是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如果把一年的全部積蓄都加到固定資本上去,也不會使勞動的需求有任何增長。”(約翰·巴頓《論影響社會上勞動階級狀況的環(huán)境》1817年倫敦版第16、17頁)“使國家純收入增加的原因,同時可以使人口過剩,從而使工人狀況惡化。”(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第469頁)隨著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會相對地減少”(同上,第480頁注)。“用來維持勞動的資本額可以不依賴于資本總額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隨著資本本身越來越雄厚,就業(yè)規(guī)模的大波動以及大貧困變得越來越頻繁。”(理查·瓊斯《政治經濟學緒論》1833年倫敦版第12頁)“〈對勞動的〉需求的提高……并不是同總資本的積累成比例的……因此,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用于再生產的國民資本的每次增加,對工人狀況的影響會越來越小。”(拉姆賽《論財富的分配》第90、91頁)]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guī)律,事實上,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guī)律。抽象的人口規(guī)律只存在于歷史上還沒有受過人干涉的動植物界。

過剩的工人人口是積累或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財富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這種過剩人口反過來又成為資本主義積累的杠桿,甚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一個條件。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yè)后備軍,它絕對地隸屬于資本,就好象它是由資本出錢養(yǎng)大的一樣。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需要創(chuàng)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隨著積累和伴隨積累而來的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的突然擴張力也增長了,這不僅是因為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伸縮性和絕對財富——資本不過是其中一個可伸縮的部分——增長了,也不僅是因為信用每當遇到特殊刺激會在轉眼之間把這種財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為追加資本交給生產支配。這還因為生產過程本身的技術條件,機器、運輸工具等等,有可能以最大的規(guī)模最迅速地把剩余產品轉化為追加的生產資料。隨著積累的增進而膨脹起來的并且可以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大量社會財富,瘋狂地涌入那些市場突然擴大的舊生產部門,或涌入那些由舊生產部門的發(fā)展而引起的新興生產部門,如鐵路等等。在所有這些場合,都必須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決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響其他部門的生產規(guī)模。這些人就由過剩人口來提供。現(xiàn)代工業(yè)特有的生活過程,由中等活躍、生產高度繁忙、危機和停滯這幾個時期構成的、穿插著較小波動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產業(yè)后備軍或過剩人口的不斷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這樣的基礎之上的。而工業(yè)周期的階段變換又補充新的過剩人口,并且成為過剩人口再生產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現(xiàn)代工業(yè)這種獨特的生活過程,我們在人類過去的任何時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幼年時期也不可能出現(xiàn)。那時資本構成的變化還極其緩慢。因此,對勞動的需求的增長,總的說來是同資本的積累相適應的。不管那時資本積累的增進同現(xiàn)代相比是多么緩慢,它還是碰到了可供剝削的工人人口的自然限制,這些限制只有通過以后將要談到的暴力手段才能清除。生產規(guī)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而后者又引起前者,但是沒有可供支配的人身材料,沒有不取決于人口絕對增長的工人的增加,前者是不可能的。工人的這種增加,是通過使一部分工人不斷地被“游離”出來的簡單過程,通過使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比擴大的生產相對減少的方法造成的。因此,現(xiàn)代工業(yè)的整個運動形式來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斷地轉化為失業(yè)的或半失業(yè)的人手。政治經濟學的膚淺性也表現(xiàn)在,它把信用的膨脹和收縮,把工業(yè)周期各個時期更替這種單純的征兆,看作是造成這種更替的原因。正如天體一經投入一定的運動就會不斷地重復這種運動一樣,社會生產一經進入交替發(fā)生膨脹和收縮的運動,也會不斷地重復這種運動。而結果又會成為原因,于是不斷地再生產出自身條件的整個過程的階段變換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注:在作者校訂過的法文版中,這里插入了下面這段話:“但是,當機器工業(yè)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對整個國民生產產生了絕對的影響時;當對外貿易由于機器工業(yè)而開始超過國內貿易時;當世界市場逐漸侵占了新世界即亞洲和澳洲的廣闊地區(qū)時;最后,當走上競賽場的工業(yè)國家為數(shù)眾多時;——只是從這個時候起,才開始出現(xiàn)不斷重復的周期,它們的各個相繼的階段都為時數(shù)年,而且它們總是以一場普遍危機的爆發(fā)而告終,這場危機既是一個周期的終點,也是另一個新周期的起點。直到現(xiàn)在,這種周期的延續(xù)時間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shù)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相反,根據我們以上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規(guī)律,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數(shù)字是可變的,而且周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編者注]這種周期性一經固定下來,那末,就連政治經濟學也會把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過剩人口的生產,看作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生活條件。

