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恩格斯。霰彈[252]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霰彈(case shot或canister shot)——裝入圓柱形白鐵彈殼中的一系列由鍛鐵制成的球形彈丸。供野炮使用的彈丸通常是一層一層地裝的,但大多數(shù)攻城炮和海軍炮使用的彈丸只是倒入圓筒,裝滿以后把蓋板焊接上。在圓筒底部和裝藥之間插放木彈座。彈丸的重量根據(jù)炮的類型和各國軍隊規(guī)定的標準而有所不同。英國人在重型海軍炮上使用的是重量為8盎斯至3磅的彈丸;在九磅野炮上使用的是重量為1.5盎斯和5盎斯的彈丸;而且用這種炮發(fā)射一次,圓筒內(nèi)需相應(yīng)地裝126顆彈丸和41顆彈丸,普魯士人裝41顆彈丸,而且每一顆彈丸的重量為相應(yīng)球形實心彈的重量的三十二分之一。法國人在1854年以前幾乎也是采用這種裝法;至于因裝備發(fā)射爆炸彈的新式加農(nóng)炮而在這方面可能引起變化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什么可談的。攻城炮和要塞炮使用的球形彈丸有時裝在突出于木彈座上的心軸周圍,它們或者像一串葡萄似的裝在袋子里(因而有《grape shot》[注:《grape》——“一串葡萄”;《grape shot》——大霰彈,通常由9個球形彈丸組成的鏈式霰彈。——編者注]之稱),或者一層一層排均勻,中間用圓的木片或金屬片隔開,再整個套進帆布袋。
最新型的霰彈是球形霰彈,以它的發(fā)明人英國將軍施拉普奈爾的名字命名,稱為施拉普奈爾爆炸彈。這種炮彈具有薄的生鐵的彈殼(厚度為1/3—3/4英寸),中間帶有膜片或隔椽。底部用來裝置爆炸裝藥,上部裝置鉛制球形槍彈。在炮彈中放有裝滿精制起爆藥的炮彈信管,這種起爆藥能保證準時燃燒。為了不使球形彈丸移動,在彈丸之間的空隙處填滿了特制藥劑。在野戰(zhàn)中使用時,把炮彈信管截斷成射程所需要的那樣大小,再裝入炮彈中。信管的起爆藥在離敵人50—70碼的地方燒完,炮彈隨即爆炸,而向敵人那邊散射彈丸恰好是在發(fā)射普通霰彈時炮彈爆炸的地方?,F(xiàn)在在某些國家的軍隊中,炮彈信管作用的精確度非常高,因此這種新炮彈使炮手可以在過去只有使用球形實心彈才能達到的距離上進行霰彈射擊而取得預(yù)期的效果。普通霰彈在200碼以內(nèi)的距離上具有最大的威力,但在500碼以內(nèi)的距離上也可以使用;在近距離上用它對付以橫隊進攻的步兵或騎兵,它的殺傷作用極大;但用它對付散兵線,效果很?。粚Ω犊v隊用得更多的是球形實心彈。至于球形霰彈,它在600至1400碼的距離上效果最大,如果有適當?shù)纳浣呛烷L的炮彈信管,那末即使在更遠的距離上也能奏效。因為球形霰彈在敵人附近爆炸,它向敵人猛烈散射的彈丸的密集度很大,所以可以用它來有效地對付幾乎除了散兵線以外的所有戰(zhàn)斗隊形。球形霰彈出現(xiàn)以后,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軍隊都采用了它,因為其中每一個國家都發(fā)明了自己特有的炮彈信管的起爆藥,而沒有起爆藥就不可能使用球形霰彈。在歐洲強國中只有法國還沒有掌握這一細部。但是今后的試驗(或者僥幸成功,或者通過收買),毫無疑問會使這個強國掌握這一秘密的。
弗·恩格斯寫于1858年1月21日左右
載于“美國新百科全書”1859年版第4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美國新百科全書”
俄譯文第一次發(fā)表
注釋:
[252]恩格斯在寫“霰彈”這一條目的同時,還對它最靠近的術(shù)語《cartouch》寫了一個短條目。下面是在1859年出版的“美國新百科全書”第4卷上刊印的這個短條目的原文(可能已被刪節(jié)):
“Cartouch(法文是cartouche)這一術(shù)語在舊的軍事著作中有時作為‘霰彈’的同義詞使用。在其他場合這個術(shù)語還用來表示步兵的子彈盒。
在建筑和雕塑中,《cartouch》是檐口的砌體或裝飾橫撐,以及一般上面刻有某種標志或題詞的各種浮雕裝飾物。”——第249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