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貿易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在英國議會最近舉行的非常會議上,得比勛爵在上院宣布:最近三年以來,英國進口價值已超過英國出口價值16000萬英鎊。這項聲明在議會外面引起了爭論,有些人向貿易大臣奧爾德利的斯坦利勛爵征詢得比勛爵的說法是否正確。貿易大臣在寫給征詢者的一封信中這樣回答道:
“得比勛爵在上院說,最近三年以來,我國進口價值已超過我國出口價值16000萬英鎊,是不對的,得比勛爵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所取的進口總值包括了我國從殖民地和外國的全部進口,但是在出口總值中卻沒有把我們從殖民地和外國購來的商品的再出口計算在內。所以得比勛爵的計算是:
英鎊
進口…………………………………………468000000
出口…………………………………………308000000
———————————————————
差額…………………………………160000000
其實應當是:
英鎊
進口…………………………………………468000000
出口…………………………………………371000000
————————————————————
差額…………………………………97000000”
貿易大臣為了證實這段話,又把1855年、1856年和1857年聯(lián)合王國的進出口價值作了比較。我們把這份在倫敦各家報紙上找不到的最有趣的文件印在后邊[注:見本卷第392頁。——編者注]。首先,我們會看到,可以賦予這些統(tǒng)計數(shù)字以一種能證實得比勛爵的說法的形式,即:
英鎊
全部進口………………………………………468000000
英國貨的出口…………………………………308000000
————————————————————
進口超過英國貨的出口………………………160000000
外國貨的再出口……………………………… 63000000
————————————————————
大不列顛入超…………………………………97000000
因此,外國貨的進口確實比英國貨的出口超過了16000萬英鎊,除了外國貨的再出口6300萬英鎊以外,按照貿易大臣本人的說法,英國入超9700萬英鎊,也就是在1855年、1856年和1857年三年中,每年平均入超3200多萬英鎊。不久前倫敦“泰晤士報”就是由于這個緣故而埋怨道:“實際上,最近五六年以來我國一直有虧損,而我們只是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但是,造成這些虧損的原因并不是進口超過了出口,而是一大部分出口貨所具有的特殊性質。
問題在于:再出口中有一半都是外國原料,它被外國工業(yè)用來加劇不利于英國工業(yè)利益的競爭,并且有一部分又以制成品形式回到英國人手中,供他們國內的消費。但是,必須考慮到的決定性因素是,大陸工業(yè)的競爭所造成的原料的大量再出口,使原料價格高漲到幾乎要完全吞沒英國工廠主的利潤。以前,我們曾在這種意義上對英國棉織工業(yè)發(fā)表過一些意見。既然現(xiàn)在英國毛織工業(yè)地區(qū)工業(yè)危機最猖獗,企業(yè)不斷倒閉,既然倫敦報紙竭力向公眾隱瞞這一切,在這里就不妨援引一些數(shù)字來說明歐洲大陸上的工廠主為了羊毛而與英國工廠主展開了多么激烈的競爭,這場競爭使這種原料的價格空前高漲,漲風毀滅了工廠主,同時也助長了目前對這種商品的大量投機。下面這個表包括最近五年中每一年的前九個月的材料:
進口(單位:磅)
年份 從外國 從殖民地 總計
1853……………37568199 46277276 83845475
1854……………27006173 50187692 77193865
1855……………17293842 53896173 71190015
1856……………22377714 62148467 84526181
1857……………27607364 63053100 90657464
出口(單位:磅)
年份 向外國 向殖民地 總計
1853……………2480410 4343166 6823576
1854……………5993366 13117102 19110468
1855……………8860909 12948561 21809470
1856……………5523345 17433958 22957303
1857……………4561000 25068787 29629787
因此,英國國內消費的外國羊毛和殖民地羊毛的數(shù)量就表現(xiàn)為下述數(shù)字:
羊毛(單位:磅)
年份
1853………………………………………………77021899
1854………………………………………………58083397
1855………………………………………………49380545
1856………………………………………………61568878
1857………………………………………………61027677
另一方面,英國國產羊毛的出口量是:
年份 磅數(shù)
1853……………………………………………… 4755443
1854……………………………………………… 9477396
1855………………………………………………13592756
1856………………………………………………11539201
1857………………………………………………13492386
如果從聯(lián)合王國進口的外國羊毛的總數(shù)中,先減去向國外再出口的數(shù)量,再減去英國羊毛的出口數(shù)量,就可以得出英國國內消費的外國羊毛的實際數(shù)量:
年份 磅數(shù)
1853………………………………………………72266456
1854………………………………………………48606001
1855………………………………………………35787789
1856………………………………………………50029677
1857………………………………………………47535291
這就是說,聯(lián)合王國進口的殖民地羊毛從1853年前九個月的46277276磅增加到1857年同一時期的63053100磅,各種羊毛的進口總額在那兩個同樣的時期從83845475磅增加到90657464磅,然而歐洲大陸上對羊毛的需求大有增長,以致英國國內消費的外國羊毛和殖民地羊毛的數(shù)量在這五年中從1853年的77021899磅縮減到1857年的61027677磅;如果再計入英國羊毛的出口量,就可以得出一個總的縮減數(shù)字,即從1853年的72266456磅縮減到1857年的47535291磅。如果注意到倫敦“泰晤士報”一篇金融論文中所揭示的事實,即聯(lián)合王國在增加羊毛出口的同時增加著大陸毛織品特別是法國毛織品的進口,那末這里所說的這些情況的意義就變得更明白易曉了。
根據(jù)奧爾德利的斯坦利勛爵所提供的數(shù)字,我們編制了以下這個表格,說明與大不列顛通商各國的出超或入超的程度:
1855、1856和1857年對英國的貿易出超
英鎊
1.美國…………………………………………28571764
2.中國…………………………………………22675433
3.東印度………………………………………19605742
4.俄國…………………………………………16642167
5.普魯士………………………………………12842488
6.埃及………………………………………… 8214941
7.西班牙……………………………………… 7146917
8.英屬西印度………………………………… 6906314
9.秘魯………………………………………… 6282382
10.瑞典…………………………………………5027934
11.古巴和波多黎各……………………………4853484
12.毛里求斯島…………………………………4672090
13.新不倫瑞克…………………………………3431303
14.丹麥…………………………………………3391144
15.錫蘭…………………………………………3134575
16.法國…………………………………………2696291
17.加拿大………………………………………1808454
18.挪威…………………………………………1686962
19.非洲(西部)………………………………1432195
20.葡萄牙………………………………………1283075
21.雙西西里王國………………………………1030139
22.智利………………………………………… 693155
23.布宜諾斯艾利斯…………………………… 107676
1855、1856和1857年對英國的貿易入超
英鎊
1.漢撒城市……………………………………18883428
2.澳大利亞……………………………………17761889
3.土耳其……………………………………… 6947220
4.巴西………………………………………… 7131160
5.比利時……………………………………… 2214207
6.荷蘭………………………………………… 1600904
7.好望角………………………………………… 59661
單是英國在三年中進口比出口超過9700萬英鎊的事實,還決不能作為英國人目前叫嚷“他們每年在貿易中虧損3300萬英鎊”、他們的貿易只是對外國有利的根據(jù)。對英國在世界各地大量的和日益增長的投資,必須支付利息、股息和利潤,這些錢有很大一部分必須以外國產品的形式寄回英國,因而使英國的進口量擴大。除了與出口相應的進口以外,還必須有不是為了支付所提供的商品、而是作為資本收益的額外的進口。因此,一般說來,所謂貿易差額應該對外國說來總是出超,對英國說來總是入超,因為世界各國每年不僅要向英國償付貨款,而且還要支付所欠英國債務的利息。上述數(shù)字唯一可能使英國真正感到不安的,是英國顯然不能在國內為它的巨額資本找到足夠廣闊的場所,因而不得不愈來愈大量地出借這些資本,并且像處于衰落時代的荷蘭、威尼斯和熱那亞那樣,親手為自己的競爭者鍛造武器。英國為了給它的剩余資本尋找投資場所而放出大量貸款,必然會助長別國的投機,這樣就無異于為了保存和擴大自己的財富而拿這筆財富去冒險。英國被迫向其他工業(yè)國例如歐洲大陸借出大量貸款,就是自己向它的工業(yè)競爭者提供與它爭奪原料的資金,因而也就是自己為自己的工廠抬高原料價格。英國工廠主因此只剩下很微薄的利潤,并且,由于這個國家的存在本身與世界工場的壟斷地位有密切聯(lián)系,必須經常比其他國家賣得更便宜,這種很微薄的利潤還要減少。但是,這種利潤的減少從工人工資的削減和國內貧困現(xiàn)象的迅速增長得到了補償。這就是英國為自己的工商業(yè)優(yōu)勢而付出的自然價格。
[注:①包括英屬圭亞那。]
[注:②已計入西印度。]
卡·馬克思寫于1858年1月7日左右
載于1858年2月3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5238號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紐約每日論壇報”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