曾任牛津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后來又任英國殖民部官員的赫·梅里威耳說:

“假定在危機時期國家竭力通過向國外移民的辦法來擺脫幾十萬過剩的貧民,那結果會怎樣呢?結果是,當對勞動的需求剛一恢復時,就會感到勞動不足。人的再生產不管多么快,要把成年工人補充起來,總需要有一代人的時間??墒俏覀兊墓S主的利潤主要取決于是否有能力利用暢銷的有利時機,并以此來彌補滯銷時期的損失。而他們只有擁有對機器和體力勞動的指揮權,才能保證有這種能力。他們必須找到可供支配的人手;他們必須能夠依據市場情況在必要時加強或收縮他們的營業(yè)活動,否則他們就決不能在競爭的角逐中保持優(yōu)勢,而這種優(yōu)勢是國家財富的基礎。”[注:赫·梅里威耳《關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演說》1841—1842年倫敦版第1卷第146頁。]

甚至馬爾薩斯也承認,過剩人口對于現(xiàn)代工業(yè)來說是必要的,雖然他按照自己的偏狹之見,把它解釋成工人人口的絕對過剩,而不是工人人口的相對過剩。他說:

“在一個主要依靠工商業(yè)的國家里,如果在工人階級中間盛行慎重地對待結婚的習慣,那對國家是有害的……按人口的性質來說,即使遇到特殊需求,不經過16年或18年的時間,也不可能向市場供應追加工人。然而,收入通過節(jié)約轉化為資本卻可以快得多;一個國家的勞動基金比人口增長得快的情況,是經常有的。”[注:馬爾薩斯《政治經濟學原理》第215、319、320頁。在這本書中,馬爾薩斯依靠西斯蒙第終于發(fā)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美妙的三位一體:生產過剩,人口過剩,消費過剩,實在是三個極美妙的怪物!參看弗·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第107頁及以下各頁[210]。]

政治經濟學這樣把工人的相對過剩人口的不斷生產宣布為資本主義積累的必要條件之后,就恰如其分地以一個老處女的姿態(tài),通過自己“最理想的人”資本家的嘴,對那些因自己創(chuàng)造了追加資本而被拋向街頭的“過剩的人”說了如下的話:

“我們工廠主增大你們借以生存的資本,為你們做了我們所能做的事情;而你們必須去做其余的事情,去使你們的人數(shù)同生存資料相適應”[注:哈里埃特·馬提諾《曼徹斯特的罷工》1832年版第101頁。]。

對資本主義生產來說,人口自然增長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勞動力數(shù)量是絕對不夠的。為了能夠自由地活動,它需要有一支不以這種自然限制為轉移的產業(yè)后備軍。

以上我們假定,就業(yè)工人人數(shù)的增減正好同可變資本的增減相一致。

然而,可變資本在它所指揮的工人人數(shù)不變或甚至減少的情況下也會增長。如果單個工人提供更多的勞動,因而得到更多的工資,——即使勞動價格不變,或者甚至下降,但只要下降得比勞動量的增加慢,——情況就是如此。在這種場合,可變資本的增長是勞動增加的指數(shù),而不是就業(yè)工人增加的指數(shù)。每一個資本家的絕對利益在于,從較少的工人身上而不是用同樣低廉或甚至更為低廉的花費從較多的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勞動。在后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支出會隨著所推動的勞動量成比例地增長,在前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增長則要慢得多。生產規(guī)模越大,這種動機就越具有決定意義。它的力量隨資本積累一同增長。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既是積累的原因,又是積累的結果——使資本家能夠通過從外延方面或內含方面加強對單個勞動力的剝削,在支出同樣多的可變資本的情況下推動更多的勞動。其次,我們還知道,資本家越來越用不大熟練的工人排擠較熟練的工人,用未成熟的勞動力排擠成熟的勞動力,用女勞動力排擠男勞動力,用少年或兒童勞動力排擠成年勞動力,這樣,他就用同樣多的資本價值買到更多的勞動力。

所以,在積累的進程中,一方面,較大的可變資本無須招收更多的工人就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另一方面,同樣數(shù)量的可變資本用同樣數(shù)量的勞動力就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最后,通過排擠較高級的勞動力可以推動更多低級的勞動力。

