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起義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昨天從印度收到的消息,描繪了一幅對英國人來說是非常悲慘和險惡的情景,雖然從本報的其他欄里可以看出,我們消息靈通的倫敦記者另有他的看法[242]。關(guān)于德里的情況,我們得到截至7月29日為止的詳細消息,并且還得到更新的消息,據(jù)說,由于霍亂猖獗,圍攻軍隊被迫從德里城下撤退,而在阿格拉駐扎下來。固然,倫敦沒有一家報紙肯證實這個報道,但我們認為,這個報道至多也不過是發(fā)表得稍微早一點而已。如同我們從印度的所有通訊中知道的那樣,圍攻軍隊由于被圍者在7月14日、18日和23日的出擊而遭受到嚴重的損失。在這幾次出擊中,起義者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奮不顧身,并且由于炮兵方面的優(yōu)勢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位英國軍官來信寫道:“我們用十八磅炮和八吋榴彈炮射擊,而叛亂者以二十四磅炮和三十二磅炮還擊。”在另一封信里又說:“我們遭到18次出擊,傷亡人員達三分之一。”
可望到來的援軍只有范科特蘭特將軍率領(lǐng)的一支錫克部隊。哈弗洛克將軍在打了幾次勝仗以后,已被迫退回康波爾而暫時放棄解救勒克瑙的念頭。同時,“在德里地區(qū)又開始了霪雨季節(jié)”,這當然更加強了霍亂的威焰。關(guān)于向阿格拉退卻以及至少暫時放棄占領(lǐng)大莫臥兒首府的企圖的消息,如果不是已經(jīng)被證實,那末也一定很快就被證實的。
在恒河線上最引人注意的是哈弗洛克將軍的行動,他在法特普爾、康波爾和比都爾的功績,不出所料地受到了我們倫敦同行們的過分贊揚。像我們在上面所說的,哈弗洛克由康波爾前進25英里后,就不得不又退回該地,不僅是為了把病員留在那里,而且也是為了等待援軍。這是一件令人十分遺憾的事實,因為它表明,解救勒克瑙的企圖失敗了。這個城市的英國守軍現(xiàn)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章格·巴哈杜爾由尼泊爾派去解圍的3000廓爾喀[243]部隊。如果他們不能解圍,那末康波爾的屠殺就會在勒克瑙重演。但是問題還不僅僅如此。起義者一占領(lǐng)勒克瑙要塞并隨之鞏固他們在奧德的政權(quán),就會從翼側(cè)威脅英軍攻打德里的全部行動,并將在貝拿勒斯和整個比哈爾州占優(yōu)勢。如果起義者掌握住勒克瑙要塞,康波爾的重要性就失去了一半,而它同德里以及貝拿勒斯的交通將要受到威脅。這種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更加深了渴望從這個地方得到消息的焦急心情。勒克瑙守軍在6月16日認為,他們在餓肚子的情況下可以支持六個星期。到最近一次報告發(fā)出的時候為止,六個星期中已經(jīng)過去五個星期了?,F(xiàn)在那里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那些據(jù)說要去但還不一定去的尼泊爾援軍身上。
如果我們從康波爾沿恒河而下,看一看貝拿勒斯和比哈爾州,那末在這里英國人的前途就更加黯淡了。8月3日從貝拿勒斯寄給“孟加拉日報”[244]的一封信里說:
“第納普爾的叛亂者越過生河以后,向阿臘前進。歐籍居民自然擔心自己的安全,寫信請求從第納普爾派遣援軍。結(jié)果,派出兩艘汽船載運皇家第五、第十和第三十七團的部隊前往。深夜,有一艘汽船擱淺,牢牢地陷入泥中。船上人員匆匆登岸,徒步前進,但卻沒有作應有的戒備。突然他們陷于近距離發(fā)射的猛烈的交叉火力之下,在這個不大的隊伍里有150人hors de combat〔傷亡〕,其中還有幾名軍官。據(jù)估計,阿臘警備區(qū)所有的歐洲人,約47人,全部被殺。”
阿臘城位于孟加拉管區(qū)英屬夏哈巴德州,是從第納普爾到加濟普爾路上的一個城市,在第納普爾以西25英里,加濟普爾以東75英里。甚至貝拿勒斯也受到威脅。這個城市有一個按歐洲式樣構(gòu)筑的堡壘;如果這個城市落到起義者手中,它就會成為第二個德里。在位于貝拿勒斯以南恒河對岸的米爾扎普爾,發(fā)現(xiàn)了一起由伊斯蘭教徒組織的密謀;同時在距離加爾各答約18英里的恒河上的貝漢普爾,第六十三土著步兵團被解除了武裝。一句話,一面是不滿情緒,一面是驚慌,二者籠罩著整個孟加拉管區(qū),甚至蔓延到加爾各答門。在那里,人們非常擔心穆哈萊姆[245]大齋期(在這期間,伊斯蘭教徒狂怒地在街上持刀巡游,隨時尋釁械斗)會以對英國人的全面襲擊而告終,并且總督已不得不把自己的親衛(wèi)隊解除武裝。因此,讀者立刻會明白,英國人沿恒河的主要交通線現(xiàn)在有受襲擊、被破壞和被切斷的危險。而這就會影響預定在11月到來的援軍的運動,孤立英國人在朱木拿河上的作戰(zhàn)線。
在孟買管區(qū),也出現(xiàn)了很嚴重的局面。孟買第二十七土著步兵團在科拉普爾的起義是事實,而關(guān)于起義被英軍鎮(zhèn)壓的消息,只不過是傳聞。孟買土著部隊在那格普爾、奧郎加巴德、海德拉巴,最后在科拉普爾相繼舉行起義。孟買土著部隊人數(shù)現(xiàn)有43048人,而在該管區(qū)的歐洲部隊實際上只有兩個團。英國人不僅依靠土著部隊來維持孟買管區(qū)內(nèi)的秩序,而且要用他們來增援旁遮普的信德,來編成縱隊向默豪和印多爾進發(fā),以便重新占領(lǐng)這兩個地方并加以固守,還要利用他們來恢復通往阿格拉的交通線和解救該地的守軍。負責這次行動的斯圖亞特準將的縱隊,由孟買第三歐洲團300人、孟買第五土著步兵團250人、孟買第二十五土著步兵團1000人、孟買第十九土著步兵團200人、海德拉巴部隊第三騎兵團800人組成。在這支擁有2250名土著兵士的部隊中,約有700名歐洲兵,他們主要是屬于皇家第十六步兵團和皇家第十四輕龍騎兵團的。此外,英國人還在奧郎加巴德編成一支土著兵士縱隊,以便威懾坎德什和那格普爾兩地有不滿情緒的居民,同時支援在中印度行動的機動部隊。
我們聽說,印度的這一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恢復治安”,但是我們對這種結(jié)局不能完全相信。事實上,這個問題不決定于默豪的占領(lǐng),而決定于馬拉提的兩個王公——霍爾卡爾和辛迪亞[246]采取什么路線。報道斯圖亞特到達默豪的同一條快電補充說,雖然霍爾卡爾仍舊可靠,但他的部隊已不服從指揮。關(guān)于辛迪亞的政治立場,則一字未提。他年經(jīng)很輕,頗得人心,富有熱情,可以把他當做整個馬拉提民族的自然的首腦和領(lǐng)袖。他自己有1萬人的精銳部隊。他脫離英國人,不僅會使英國人失去中印度,而且會給予革命的聯(lián)盟以很大的力量,使它更加鞏固。德里城下軍隊的退卻以及不滿者的威脅和要求,可能最后迫使他站到自己的同胞方面來。但是,對霍爾卡爾以及對辛迪亞發(fā)生主要影響的是德干高原的馬拉提人;在那里,如我們已經(jīng)報道的[注:見本卷第303頁。——編者注],起義最后確實抬頭了。也正是在那里,穆哈萊姆齋期特別危險。因此,有一定的理由期待孟買軍會普遍起義。從海德拉巴、那格普爾、馬爾瓦這些信奉伊斯蘭教最狂熱的各州的居民中招募來60555人的馬德拉斯軍,也會立即起來效法。因此,如果考慮到8、9兩月的雨季將使英軍的運動癱瘓并使他們的交通阻絕,我們就不是沒有理由來這樣推斷:由歐洲派去的援軍雖然看起來很強大,但將會到得太遲并且要分批到達,因此是很難應付他們當前的任務(wù)的。在行將到來的戰(zhàn)局中,我們幾乎可以期待阿富汗慘劇[247]的重演。
卡·馬克思寫于1857年9月18日
作為社論載于1857年10月3日“紐約每日論壇報”第5134號
原文是英文
俄文譯自“紐約每日論壇報”
注釋:
[242]這句話是“紐約每日論壇報”編輯部加的,指的是該報常任通訊員匈牙利作家兼記者弗朗茨·普爾斯基。他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失敗以后流亡美國。他給該報寫的主要是國際問題的述評。——第318頁。
[243]廓爾喀人(或稱廓爾克赫人)是構(gòu)成尼泊爾居民主要成分的民族。一部分廓爾喀人住在印度——北方邦(過去的英屬印度時代的聯(lián)合?。┖屯岵礌柵彽奈髅霞永鲄^(qū)。——第319頁。
[244]馬克思指的顯然是“加爾各答日報”(《The Calcutta Gazette》)——自1784年在孟加拉出版的一家英文報紙,它是英國政府在印度的官方喉舌。——第319頁。
[245]穆哈萊姆是伊斯蘭教的陰歷正月;這個月的最初十天被認為是哀悼忌期,紀念傳說中的教主侯賽因的殉難。在此期間,人們舉行通常帶有自我折磨性質(zhì)的宗教禮儀。穆哈萊姆節(jié)的第一天就是新年元旦。——第320頁。
[246]馬拉提人是印度境內(nèi)居住在德干西北部地區(qū)的一個民族。從十七世紀中葉起,這個民族開始了武裝斗爭,反對莫臥兒封建主的異族統(tǒng)治,他們沉重地打擊了大莫臥兒帝國并加速了它的崩潰。在這一斗爭進程中建立了一個馬拉提人的獨立邦,這個邦的封建上層人物不久就走上了侵略戰(zhàn)爭的道路。十七世紀末,馬拉提邦被封建內(nèi)訌所削弱,但是在十八世紀初,又形成了一個以最高統(tǒng)治者——派施華為首的諸馬拉提王國的強大聯(lián)盟。馬拉提封建主為了稱霸印度而與阿窟汗人進行斗爭,1761年遭到慘重的失敗。由于參加稱霸印度的斗爭和馬拉提封建主的內(nèi)部糾紛而弄得精疲力盡的諸馬拉提王國,在1803—1805年英國—馬拉提戰(zhàn)爭中被東印度公司征服。
這里指的是馬拉提王公土卡吉二世霍爾卡爾和阿里·扎·吉阿吉·辛迪亞。——第321頁。
[247]阿富汗慘劇——見注117。——第322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