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或工人的游離,比生產過程隨著積累的增進本身而加速的技術變革,比與此相適應的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更為迅速。如果說生產資料在擴大自己的規(guī)模和作用的同時,在越來越小的程度上成為工人的就業(yè)手段,那末,這種情況本身又會由于下述事實而有所變化:勞動生產力越是增長,資本造成的勞動供給比資本對工人的需求越是增加得快。工人階級中就業(yè)部分的過度勞動,擴大了它的后備軍的隊伍,而后者通過競爭加在就業(yè)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壓力,又反過來迫使就業(yè)工人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和聽從資本的擺布。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迫使它的另一部分無事可做,反過來,它的一部分無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這成了各個資本家致富的手段[注:甚至在1863年棉荒時期,布萊克本的紡紗工人在其散發(fā)的一本小冊子中,對過度勞動也提出了強烈的指責。由于工廠法的約束,從事這種過度勞動的當然只有成年男工。“這個工廠要求成年工人每天勞動十二至十三小時,雖然有成百的人被迫無事可做,而他們又愿意勞動一部分時間,以便養(yǎng)家活口和防止自己的工人弟兄因過度勞動而早死。”小冊子接著說,“我們要問,進行額外時間的勞動這種作法,能使主人和‘仆役’之間建立某種可以容忍的關系嗎?過度勞動的犧牲者和因此而被宣告為被迫無事可做的人,同樣地感到不公平。如果把勞動加以公平的分配,那末,這個地區(qū)所需完成的工作足以使所有的人都能部分地就業(yè)。我們只要求一個權利:我們請求業(yè)主們,至少在目前狀況維持不變的期間,普遍縮短勞動時間,而不是使一部分人從事過度勞動,使另一部分人由于沒有活干被迫靠救濟來維持生活。”(《工廠視察員報告。1863年10月31日》第8頁)——《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作者,以其慣有的不會弄錯的資產階級本能,來理解相對過剩人口對就業(yè)工人的影響。“在這個王國中,引起怠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缺少足夠數(shù)量的勞動人手。只要出現(xiàn)對產品的某種特殊需求,而使勞動量變得不足時,工人就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并且想使業(yè)主也感覺到這一點;這是令人驚奇的;但是這幫家伙的心思壞透了,每遇到這種場合,成群的工人就聯(lián)合起來,終日游惰,使他們的業(yè)主陷于困境。”(《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第27、28頁)他是說,這幫家伙要求提高工資。],同時又按照與社會積累的增進相適應的規(guī)模加速了產業(yè)后備軍的生產。這個因素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上是多么重要,可以拿英國的例子來證明。英國“節(jié)約”勞動的技術手段是十分強大的。但是,如果明天把勞動普遍限制在合理的程度,并且把工人階級的各個階層再按年齡和性別進行適當安排,那末,要依照現(xiàn)有的規(guī)模繼續(xù)進行國民生產,目前的工人人口是絕對不夠的。目前“非生產”工人的大多數(shù)都不得不轉化為“生產”工人。

大體說來,工資的一般變動僅僅由同工業(yè)周期各個時期的更替相適應的產業(yè)后備軍的膨脹和收縮來調節(jié)。因此,決定工資的一般變動的,不是工人人口絕對數(shù)量的變動,而是工人階級分為現(xiàn)役軍和后備軍的比例的變動,是過剩人口相對量的增減,是過剩人口時而被吸收、時而又被游離的程度?,F(xiàn)代工業(yè)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個周期性的階段,而且這些階段在積累進程中被越來越頻繁地相繼發(fā)生的不規(guī)則的波動所打斷。對于這個現(xiàn)代工業(yè)來說,如果有下面這樣的規(guī)律,那確實是太好了:勞動的供求不是通過資本的膨脹和收縮,因而不是按照資本當時的增殖需要來調節(jié),以致勞動市場忽而由于資本膨脹而顯得相對不足,忽而由于資本收縮而顯得過剩,而是相反,資本的運動依存于人口量的絕對運動。然而,這正是經濟學的教條。按照這個教條,工資因資本的積累而提高。工資的提高刺激工人人口更快地增加,這種增加一直持續(xù)到勞動市場充斥,因而資本同工人的供給比較相對不足時為止。工資下降,于是事情走向反面。由于工資的下降,工人人口逐漸減少,以致資本同工人人口比較又相對過剩了,或者象另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工資的降低和對工人剝削的相應提高,會重新加速積累,而與此同時,低工資又會抑制工人階級的增長。這樣一來,就又出現(xiàn)勞動供不應求、工資提高等等情況。這對于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生產是一個多么美好的運動方法??!可是,在真正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因工資提高而可能出現(xiàn)某種實際增長以前,已經一再經過了這樣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必然發(fā)生工業(yè)戰(zhàn),展開廝殺,并且決出勝負。

1849年至1859年間,在谷物價格下降的同時,英國農業(yè)地區(qū)出現(xiàn)了實際考察起來只是名義上的工資提高。例如,周工資在威爾特郡由7先令提高到8先令,在多爾塞特郡由7先令或8先令提高到9先令,等等。這是農業(yè)過剩人口空前外流的結果,而人口外流是由戰(zhàn)爭的需要[211]和鐵路工程、工廠、礦山等部門的大規(guī)模擴展引起的。工資越低,它的任何提高,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提高,在百分比上也表現(xiàn)得越高。例如,周工資是20先令,提高到22先令,就是提高10%;但如果周工資只有7先令,提高到9先令,那就是提高[28+(4/7)]%,這就聳人聽聞了。不管怎樣,租地農場主大喊大叫起來,甚至倫敦《經濟學家》在談到這些饑餓工資時,也鄭重其事地胡謅什么有了“普遍的和重大的提高”[注:1860年1月21日《經濟學家》。]。租地農場主該怎么辦呢?難道他們會象教條的經濟學的頭腦所設想的那樣,等待這種優(yōu)厚的報酬促使農業(yè)工人繁殖,直到他們的工資不得不重新下降嗎?不,租地農場主采用了更多的機器,工人轉瞬間又“過剩”了,過剩的比例連租地農場主也感到滿意了。同以前相比,現(xiàn)在投入農業(yè)的“資本更多了”,并且采取了生產效率更高的形式。這樣一來,對勞動的需求不僅相對地下降,而且絕對地下降了。

經濟學的上述虛構,把調節(jié)工資的一般變動或調節(jié)工人階級即總勞動力和社會總資本之間的關系的規(guī)律,同在各個特殊生產部門之間分配工人人口的規(guī)律混為一談了。例如,由于市場情況良好,某一生產部門的積累特別活躍,利潤高于平均利潤,追加資本紛紛涌來,這樣,對勞動的需求和工資自然就會提高。較高的工資把較大一部分工人人口吸引到這個有利的部門,直到這里勞動力達到飽和,工資終于又下降到以前的平均水平,如果工人流入過多,甚至會降到這個水平以下。那時工人流入該生產部門的現(xiàn)象不僅停止,甚至還會發(fā)生流出現(xiàn)象。在這里,政治經濟學家就以為看到了,隨著工資的提高,工人人數(shù)“在何處以及如何”絕對增長,而隨著工人人數(shù)的絕對增長,工資“在何處以及如何”下降;但是事實上,他所看到的,只是某一特殊生產部門的勞動市場的局部波動,他所看到的,只是工人人口按照資本變化不定的需要而在各投資部門之間分配的現(xiàn)象。

產業(yè)后備軍在停滯和中等繁榮時期加壓力于現(xiàn)役勞動軍,在生產過剩和亢進時期又抑制現(xiàn)役勞動軍的要求。所以,相對過剩人口是勞動供求規(guī)律借以運動的背景。它把這個規(guī)律的作用范圍限制在絕對符合資本的剝削欲和統(tǒng)治欲的界限之內。這里正好應該回過來談一下經濟學辯護論者的一大業(yè)績。我們記得,由于采用新機器或擴大舊機器,一部分可變資本轉化為不變資本,這是“束縛”資本并從而“游離”工人的活動,而經濟學辯護士卻相反地把這種活動說成是為工人游離資本。只有到現(xiàn)在我們才能充分地評價辯護士的厚顏無恥。其實,被游離出來的,不僅有直接被機器排擠的工人,而且還有他們的代替者和企業(yè)在原有基礎上實行一般擴大時通常會吸收的追加人員?,F(xiàn)在他們全被“游離”出來,并且每一筆希望執(zhí)行職能的新資本都能支配他們。不管這種資本吸引的是這些工人,還是另一些工人,只要這筆資本剛好足以從市場上雇走被機器拋到市場上的那么多工人,那末對勞動的總需求的影響就等于零。如果它雇用的人數(shù)較少,過剩的人數(shù)就會增加;如果它雇用的人數(shù)較多,勞動總需求增加的幅度也只不過等于就業(yè)的人超過“被游離的人”的那個差額??梢?,尋求投資場所的追加資本本來會激起的勞動總需求的增加,在以上每一種場合都會按照工人被機器拋向街頭的程度而受到抵銷。因此,這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的機構已安排好,不讓資本的絕對增長伴有勞動總需求的相應增加。而辯護士們就把這叫作對于被排擠的工人在被拋入產業(yè)后備軍的過渡時期中遭受貧困、痛苦和可能死亡的一種補償!勞動的需求同資本的增長并不是一回事,勞動的供給同工人階級的增長也不是一回事,所以,這里不是兩種彼此獨立的力量互相影響。骰子是假造的。資本在兩方面同時起作用。它的積累一方面擴大對勞動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游離”工人來擴大工人的供給,與此同時,失業(yè)工人的壓力又迫使就業(yè)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的供給不依賴于工人的供給。勞動供求規(guī)律在這個基礎上的運動成全了資本的專制。因此,一旦工人識破秘密,知道了他們?yōu)槭裁磩趧釉蕉?,為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是提高,他們連充當資本增殖手段的職能也就越是沒有保障;一旦工人發(fā)現(xiàn),他們本身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完全取決于相對過剩人口的壓力;一旦工人因此試圖通過工聯(lián)等等在就業(yè)工人和失業(yè)工人之間組織有計劃的合作,來消除或削弱資本主義生產的那種自然規(guī)律對他們這個階級所造成的毀滅性的后果,這時,資本和它的獻媚者政治經濟學家就大吵大叫起來,說這是違反了“永恒的”和所謂“神圣的”供求規(guī)律。也就是說,就業(yè)工人和失業(yè)工人之間的任何聯(lián)合都會破壞這個規(guī)律的“純粹的”作用。另一方面,例如在殖民地,只要有不利的情況妨礙建立產業(yè)后備軍,從而妨礙工人階級絕對地隸屬于資本家階級,資本就會同它的庸俗的???middot;判札一道起來反叛“神圣的”供求規(guī)律,并企圖用強制手段來阻礙它發(fā)揮作用。

4.相對過剩人口的各種存在形式。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

相對過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個工人在半失業(yè)或全失業(yè)的時期,都屬于相對過剩人口。工業(yè)周期階段的更替使相對過剩人口具有顯著的、周期反復的形式,因此相對過剩人口時而在危機時期急劇地表現(xiàn)出來,時而在營業(yè)呆滯時期緩慢地表現(xiàn)出來。如果撇開這些形式不說,那末,過剩人口經常具有三種形式: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和停滯的形式。

在現(xiàn)代工業(yè)的中心——工廠、制造廠、冶金廠、礦山等等,工人時而被排斥,時而在更大的規(guī)模上再被吸引,因此總的說來,就業(yè)人數(shù)是增加的,雖然增加的比率同生產規(guī)模相比不斷縮小。在這里,過剩人口處于流動的形式。

無論在真正的工廠中,還是在一切使用機器或者甚至僅僅實行現(xiàn)代分工的大工場中,都需要大量的還沒有脫離少年期的男工。少年期一過,便只剩下極少數(shù)的人能夠被原生產部門繼續(xù)雇用,而大多數(shù)的人通常要被解雇。他們成了流動過剩人口的一個要素,這個要素隨著工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而增大。其中一部分人移居國外,其實不過是跟著外流的資本流出去。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增長得快,英格蘭就是一個例子。工人數(shù)量的自然增長不能滿足資本積累的需要,但同時又超過這種需要,這是資本運動本身的一個矛盾。資本需要的少年工人數(shù)量較大,成年工人數(shù)量較小。比這個矛盾更引人注目的是另一個矛盾:在成千上萬的人手流落街頭的同時,卻有人抱怨人手不足,因為分工把人手束縛在一定的生產部門了。[注:1866年下半年,倫敦有8萬到9萬工人失業(yè),而同時期的工廠報告卻說:“說需求總是恰好在必需的時候引起供給,似乎不是絕對正確的。拿勞動來說,就不是這樣,去年由于缺乏勞動力,許多機器不得不停工”(《工廠視察員報告。1866年10月31日》第81頁)。]此外,資本消費勞動力是如此迅速,以致工人到了中年通常就已經多少衰老了。他落入過剩者的隊伍,或者從較高的等級被排擠到較低的等級。我們看到,正是大工業(yè)中的工人壽命最短。

“曼徹斯特保健醫(yī)官李醫(yī)生證實,該市富裕階級的平均壽命是38歲,而工人階級的平均壽命只有17歲。在利物浦,前者是35歲,后者是15歲??梢?,特權階級的壽命比他們的不那么幸運的同胞的壽命要長一倍以上。”[注:當時的北明翰市長{現(xiàn)任(1883年)商務大臣。——弗·恩·}約·張伯倫1875年1月14日在北明翰市衛(wèi)生會議上的開幕詞。]

在這種情況下,這部分無產階級的絕對增長就需要采取這樣一種形式:它的成員迅速耗損,但是它的人數(shù)不斷增大。這樣就需要工人一代一代地迅速更替。(這個規(guī)律對人口中的其他階級是不適用的。)這種社會需要,是通過早婚這一大工業(yè)工人生活條件的必然后果,并通過榨取工人子女以獎勵工人生育子女的辦法來得到滿足的。

資本主義生產一旦占領農業(yè),或者依照它占領農業(yè)的程度,對農業(yè)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隨著在農業(yè)中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的積累而絕對地減少,而且對人口的這種排斥不象在非農業(yè)的產業(yè)中那樣,會由于更大規(guī)模的吸引而得到補償。因此,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準備著轉入城市無產階級或制造業(yè)無產階級的隊伍,經常等待著有利于這種轉化的條件。(這里所說的制造業(yè)是指一切非農業(yè)的產業(yè)。)[注:根據1861年對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調查,“781座城市有居民10960998人,而鄉(xiāng)村和農村教區(qū)只有居民9105226人……在1851年的人口調查中列有580座城市,它們的人口同它們周圍的農業(yè)地區(qū)的人口大致相等??墒牵谝院蟮?0年中,農業(yè)地區(qū)的人口只增加50萬人,而580座城市的人口卻增加了1554067人。農村教區(qū)的人口增加6.5%,而城市人口增加17.3%。增長率的差額是由于農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的。人口增長總額中有3/4屬于城市”(《人口調查》第3卷第11、12頁)。]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這一源泉是長流不息的。但是,它不斷地流向城市是以農村本身有經常潛在的過剩人口為前提的,這種過剩人口的數(shù)量只有在排水渠開放得特別大的時候才能看得到。因此,農業(yè)工人的工資被壓到最低限度,他總是有一只腳陷在需要救濟的泥潭里。

第三類相對過剩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形成現(xiàn)役勞動軍的一部分,但是就業(yè)極不規(guī)則。因此,它為資本提供了一個貯存著可供支配的勞動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這種勞動力的生活狀況降到了工人階級的平均正常水平以下,正是這種情況使它成為資本的特殊剝削部門的廣泛基礎。它的特點是勞動時間最長而工資最低。它的主要形式,我們在家庭勞動一節(jié)中已經看到了。它不斷地從大工業(yè)和農業(yè)的過剩者那里得到補充,特別是從那些由于手工業(yè)生產被工場手工業(yè)生產打垮,或者工場手工業(yè)生產被機器生產打垮而沒落的工業(yè)部門那里得到補充。它的數(shù)量隨著由積累的規(guī)模和能力的增大造成的“過剩”工人的增長而增加。但是,它同時又是工人階級中會自行再生產和繁衍不息的要素,它在工人階級的增長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大于其他要素。實際上,不僅出生和死亡的數(shù)量,而且家庭人口的絕對量都同工資的水平,即各類工人所支配的生活資料量成反比。資本主義社會的這個規(guī)律,在野蠻人中間,或者甚至在文明的移民中間,聽起來會是荒謬的。它使人想起各種個體軟弱的、經常受到追捕的動物的大量再生產。[注:“貧困似乎會促進繁殖。”(亞·斯密[212])在風流才子加利阿尼神甫看來,這甚至是上帝特別英明的安排:“上帝安排好了,讓從事最有益的職業(yè)的人生得綽綽有余”(加利阿尼《貨幣論》第4卷第78頁)。“貧困在達到引起饑餓和瘟疫的極限以前,與其說會妨礙人口的增長,不如說會促進人口的增長。”(賽·蘭格《國家的貧困》1844年版第69頁)蘭格用統(tǒng)計材料說明了這個論點之后,又繼續(xù)說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舒適安樂的環(huán)境中,那末世界上很快就會荒無人煙。”]

最后,相對過剩人口的最底層陷于需要救濟的赤貧的境地。撇開流浪者、罪犯和妓女,一句話,撇開真正的流氓無產階級不說,這個社會階層由三類人組成。第一類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只要粗略地瀏覽一下英格蘭需要救濟的貧民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人數(shù)每當危機發(fā)生時就增大,每當營業(yè)復蘇時就減少。第二類是孤兒和需要救濟的貧民的子女。他們是產業(yè)后備軍的候補者,在高度繁榮時期,如在1860年,他們迅速地大量地被卷入現(xiàn)役勞動軍的隊伍。第三類是衰敗的、流落街頭的、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屬于這一類的,主要是因分工而失去靈活性以致被淘汰的人,還有超過工人正常年令的人,最后還有隨著帶有危險性的機器、采礦業(yè)、化學工廠等等的發(fā)展而人數(shù)日益增多的工業(yè)犧牲者,如殘廢者、病人、寡婦等等。需要救濟的赤貧形成現(xiàn)役勞動軍的殘廢院,形成產業(yè)后備軍的死荷重[注:“死荷重”是運輸業(yè)的用語,指運輸工具自身的重量。——譯者注]。它的生產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中,它的必然性包含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必然性中,它和相對過剩人口一起,形成財富的資本主義生產和發(fā)展的一個存在條件。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項非生產費用,但是,資本知道怎樣把這項費用的大部分從自己的肩上轉嫁到工人階級和下層中產階級的肩上。

社會的財富即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guī)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shù)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yè)后備軍也就越大??晒┲涞膭趧恿νY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fā)展起來的。因此,產業(yè)后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xiàn)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后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越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注:馬克思親自校訂過的法文版中是:“成正比”。——譯者注]。最后,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yè)后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guī)律。象其他一切規(guī)律一樣,這個規(guī)律在實現(xiàn)中也會由于各種各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不過對這些情況的分析不屬于這里的范圍。

我們可以明白,當經濟學的智者們向工人說教,要工人使自己的人數(shù)去適應資本增殖的需要時,他們是多么愚蠢。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機構在不斷地使這個人數(shù)適應資本增殖的需要。這種適應的開頭是創(chuàng)造出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結尾是現(xiàn)役勞動軍中不斷增大的各階層的貧困和需要救濟的赤貧的死荷重。

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進,花費越來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動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這個規(guī)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勞動資料,而是勞動資料使用工人的資本主義的基礎上表現(xiàn)為:勞動生產力越高,工人對他們自己就業(yè)手段的壓力就越大,因而他們的生存條件,即為增加別人財富或為資本自行增殖而出賣自己的力氣,也就越沒有保障。因此,生產資料和勞動生產率比生產人口增長得快的事實,在資本主義下卻相反地表現(xiàn)為:工人人口總是比資本的增殖需要增長得快。

我們在第四篇分析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時已經知道,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xiàn)的;一切發(fā)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tǒng)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fā)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并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這些手段使工人的勞動條件變得惡劣,使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惡的專制,把工人的生活時間變成勞動時間,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的札格納特車輪下[123]。但是,一切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fā)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而日趨惡化。最后,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yè)后備軍同積累的規(guī)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guī)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巖石上釘?shù)眠€要牢。這一規(guī)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政治經濟學家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說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這種對抗性質[注:“資產階級運動在其中進行的那些生產關系的性質絕不是一致的單純的,而是兩重的;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fā)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fā)展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只有在不斷消滅資產階級個別成員的財富和形成不斷壯大的無產階級的條件下,這些關系才能產生資產者的財富,即資產階級的財富;這一切都一天比一天明顯了。”(卡爾·馬克思《哲學的貧困》[213])],雖然他們把它同資本主義前的生產方式的那些盡管部分地相類似但本質上不同的現(xiàn)象混同起來。

十八世紀的一位大經濟學著作家、威尼斯的修道士奧特斯,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對抗性理解為社會財富的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

“在一個國家里,經濟上的善和經濟上的惡總是保持平衡,一些人財富的充??偸桥c另一些人財富的貧乏相抵。一些人享有巨大財富,同時總伴有更多得多的其他人被完全剝奪必需品。一個國家的財富同它的人口相適應,而它的貧困則同它的財富相適應。一些人勤勞迫使另一些人懶惰。窮人和懶惰者,是富人和勤勞者所造成的一個必然結果”等等。[注:扎·奧特斯《國民經濟學》,六卷集,1774年版,載于庫斯托第編《意大利政治經濟學名家文集》現(xiàn)代部分,第21卷第6、9、22、25等頁。奧特斯在該書第32頁上寫道:“我不想提出對人民幸福無用的制度,我只研究人民不幸的原因。”]

在奧特斯之后大約過了10年,高教會新教牧師唐森,曾十分露骨地頌揚貧困是財富的必要條件。

“用法律來強制勞動,會引起過多的麻煩、暴力和叫囂,而饑餓不僅是和平的、無聲的和持續(xù)不斷的壓力,而且是刺激勤勉和勞動的最自然的動力,會喚起最大的干勁。”

所以,一切問題都歸結為怎樣使工人階級的饑餓永久化,而照唐森的看法,那個特別在窮人中起作用的人口原理已經把這件事安排好了。

“這似乎是一個自然規(guī)律:窮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輕率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如此輕率,嘴里沒有銜著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來〉,所以,總是有一些人去擔任社會上最卑微、最骯臟和最下賤的職務。于是,人類的幸福基金大大增加,比較高雅的人們解除了煩勞,可以不受干擾地從事比較高尚的職業(yè)等等……濟貧法有一種趨勢,就是要破壞上帝和自然在世界上所創(chuàng)立的這個制度的和諧與優(yōu)美、均稱與秩序。”[注:《論濟貧法》,一個愿人們幸福的人〈即牧師約·唐森先生〉著,1786年版,1817年倫敦再版,第15、39、41頁。這位“高雅的”牧師的上述著作和他的《西班牙游記》,馬爾薩斯經常整頁整頁地加以抄襲,而唐森自己的大部分學說卻是從約·斯圖亞特爵士那里抄襲來的,不過加以歪曲了而已。例如斯圖亞特說:“這里,在奴隸制度下,有一種使人〈為了非勞動者〉勤勉勞動的暴力方法……那時人們被迫從事勞動〈也就是說,為別人從事無償勞動〉,因為他們是別人的奴隸;而現(xiàn)在,人們被迫從事勞動〈也就是說,為了非勞動者從事無償勞動〉,因為他們是自己需求的奴隸”[214],他這樣說,但并沒有因此就象這位大腹便便的牧師那樣做出結論:雇傭工人應當經常挨餓。相反地,他希望增加雇傭工人的需要,并希望他們需要量的增加能刺激他們去為“比較高雅的人們”勞動。]

威尼斯的修道士從使貧困永久化的命運中,找到基督教的善行、終身不婚、修道院和慈善機關存在的理由,而這位新教的牧師卻從其中找到借口,來詛咒使窮人有權享受少得可憐的社會救濟的法律。施托爾希說:

“社會財富的增長產生出那個有用的社會階級……它從事最單調、最下賤和最令人厭惡的職業(yè),一句話,它把生活中一切不愉快的、受奴役的事情擔在自己的肩上,從而使其他階級有閑暇,有開闊的心境和傳統(tǒng)的〈妙!〉高貴品性……”[注:施托爾?!墩谓洕鷮W教程》1815年圣彼得堡版第3卷第223頁。]

施托爾希問自己:這種伴隨有群眾貧困和墮落的資本主義文明,同野蠻相比究竟有什么優(yōu)越性呢?他只找到一個答案:安全!西斯蒙第說:

“由于工業(yè)和科學的進步,每一個工人每天所能生產的東西比他自己消費所需要的東西多得多。但是,在他的勞動生產財富的同時,如果叫他自己去消費這個財富,那末這個財富就會使他不適宜于勞動了。”他認為,“如果人們〈即非工人〉必須象工人那樣不倦地勞動才能獲得技藝的一切改良和工業(yè)給我們帶來的一切享受,那末他們大概會放棄這些東西……在今天,努力同它的報酬分開了;不是同一個人先勞動而后休息,相反地,正是因為一個人勞動,另一個人才休息……因此,勞動生產力的無限增長的結果,只能增加那些游手好閑的富人的奢侈和享受。”[注: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第1卷第79、80、85頁。]

最后,冷血的資產階級空論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冷酷地聲稱:

“在貧國,人民是安樂的;在富國,人民通常是貧苦的。”[注:德斯杜特·德·特拉西《論意志及其作用》第231頁。]

責任編輯:岳麗麗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